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中国建国以来,对如何发展中国经济,事实上存在着三种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毛泽东模式和邓小平模式。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都着力于建构社会主义制度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理想目标模式。毛泽东基于“以苏为鉴”的认识而设计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主观意图上讲意味着对苏联模式的否定,但从客观效果考察,这种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的制度结构。而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将使我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真正实现对苏联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对中国古文化的研究有一种就文化研究文化的倾向。从经济学分析和智慧生成两个不同的层面看中国古文化时, 不仅可以发现, 扎根于生存性古代农业经济之中的中国古文化是一种生存性文化, 而且也可以发现中西文化区别的根源来自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形态, 即生存性的农业经济与发展性的工商经济。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时, 看到的主要是中国古文化中消极和负面的东西, 也是近代以来被批判的东西。从智慧生成的角度看中国文化时, 中国古文化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四大智慧, 即生存智慧、认知智慧、处世智慧和审美智慧。从经济与智慧两个层面看中国文化, 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厘定清中国古文化中消极与积极、历史与民族、批判与吸收、暂时与恒久的东西, 而且在现实中, 也有利于我们以自信与开放的心态, 弘扬中国智慧性文化中精粹东西的同时, 学习和引入西方先进的发展性文化  相似文献   

3.
比较优势、技术模仿:巴西“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为探索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国内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拉美一些国家相继发生债务危机而东亚“四小龙”迅速崛起的原因。但由于对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缺乏了解,简单地认为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是因为它们采取“进口替代”内向发展以及采取“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战略的结果。近期在关于“比较优势”和“自主创新”模式的讨论中,又有学者筒单地认为,导致拉美经济增长危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比较优势模式”,而反对者则认为,“恰恰是因为过早地放弃了比较优势竞争模式”。以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中较为典型的巴西为例,导致巴西经济增长危机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历史的羁绊,社会、政治转型滞后,经济基础落后,而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又追求高经济增长、高发展目标,过度依靠外资和国家力量,强力推进重化工业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智慧,科学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在国际话语场,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充满了误读与偏见,“中国模式”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之外,不讲辩证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方法决定看法,方法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只有把方法搞对头,看问题才会不失偏颇,看法才能搞对头。科学解读“中国模式”,必选坚持“一”与“多”的统一,“变”与“稳”的平衡,“质”与“量”的互补,“中”与“西”的互鉴,“主流”与“支流”的兼顾,“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局部”与“整体”的呼应,“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这是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证法,也是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理论中,意图是一个具有奠基意义的命题。意图主要表示“作者意图”,但又不止于作者的心理状态或情感体验,而是游移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呈现出颇为复杂的“关系性”形态。自20世纪以来,意图在文学阐释中的核心地位屡遭冲击。但在意图论者的言说中,意图又常常彰显其“认知的有效性”和“伦理的必要性”,从而在当代文论话语的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揭示意图”始终是困扰阐释者的一个难题。意图论者试图从精神共鸣、形式中介、主体假设、文化惯例等多个维度出发,以不同方式对意图加以趋近。对阐释者而言,意图绝非不容置疑的权威,而应被置于同诸多文学要素的协商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艾科的本文诠释理论在确认诠释的不确定性的同时,反对一些批评家过度强调诠释者的权力。为说明诠释的限度问题,艾科提出,在“作者意图”与“读者意图”之间,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本文意图”。正是本文的意图为诠释划界设限,使我们能够将某些诠释斥为“过度诠释”而排除于合理诠释的范围之外。本文试图通过对艾科所提出的符号理论的分析,说明“本文意图”在其符号学中的理论依据,并指出其局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文化范式,强调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是有机的统一;“生生不息”作为生态文明的动力基础,则申明了生命大化流衍的功用和繁衍不已的生机;“天地人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预警机制,则在文化上为引导现代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论导向。虽然上述观点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传统生态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百年奋斗史,始终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经过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具有与以往现代化模式不同的突出亮点:其一,它不是套用西方资本现代化的模板,而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其二,它不是照搬苏联模式的翻版,而吸纳了“市场经济”的鲜活力量;其三,它不是重蹈国强必霸的再版,而展现出“和平友好”的复兴姿态。在21世纪“现代化剧本”的舞台上,中国坚定“走自己的路”的方案、智慧和力量,为人类贡献了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赫施的意图主义批评明确提出“保卫作者”的口号,认为文学阐释的任务不是去研究作品,而是研究作者,尤其是研究作者的意向和企图;中国古代的本事批评以“本事”→“本意”→“本义”为阐释思路,认为作品的本义由本事决定,相信作者本意与作品本义的同一性幻觉,因此两者都认为作者的意图决定作品的本义。但是对于如何得知作者的本意,两者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国古代的本事批评从本事入手对作者的本意进行客观探求;而赫施的意图主义批评则对作者的意向或意图进行理论探讨。至于作者的本意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作品的本义,两者都未深究,又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为大学英语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新时代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创新,因此,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化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中,智慧课堂已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基于Arduino,以“创”为设计核心、以“问题”为设计导向、以任务活动为载体对智能课堂进行优化设计,有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戒”之说,“屏四恶”思想,“绝四毋”之说,“尊五美”思想和“三贵之道”是儒家“德性”智慧的结晶。现代企业“形象管理”理论认为,成功的企业管理是由管理者的内在道德素质和外在礼仪形象决定的。打造企业家的“道德形象”,实施“自我管理”,应当从儒家“德性”智慧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由于"民本理念"的缺失,导致"伪城市化"问题、人居环境恶化问题、文化素养滞后问题等。儒家传统的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与思维模式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价值的实现要通过理念的转变,由追求政绩第一到以民为本;实现环境的优化,由追求经济数量到环境质量;实现价值追求的转变,由重视身份到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3.
