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独立”、“自由”是觉醒女性的渴求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她们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女性的理解,关注女性的命运。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剖析了一些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探寻她们对女性主义所做的贡献。女性要独立、自由、争取社会地位。男性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巩固自己的地位,二者问的斗争是不断的。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但不论是女性主义思想的不断强大。还是男权社会的坚不可摧,二者的和谐共处才是两性生存的美好前景,就现阶段而言,女性争取独立、自主、解放的进程还是任重道远的。  相似文献   

2.
沿着对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诗学“激进”的价值取向反思的逻辑理路,提出21世纪中国女性主义诗学的价值转型及其理论表征是:“从激进走向平和”。并从中国政治文化、哲学观念和社会思潮的转型,中国女性主义诗学自身走向纵深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西方女性主义诗学的发展趋势与话语转型三个层面重点探析其原因;从有利于建构性别诗学的审美场域,有利于中国女性主义诗学走向平等、开放的审美阐释空间以及有利于女性主体性的高扬和“女性精神的无限自由表达”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这种转型的意义,以期为中国女性主义诗学“本土化”、“学科化”抛砖引玉,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发表于1847年的《简·爱》以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的新知识女性形象而备受女性主义者的青睐。但是,对于作品中梅森·伯莎的死,以及小说完美结局的“败笔论”,历来众说纷纭。从自由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这些争议进行了探究,揭示了《简·爱》女性主义爱情观的合理内核及彻底性,同时也分析了自由女性主义的伤痕——女性解放力量、解放道路、女性命运归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誉为女性探索自我和自由的经典读本。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该小说是在男性的叙事中用男性的视角来虚构女性人物,因此并非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来解读小说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形象,深入分析其追求独立自由、试图改变维多利亚父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作为欲望客体的角色的历程,进而探析福尔斯在作品中所渗透的男权意识形态和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性美随着超女李宇春现象的火热而成为流行。它打破了传统男女有别的审美习惯,而形成了一种刚柔并济的综合审美效应。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摆脱旧有的标准,追逐中性美的时尚。这是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新进步。由女性自己参与投票诞生的中性明星和中性美的标准,既是她们对父权制社会男性审美习惯的挑战,也是自身身体欲望的表达和自由精神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女性文学传统,提倡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并不一定只能针对女性作家的创作.当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解读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品《啼笑因缘》时会发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形象,已经超前性地具有了女性主义批评中所谓“双性共体”的特质.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张恨水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受到损害的女性的同情,并通过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开始思考中国女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运用自由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的观点对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的两性关系进行分析对比,探寻当前女性解放时代两性问题的出路。自由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女性受歧视的命运,但二者都只强调女性单方面做出努力,却忽视了男性在提高女性地位方面的积极作用。女性要想在不破坏两性和谐关系的条件下获得平等权利,必须争取男性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两岸女性主义小说以独特的性别意识,刻意营造一个女性自由言说的阴性世界,试图构建女性历史谱系,张扬女性欲望和生命体验,大胆描述同性情欲,解构传统女性形象,以达到颠覆男权、构建女性话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台湾女性诗歌中的女性主义自觉,大约始自70年代末,在八九十年代渐成风气,但是台湾女性诗歌中的女性主义因素的出现则大在早于这个时段。60年代末,蓉子创作的组诗《维纳丽莎组曲》,应视为台湾女性主义诗歌的滥觞。此后,女性诗歌从爱情婚姻、生存困境、生理等方面,以自己的身体与经验作为审美感知的原点,进入到对个体生命、对自然本真的体悟中去,这正是女性主义最内在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论,以剖析吴太太这一人物形象为切入点,探究了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追求自由的女性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1.
“声音的诗学”属于后现代语境中“先锋批评”的美学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的声音,既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叙事学语词,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意象。女性生存的意义在于反驳男性声音暴力,以女性意识,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女性的审美创造。对女性“声音”即文本内蕴和话语方式的研究即“女性声音的诗学”。从无身份的沉默或称“类失语”,到“自听自说”,再到发出“自己的声音”,建构了女性“发声”的历史,也是女性主体价值确认的历史。在两性声音场域中,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两性和声,才更符合社会的、美学的和谐生态观。  相似文献   

12.
把张爱玲与张洁的婚恋小说放到一个逻辑框架里,从女性主义视野进行对照性的共时性研究,可以看出二张在对女性命运的体认和男权神话的消解中表现出女性命运的变异,以及中国女性的生命欲望、解放程度、女权状态。  相似文献   

13.
物化作为消费时代女性小说的一大叙述主题,揭示了女性自我与身体、物质与精神的多重权力关系。它昭示了一种消费性性别伦理形态的存在,并直接叩问其性别意识形态的根本立场问题。从女性主体出发的性别“利用”行为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其实是对父权制的另一种性别依赖。  相似文献   

14.
《浮生六记》中的陈芸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女性”形象。陈芸形象的出现是以江南才女辈出的人文环境、乾嘉时期兴旺的女学和性灵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的。陈芸形象透视出的文化内蕴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和张扬,在潜意识中试图超越现实关系的束缚,追求舒展人性的自由空间的意向。  相似文献   

15.
《鲁克丽丝受辱记》中的贞女鲁克丽丝的贞洁形象是源于男性视野观照下的贞女。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莎士比亚的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进行探讨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在《鲁克丽丝受辱记》中张扬了人性,将人性在"德"与"美"中表现出来,将人性与美德联系起来,并赋予"真"的人性以崇高地位。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体现为美貌与美德并重,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文雅纯净、古朴幽深,但充溢着“乾道”之气:男性意识强烈,女性意识淡薄,男性形象呼之欲出,女性形象深藏若虚。若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其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乌热尔图的小说是男性小说,他所描绘的世界是雄性的世界。因而,可以把他的小说归为男性本位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7.
《美人依旧》是一部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创作意图和艺术特征的影片,也是一部较为清晰地表现女性主义观念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影片。影片通过璎子和小菲姐妹俩对黄先生的情爱,来印证男女的性爱本性。影片中小菲不能把虚荣、美的替代品与美区分开来,而自甘成为男性欲望的客体,走着一条追寻———迷失———回归的曲折路程。姐妹俩从开头按照男人的方式办到结尾遵从自己的意愿,这既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在客观上颠覆了男权中心的话语,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女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8.
In “You're Getting a Degree in WHAT?” Stefanie Thomas addresses the various pros and cons of a Women's Studies Department at a major university. Majoring in women's studies gives her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observing classroom dynamics where studients are implicitly geared towards one focus, feminism. A women's studies curriculum and tenets of feminism, being revolutionary to a college campus, leads to not only fresh ideology but tension in its formations. “You’re Getting a Degree in WHAT?” outlin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thoughts on women’s studies and the actual progress this short institutional feminism has made in her life.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来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生意义的形而上追求。孔予以"仁"来解释"礼",賦予了"礼"以新的生命力。个体通过把"仁"体现在"礼"中,完成了个性的塑造,也由此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这既突出了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又使这种内在要求能在更高的目标中得到体现,从而使个体的存在有了超越性,使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20.
论美学形态     
美学形态是美学思想的基调,受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在某种美学形态下形成的美学观点是很难说明其他美学形态下类似的美学现象的.因此,要研究各种美学现象首先必须考察其所属的美学形态.中国历史上迄今共存在五种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