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罡 《华人时刊》2013,(2):70-71
赏析提要: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近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  相似文献   

2.
(一)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以下简称《四帖》)墨迹是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而且流传有绪的古代法书,现存辽宁博物馆。书体作今草(大草),字势连绵,惜无名款。其书写者,初误为谢灵运;至明代,董其昌认定为唐代的张旭。而当代徐邦达、启功和熊秉明诸位先生加以考证和分析,对此提出了异议。但是,他们也并未指出谁是《四帖》真实的书写者。与作品的归属问题相关联,对此件草书的艺术水平也有着不同的评价。例如,近代书家沈尹默先生认为它“是一种好物”,在观赏时能产生一种正如唐代大诗人赞美张旭草书  相似文献   

3.
林晓鹏,本名林天民,字晓鹏,号子默。系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辽宁本溪冶专书法专业副教授、本溪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其书以《散氏盘》、《张碑迁》、《广武将军碑》、颜真卿《祭侄稿》和张旭《古诗四帖》为基础,后广泛取法,甲骨、篆、隶、楷皆有所得,于草书尤见功力。他参加全国三、四、五届书法展、首届行草书作品展览的获奖作品者是草书。苍茫厚重,古朴自然是其作品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的诗经学历程中,经生注《诗》与理学家说《诗》的结果,使《诗经》逐渐脱离其诗性,而被赋予经学内涵和理学思想,异化为教化工具。《诗》被一代代的诗教“魅影”层层包裹,成为言说政治的载体。基于此,王夫之提出了“以诗解诗”的阐释方法,以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诗经》,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意之美、艺术之美,并以此祛除厚重的《诗经》政治教化之“魅”,从而恢复《诗经》活泼的诗歌生命。“以诗解诗”,不仅是《诗经》研究方法的尝试,亦是推动《诗经》文学阐释进程的动力,在诗经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教学理论出发,以我国书法艺术的演进为背景,就米书的艺术特色、《苕溪诗卷》在学术、习行方面的角色和功能等,发表了具有探讨性的观点。米布《著溪诗卷》,古称《着溪里话友诗六首》(见明万历三十一年《戏鸿堂法书》卷十三)、《着溪呈话友五律六首》(见乾隆十五年《三希堂石渠宝发法帖》第十册),现多称《着溪诗卷入《曾溪诗帖》,或简称《着溪帕》。  相似文献   

6.
怀素草书除个别有墨迹传世外, 多数保存在历代刻帖或帖目中.通过帖目中帖名的比对, 将疑似怀素临摹的作品析出比较, 即可发现其曾大量临习王羲之的作品, 这对认识怀素的师法有启发性意义.刻帖中另一种蜀本《自叙帖》与传世墨迹本不同, 可见怀素生前书写过多本《自叙》作为"行卷"赠送名流显胄, 唐代的很多传世书迹或许都有类似的背景. 《大草千字文》先刻入宋群玉堂帖, 明成化六年 (1470) 曾由余子俊在陕西西安翻刻一本.通过将美国安思远藏宋精拓本与明陕翻刻本的比对发现, 明陕本的底本出自宋群玉堂本的晚拓本系统.  相似文献   

7.
诗书画历来号称姊妹艺术,一人而兼擅者被称为“三绝”。“三绝”兼擅,事非偶然,这是由于诗书画有它的共同特性。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书画异名而同体。”清人查慎行《高斯亿为余画竹以诗报之》诗中说:“画竹原从草书出,眼中孰是张芝笔,”宋人又认为诗画异体而同貌。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五十《韩干马》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相似文献   

8.
管继平 《社区》2013,(29):18-18
丰子恺的书法,大小参差错落,欹正相问,线条生涩凝练、行笔节奏变幻、气息生动自然。丰子恺晚年的书法得益于西晋书法家索靖的《月仪帖》,用笔雄浑沉着,如同“箭头钉入坚石似的”。释文:  相似文献   