“渔”无“鱼”:两个“渔佬儿”的符号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最后一个渔佬儿》到《铁壳船》,前者根植于“寻根文学”的文化语境,后者根植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境遇,二十余年的时空更迭,他们从“渔”有“鱼”到“渔”无“鱼”的历史终结,两个“渔佬儿”——“柴福奎”和“杨大头”成了一个“互文见义”的人物符号。在人物符号能指的背后,表征出主人公一方面眷恋农业文明,一方面又质疑现代工业文明,折射出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冲突、生态隐忧、叙事者文化心态归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观就是指柏拉图对政治与哲学的关系的看法和思想。鉴于正义与智慧的关系在柏拉图"政治-哲学"观中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正义与智慧的关系这个视角探查柏拉图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柏拉图"政治-哲学"问题的缘起;柏拉图"政治-哲学"观的正义与智慧视角;柏拉图"政治-哲学"问题的消解,即正义与智慧、政治与哲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黄仁宇在其众多著述的一些篇目中对中国长期革命进行了阐述,他所倡言竹中国长期革命是指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和改造。长期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它的过程复杂曲折。在20世纪长期革命实现突破性的发展,这表现为国民党重建了高层机构,共产党改造了低层组织,邓小平及其后继承者重订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在“大历史”观的指引下,黄仁宇以长期革命论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做了重新审视,颇有新见。长期革命论的形成与他的经历有着密切关联。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长期革命论也有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都在关注"法律平等"这一问题,如:中国古代流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西方资产阶级针对封建专制又提出过"权利平等",而我们现在宪法当中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不但是我们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那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像中国古代流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的说法,它能不能上升到法律的角度,资产阶级提出的权利平等原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它是不是已完美无缺?还有我们现在虽然《宪法》中明确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疑惑,人们又看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平等的事情,这又会引发我们一些思考,法律平等是不是事实的平等?法律平等是不是绝对的平等?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本文就围绕这些来分析和探讨有关法律平等及人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广西“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推进广西“十二五”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宏观考察广西“十一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可以获得深刻的哲学启示: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两区”和“一带”、“内力”与“外力”、发展经济与节能减排等六...  相似文献   

18.
住宅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其产生的标志是《世界人权宣言》的颁布。在此之前,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萌芽、酝酿和发展,受到了多种社会经济生活因素的影响。“城市病”及其治理、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的影响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使西方社会在住宅权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进步。二战后。住宅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正在推进住宅权立法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古苗疆走廊"作为中国南方东西向的民族走廊,是历史上中国内地进入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通道,其形成是中国各族群长期互动和中国经济、政治结构变革的结果。"古苗疆走廊"成因具有多元性:民族生态分布、西南民族贸易与区域市场、南方稻作水利田发展、国家力量的渗入、西南的经济开发与移民等。"古苗疆走廊"的提出,有助于了解明清以来中国西南纳入国家体系的进程,以及地域社会在这一进程中的应对;并扩大研究视野,即将各民族研究与跨族群、跨区域的整体研究相结合,作为西南非汉族群的"古苗疆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南与中国内地的大通道,而且是西南与全球经济连接的纽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相继批判借鉴黑格尔的抽象精神人、费尔巴哈的抽象自然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后,提出了作为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现实的人”思想。它关注人类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哲学思想。正确解读马克思“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