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深度开发三峡成库后库区旅游资源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工程的修建 ,使库内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发生明显变化 ,成库后形成五大特色优势∶三峡工程坝区人文与生态景观资源优势、库内湖岛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库区沿江“山水型”生态移民特色城镇带旅游资源优势、库区旅游产品空间布局集聚优势、凸现出库区支流河谷旅游资源优势。为此提出了普查规划、确立开发重点 ;区内协作 ,建立联动机制 ;周边合作 ,建立互动体系 ;整合力量 ,提升经营水平 ;强化营销 ,重树三峡品牌的深度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三峡工程的修建 ,大量的库区移民、工矿搬迁、城镇迁建和过渡垦殖 ,使库区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因此 ,必须彻底改变库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 ,重塑库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这就是发展库区移民型生态经济。本文着重研究和探讨了三峡库区发展移民型生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研究和探讨了三峡库区移民型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原则、重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城镇布局结构特征及发展框架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分布呈现出的断带性和单体性、城镇协作的松散性、空间布局的非均衡性、发展水平的非平衡性、职能类型结构的单一性、产业组合的同构性、城镇工业空洞化等特点,严重阻滞着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建立三个"金三角"城镇级次群落体系,构建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带,以此为支撑,培育以奉节、万州、涪陵、长寿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组建三峡库区城镇新型产业带.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城市农民"现象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移民加速了库区城镇化速度,但由于移民的特殊性使其在市民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之库区产业化发展不足,非农就业岗位缺少,社会重视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在库区城镇产生了新的社会现象“城市农民”。“城市农民”现象的出现是需要我们思索和解决的。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三峡库区移民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商品基地建设;构建以工业为骨架,以服务为导向的城镇经济体系;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构造库区小城镇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模式下三峡库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气候条件特殊,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是中国西部典型欠发达地区之一。作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何加快库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从产业集群理论的角度阐释了集群化是加快库区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共荣的有效的现实选择。基于城乡统筹观点,构建了库区产业集群支撑体系,提出了库区产业集群带的培育途径,从产业集群内源及外源因素就推动库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策略建议,努力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库区。  相似文献   

7.
经过20年的建设,长江三峡库区已进入以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为主要任务的“后三峡时代”.三峡库区移民的重心也逐步由前期的“搬得出”逐步转向“维稳致富”的后时代发展之路.传统的从事耕种的“非技术型”农业移民如何在丧失大量耕种土地以及三峡库区陷入贫血之痛后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由“土地技能型”为主向“非农技能型”转向,是事关库区稳定和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文章系统提出了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思路、目标,对需要培养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了合理分类,并提出了培养的途径和保障举措,希望对“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走生态、可持续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面临着移民、生态环境保护、扶贫与区域经济发展4大任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库区生态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又依赖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但库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产业发展面临许多约束条件,特别是环境方面的约束.文章从发展目标、基础设施的恢复与重建、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新型产业的发展、政策扶持等角度探讨环境约束下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电子商务对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战略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应以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优势特色为基础、形成库区旅游战略联盟、培育库区旅游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定位 ,构建一个信息交流、战略伙伴、“共赢”价值网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 ,要优先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网站 ,带动库区旅游业逐步实现电子商务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有“单体式”和“城市群”两种形态.当前城镇化以“单体式”为主、以GDP为导向,进行爆发性发展并陷入质量困境.培育城镇体系、构建城市群有利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新型城镇化应从经济追求转化为城市群的角色担当:以人为本、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生态宜居、市场统一等.这就需要城市群形态下建立城镇间长期合作的体制机制,以提升城镇化质量;构建统筹协调机制,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群内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建立内生动力机制,理顺城市层级间的资源配置关系;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完善管理约束机制,优化城镇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目前我国在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规模盲目扩大所带来的“小城镇综合症”展开讨论 ,指出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应当遵循“择优发展、重点突出、辐射带动”的方针来发展小城镇 ,以求实现工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的规模效应 ,从而达到农村城市化的“量”和“质”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陕北地区城市化问题刍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陕北地区的城镇化建设 ,应立足本土实际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运用市场规则与机制 ,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陕北的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 ,努力培植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 ;尝试“生态移民”,促进人口集中 ,走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小城镇建设以县城镇为重点 ,强调发展县办企业而不是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除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外 ,其滞后还源于传统体制性弊端。要想尽快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必须扫除其体制性障碍。因此 ,应根据现有状况把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分为近期和中长期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加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 ,重视教育的生产力属性和产业属性 ,并按经济资源特性区分高等教育资源 ,按照不同资源给予不同拨款方式 ,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升城市"生态治理"政策流动的科学性,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异域"示范性"政策?这不仅关乎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是跳出既定政策设计思路"惯性"的变革。基于城市政策流动和德勒兹生成理论的框架,从平衡政策与自然生态关系、促进政策过程性和空间性优化、重塑了宜昌试验"生态治理"政策:以生态问题导向、强化公众参与、政治性弱化和降低典范意识为核心促进了主体的消解;利用系列设计、结构设计、弱势群体和弱势知识的交乘公式优化了生态守护政策、生态产业和资本化政策、生态科普政策;将试点经验作为政策推广的"根",以音乐模型保持两条水生态人文走廊自然与人文的律动,以海洋模型促进特色生态小镇空间的融合转化,以数学模型开发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以美学模型拓展生态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5.
水源保护区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北京市密云县这一水源保护区(含水源补给区)占县域面积83%的典型区域的剖析,探索处于水源保护强烈制约之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就密云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水源保护区而言,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向为:第一,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方向;第二,无公害型高科技与城市型工业方向;第三,旅游服务业方向,第四,房屋等居住空间开发型产业方向,同时应根据水源保护区内的空间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部地区城镇布局状况分析,认为以生态为导向指导城镇体系布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构建了以自然生态空间为背景基质,以各省区经济增长点为辐射源,各个组团城镇群及单体城镇围绕中心城市呈同心圆布局以及交通和水系合理穿插其中的生态调控模式,并在此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运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镇:西部城镇建设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落后的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西部城镇建设要走一条不同于东部的特殊道路 ,即“生态城镇”道路。这是西部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西部生态城镇建设的具体思路是 :第一、适度发展城镇的数量、规模 ;其次、改变生产方式 ,减轻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 ,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资源的依赖程度 ;第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建设生态城镇 ;第五、加强城镇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中上游山地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障区,同时这一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贫穷落后突出、发展较差的区域,急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快经济发展。结合区域实际总体上把金沙江中上游地区定位为森林生态类型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草原、湿地生态类型区。从限制开发区发展可承载特色产业出发,着力在该区域打造生态旅游业、生物产业和水电业,从而促进金沙江中上游山地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资源禀赋依赖、规划团队依赖、行政过度干预、社会资本介入等原因,导致旅游特色小镇的同质化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云贵川地区旅游类特色小镇比重较大,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但同质化竞争未必导致效率低下。大理喜洲以建筑抢眼,靠文化制胜;千户苗寨以业态完整,靠规模制胜;洛带古镇以历史厚重,靠创意制胜的建设经验验证了特色小镇的“个性生存”法则。基于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科学设计“适度距离”,优化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二是建立“跨省对话”机制,预防同质竞争于“未然”;三是规范设计“门槛条件”,使特色小镇级别与禀赋级别对号入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