9.
张伯驹,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与红豆馆主溥侗、袁寒云、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民初,曾游走于军人幕,投身金融业,后致力于写诗填词。京昆名票,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1956年,张伯驹将其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给了国家,以求免灾。这些文物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皆非俗物,实在是了得!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法有篆隶楷行草诸体 ,而以草书为最艺术、最自由 ,也最为抒情。张旭是唐朝著名的狂草书家 ,他用激越奔腾的线条构筑了一件撼人心魄的不朽名作———《古诗四帖》。本文从章法、草法、用笔、布白、造型五个方面来鉴赏这件名作并分析此作品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楚简帛是中国最早的手书墨迹。它以其独特的字势、体势、笔法和浪漫的楚风引发了中国书史上隶变的先声。它独特的形制和独特的笔法体系,对书写工具的原创,对笔意墨趣的自觉追求,不仅确立了中国书法的笔墨观念和意境体系,而且对书体的演变和中国书法形制的初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来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书法与唐诗作为两门独立的艺术各显异彩 ,延世久长 ,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实为密切的联系 ,本文就此相关问题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唐代书法艺术与唐代诗歌之联系 ;二是唐代诗人以书法为创作内容的许多篇什 ;三是书法艺术丰富了唐诗的内容以及唐诗对书法艺术的促进 ;四是唐代诸多诗人皆工书艺以及诗人书诗幅互赠 ,增进了情谊又致使书、诗并进  相似文献   

13.
晚明到清末社会剧烈变化激荡,书法艺术风格变迁明显:从晚明行草的狂放到清前期赵董的柔媚、馆阁体的板滞僵化,到清朝中后期碑学复古。书法艺术风格的变迁与文化思想、书家个性、社会变动等深层契合。探索一定历史书风变迁,有助于深刻解读书家身世、时代思潮、社会政治等方面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关于《韩诗外传》与《诗》学的关系,东汉班固、南宋陈振孙、明代王世贞均认为与解《诗》无关,特别是王世贞“大抵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之语,影响很大.清代汪中更提出此书为“《荀卿子》之别子”,对当代研究者亦有一定影响.但笔者经过仔细考察,并从经学史的视角加以观照,认为《韩诗外传》是一部说《诗》之作,且带有比较显著的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特点.此书注重阐释微言大义,力图起到积极的政治作用,同时也便于启发、教育学《诗》的经生,满足他们修身、议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周易》与中国书画理论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周易》太极阴阳观与书画之本原、生生不已说与书画之特色、观物取象论与书画之创作均有着内在的共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宋代书法家不仅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多建树,苏轼重自然,黄庭坚重韵味,米芾强调率意等等。但透过这些不同的表述,我们发现宋代书法理论有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尚意",这既是宋书创作的美学追求,也是宋代书法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笔墨遒劲、嗜书尤甚的帝王书家,其在书法实践上的成就以及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审美意趣的基奠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书法的挚爱主要表现为:始开崇王之风,躬耕翰墨书论,督学馆设书科。其"法度森严""雅正中和""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恰当地诠释了初唐书风的审美风尚。"书""教""论"贯穿了唐太宗书法艺术的整个生命历程,也为唐太宗的翰墨情结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成就作了贴切的注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起于魏晋时期。晋设立书博士.文字的书写成为求取功名的必修课,这一方面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客观上使书写者自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使用汉字。杜绝了社会上的用字混乱现象,规范意识深入人心。从唐以后,科举取士与书写规范紧密相连.历朝历代上到皇帝,下到各级官吏,都能手书规范字体,这对社会用字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我们现在讲汉字规范化,重字形重字音.而对书写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所以,应尝试借鉴一些封建时代书法科举等有利的因素,促进汉字书写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元代是中国尚书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元代士人撰写的有关科举的著作中,王充耘《书义矜式》是价值较高的一种。该书系以《尚书》中的文句为题目而编纂的一部八股文范文集。该书所选范文具有五方面的具体特色,即论题范围广阔,题目筛选严格,文气与时俱进,运思推理严密,以及突出时代主旋律。该书所选范文还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不少句段实际上是对《尚书》文句的复述乃至串讲。王充耘对《尚书·说命》的研究尤为深入。这反映了元代士人对天命观的兴趣,以及他们对天命的依存心态。  相似文献   

20.
金文书法,在整个书法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金文为代表的西周书法被后世奉为大篆的典范。《大盂鼎铭》、《散氏盘铭》和《虢季子白盘铭》是西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正确认识和理解西周金文的笔法、结字和章法是学好大篆书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