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结构与特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结构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情绪调节和职业规划六个层面,计18个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则在于,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优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不大,普通高中生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社会适应和职业兴趣探索等多个方面优于中职生,而中职生在职业选择的实践方面探索更多,以及城市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均优于农村学生等。  相似文献   

2.
探讨移情在大学生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学生移情问卷、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问卷和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EMO-EIS-2)调查了345名大学生,结果显示大学生移情量表中的认知移情、情绪移情和行为移情三个分量表与同一性量表中的意识扩散、意识早闭、人际扩散、人际早闭显著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移情是同一性中人际扩散、人际早闭及人际获得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藏族中学生个性、自我及适应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各年级在个性的内外倾、意志、乐观-悲观、责任、耐挫折和独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自我呈现U字型发展趋势;不同年级在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个性中的意志、责任、耐挫折和乐观-悲观,以及自我中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对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职校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家庭成员的期望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即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显然,对青少年来说,心理健康应该是广义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76名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抑郁和恐怖;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其他等5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8个因子上,老区农村初中生均存在极其显著年级差异。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学习压力和支持利用度对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天津师范大学编制的青少年适应量表对江西省小学五年级到大学三年级共4 072名学生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生理和情绪适应状况良好,而社会、人际、学习和生活适应状况欠佳;相对来说,初一、小五学生的适应状况较好,高中、大学学生的适应状况较差;男女生的适应状况存在差异,整体而言,男生的适应状况好于女生,这种差异在高二以后较为明显;小学五年级女生适应状况好于男生;独生子女适应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7.
采用质性分析和问卷调查方法,以江苏省552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样本,系统考察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子,其中较为明显的因子包括:教师物质环境及经济收入满意度、教师面对的各种工作压力、人际压力、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师的情绪特征等。此外,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价值感有利于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社会适应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实证调查、理论分析,建构社会适应行为的三个维度,即自我调适、生涯活动和人际适应.在此基础上,编制小学-初中聋校学生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并进行实证验证.测量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验证了该量表结构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内隐自我指自我中那些不能被意识知觉和控制的方面和成分。自我平衡、自我驱动、社会文化影响等理论对内隐自我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内隐自我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内隐自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健康心理存在着不同于外显水平的内隐机制;情绪障碍在内隐水平影响着心理健康;内隐自我通过态度影响着个体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内隐自我对心理健康服务具有深刻意义: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内隐自我会影响其工作,健康服务工作者的内隐自我对其工作态度甚至医疗行为都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639名广州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城市居民子女进行了测试。以外来工子女中的初中生为研究组,本地城市初中生为对照组.对外来工子女人际信任度的特点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随年级上升而稳步提高,本地城市居民子女人际信任呈波浪状发展曲线;(2)外来工男女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本地居民子女人际信任性别差异显著;(3)相对而言,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更密切。父保护与父关心两因子能很好地预测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父亲过度保护与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男生的人际信任,母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女初中生人际信任;母否认拒绝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一学生人际信任,父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二人际信任,母关心理解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初三学生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11.
自我概念的建构过程是个体主动将外部社会关系内化,从而建构起一种心理--社会适应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是双向的;团体中的人际关系结构作为客观环境而影响主观建构;进而,通过主观建构过程形成的自我认知结构又要指导个体在团体中的行为,这些行为通过互动反过来又影响团体中的结构.作为一种心理干预工作系统,自我成长团体正是实现助长目的的一种良好的人际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750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其中留守初中生506名。结果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不同性别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高低社会支持组在心理健康各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两因子外,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健康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结论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在这一阶段 ,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冲突摆在每个社会成员面前 ,如新旧观念的混杂、竞争机制的引入和生存压力等。这些将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强大地冲击 ,而且这种新的社会转型特点势必也将影响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本文从一起心理咨询案例和我国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出发 ,谈谈独生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以及走出误区、变革现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1)社会互动和社会情境(social context)对自我归因的影响;(2)自我归因在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中的作用。我们的主要前提是涉及与道德行为相关的自我归因的构建常常受制于社会互动的质量,而社会互动的构成则影响着其后的道德行为。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评述了有关自我归因的组成,以及它们在道德行为方面的研究状况;最后,讨论了社会互动和社会归因在亲社会行为模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发现当前大专新生面临着学习障碍、适应不良、人际敏感、自信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心理弹性理论构建了硕士生在线学习力的影响因素模型,探讨了情绪状态、人际互动、社会支持与在线学习力的关系。通过对515名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情绪状态、人际互动对在线学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人际互动在情绪状态与在线学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并从情绪关注、教学互动、家校联合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是指个体在实现其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使自己能够坚忍不拔、心态积极、情绪快乐、精力充沛地去应对困难和挫折,去追求事业成功、人际关系和谐、为社会造福的一系列方法或行为策略。采用自编的幸福进取心理健康方法问卷、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成人版)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北京、广东、云南、重庆、陕西、湖北六地的1787名成年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幸福进取的心理健康方法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对增进成人积极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的方法是:实现人生目标、调整应对心态、促进家庭和睦、造福国家社会、调节负面情绪、维护身体健康;对减少抑郁感产生显著影响的方法是:促进家庭和睦、调节负面情绪、实现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人际适应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适应的诸因素,探讨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差异情形,以及大学生人际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根据研究所得提出结论与建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元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本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为出发点,从自我认知、情绪调控,学习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论述了元认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心理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生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是否适应将直接影响到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学习潜能的发挥,并最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得失与成败。研究考察了17所中学的1986名初中生的心理适应性状况。结果发现:初中生对新课程实施的心理适应性整体上呈良性态势,表现在学习态度、师生关系以及参与意识等方面都比较积极。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业压力依然存在,旧的评价体系严重桎梏着学生的发展。初中生的心理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年级以及性别差异,即办学条件好的学校的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高于办学条件一般的中学;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明显高于初二年级;女生的心理适应水平高于男生。新课程的实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校、家长的大力配合,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