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时期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理论本体形态,在不断寻求转换中走向完善;理论资源,在传统与西方对话中走向整合;研究方法,出现了争鸣盛况,由一元到多元;批评实践,始终高扬人文精神旗帜。回顾这一进程,总结其中经验与教训,能够促进当代文艺理论建设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2.
如何建构具有民族特性,又能有效阐释当代文学实践的理论话语,是文艺理论领域至今仍未解决的课题。本文论证了"现代性"追求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深刻影响,认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主要资源应是当代中国与西方业已形成的各种理论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直面当代中国文化的变化发展,确立强大的实践性品格;二是超越狭隘封闭的本土主义立场,拥有更为开放的现代性视野;三是立足于现当代文艺理论,有机吸纳并改造民族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当前文艺发展现状,在符合文艺发展规律以及尊重传统文艺经验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也与时俱进,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文艺理论体系。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既有对历史的传承,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然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体系在形成和构建中还存着许多问题,遭遇着强大的挑战,需要寻找出有效的符合实际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具体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在不同程度上混淆了作为指南的文艺理论与作为公式的文艺理论的区别,因而不能正确把握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辩证关系。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磨砺文艺批评的锋芒必须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自觉不仅是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且是对人类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并在超越地域和时代局限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倡导中国当代历史发展采取较人道的形式并积极肯定那些敢于批判不合理的现存秩序的作家艺术家及其文艺创作,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刍议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政治参与的研究范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政治参与的研究出现了跨学科、多元化的取向.依照其理论建构原则和内在框架,大部分研究可归为三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多元主义、跨国主义和集体行动.多元主义范式强调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游说,跨国主义强调直接的平行参与,集体行动则强调体制外的社会运动.它们在弥补传统国际理论不足的同时,在理论适用性、框架及其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就理论来源而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理论形态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近20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又走过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尽管当前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毕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仍然处于对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引进、吸引与融合阶段,在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学术传统诸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和特点,仍然没有能够真正表述中国文学经验与文学现实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理论建设的原创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代基本上没有形成研究基本理论的学术理念,二是中国当前文艺理论研究队伍的特殊格局.开展文艺理论建设有五个重点问题亟待研究:确立建设的目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确立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课题;在深化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创新;在对当前文艺现象的批评与阐释中推进文艺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文艺理论是围绕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一主题展开.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正确地把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二是正确地把握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其三是改善和加强党对文艺的领导.邓小平文艺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只有在与其他各种文艺理论学说的比较中方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当前的任务就是从学术上的多元并存、多极互补逐渐走向理论观念上的更新与超越,构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理论观念的比较与综合,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观念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构建,其突破的结构性张力来自中国传统文论研究方法与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的比较、融通和综合。在研究路子上可以借鉴门罗所倡导的“中间道路”,并且把所有研究最终落实到具体方法的综合运用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渐趋成熟,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文化层面尤其是文艺理论方面仍遭遇不少困难和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仍有必要重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这并不是对此前中国化路径的否定和颠覆,而是基于新世纪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作出的一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必须首先倡导回归马克思原初视野,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和执政党的时代命题,着眼于社会实践和文化精神两个层面与实际相结合。在当前语境中探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路径问题,就是要突破既有的理论框架和教材格局,根据党的文化创新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来思考、重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新焕发与时代相契合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作品,指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代表着中国文学欲望发展从世俗欲望向肉身欲望转移的发展之路,在无尽的欲望狂欢下,贾平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使命,生命沉思与欲望跃动相互纠结成为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性不仅已经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构成了维护后现代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促进文学理论范式的变革.对"文学性"尤其是跨学科的"文学性"探究,是文学理论既突破画地为牢又保持紧贴自身、从而摆脱当下危机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3.
自从工党成立以来,其苏格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化,政策的演变与其国家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与其国家观念的演变相对应,工党的苏格兰政策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1930至60年代是观念与政策的同步期,70年代是观念与政策的冲突期,80至90年代观念与政策再次趋同。从工党围绕苏格兰放权问题前后政策的演变历程中,可以发现其在国家理念、苏格兰政策与现实政治之间纠结、徘徊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的新向度--"传播论"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90年代 ,曾有论者提出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要走出古典形态 ,开拓现代形态 ,建立“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但从文艺学理论构架出发 ,结合当代艺术文化状态进行反思 ,“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存在局限性 ,而建构“传播论”向度的文艺社会学批评理论 ,即可在本体论结构上实现批评理论向度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5.
确立“文学经典”是建构文学体系和选择文学话语方式的必然途径.二十世纪后半叶,当代中国针对“文学经典”问题有过多次论争,并屡次尝试以全新的标准确立新的“文学经典”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古为今用”重评古代“文学经典”,一方面通过“洋为中用”评价外国文学经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当代文学“新经典”的建构.这种政治实用主义视野下的“文学经典”体系建构,对当代中国文学和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文学现象,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无论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陷入了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中西古今文论在其演进过程中的整合趋势而过于强调其分化性所致。本文认为,在中外文论史上实际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趋同性元范畴———诗性,诗性一直以其高贵的智慧整合着、贯穿着人们的文学思维形态。作为人类文学精神的共同原型,诗性原则属于本体论和存在论的问题,超文化的普遍原则是其基本的价值共识。回到诗性即是回到常识,回到人类文学精神的原初形态。  相似文献   

18.
泓峻 《南都学坛》2003,23(1):86-89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论题总是由文学理论之外的因素诱发并随之转换 ;理论家的现实关怀往往大于对理论自身的兴趣。在理论研究表面繁荣的背后 ,掩盖的是有害的浮躁与急功近利心态。 2 0世纪 80 - 90年代 ,文学理论研究曾经出现过摆脱功利化倾向 ,致力于自身建构的契机 ,如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展开、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 ,以及由国外理论的引介而激发的对文本研究的兴趣。但是 ,这些研究都还没有深入下去 ,便被更新的热点话题代替。这种状况 ,使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很难沿自身的发展逻辑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以其传统的文化底蕴和明显的现代意识得到受众认可,但这部出现于九十年代初的小说,同样渗透着后现代主义的意味,这种特色必定影响着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研究哲学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这样,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推动了以美的本质、美学基本原理为重要成果的哲学美学的研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资料建设和研究水平,在美学界开启并促进了对中西方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的研究,推进了中西方美学、文艺、文化、学术的交流。朱光潜以美学家、理论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艺、哲学、文化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文化实践的发展,并以开阔的视野和规范的研究引领、提升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发展。他的研究转向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全面、客观地还原这四个转向,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评估其转变效果,有助于科学地理解、评价他的研究,也能够由此反映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