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在《庄子》散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和奇幻的色彩中,充溢着生命的自由精神。从人格独立、本性保全、天人关系等方面讨论以《逍遥游》为代表的《庄子》散文中审美式的自由精神,进而阐发庄子的情感自由、精神自由和审美自由在现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识包括生死意识和生命价值意识。生命价值意识主要指对人的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自我价值的看法与追求。《世说新语》反映出魏晋士人的社会意识淡薄,外在社会价值的缺失导致士人内在自我价值追求的降低,他们多沉浸于当下生命体验的过程中,而真正从精神层面表现内在自我价值的自由意志却并没有在魏晋士人身上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3.
生命空间是个体区别于他者的标志性维度。生命空间的良性划分是个体自由发展的首要前提。生命空间被挤压必然导致个体生存境遇和心态的改变,从而加重个体对非自由的体验;个体在精神与物质的两重范畴突围,却愈陷愈深。这种态势正是人类在现代社会遭遇的普遍性生存困境。在此语境下,《围城》精确体现了人类遭遇的尴尬。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无疑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它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直接从本体论的高度对人进行了哲学思考。从中可以发现,小说文本既与陆王心学有某种联系,又不尽如前人所论是一部所谓"收放心"之作。孙悟空的诞生及其与生俱来的带有原始野性特征的个性自由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童蒙时代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形象化体现。作者在肯定人类这种个性自由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对文明社会秩序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因而在以"普渡众生"为目标的取经事业中,让孙悟空完成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成了正果,即实现了自我完善,实现了人的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这也正是作者本人心路历程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5.
同是一部《庄子》 ,向秀与嵇康有着不同的解读。向秀是面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尖锐矛盾 ,在“人间世”里为乱世士人寻找一条安顿心灵和生命的道路。嵇康则是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 ,他试图通过开掘精神世界的空间 ,于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 ,进入其中作“逍遥游”。前者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后者是个体觉醒的必然。两种不同的认识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自由精神洋溢在鲁迅《摩罗诗力说》的字里行间,并以鲁迅式的独特阐释给人们以重要启示。针对中国缺乏自由精神的病状,鲁迅开出了药方:建立自由意识,争取自由权利,在斗争而非逃避妥协中保障强化自由。同时,鲁迅立足社会,从文学的感化作用提出自由精神的实现途径。鲁迅对于自由精神的推崇和追求超越了时代局限,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历史的发源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接触现实物质利益问题,从而迫使其在此决定性问题上有了初步突破,但还是从精神自由出发来谈出版自由;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从精神领域跨入物质领域,接触客观物质利益,并发现了物质利益的作用;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开始把出版自由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考察,并指出社会生活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同时使人面临“为物所役”的精神负累,由此,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是迄今为止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在复归原始无望的情况下,庄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认最终落实到精神的自由与逍遥上。  相似文献   

9.
凯鲁亚克式人生哲学主要阐述的是20世纪的美国青年张扬个性,以叛逆和顽强的精神追求生命的价值,追逐自由的生活方式,用不懈的精神和态度追求自由,敢于冒险。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重新定义了人生哲学,传达了一种值得我们探索和学习的凯鲁亚克式人生哲学。人生的真谛就在于不断对生命进行拷问,全力以赴探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魏晋士人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此时,修仙成为他们探索生命的一种方式。葛洪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家,他所著的《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的重要著作。它反映了神仙信仰,体现了魏晋士人追求生命永恒与精神自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浅谈建安文学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本文试将从感伤精神、自由精神、文学创造精神三方面谈谈建安文学所体现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教育越来越科学化,教育的目的也愈加功利,教育本身所应表达的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爱的施予逐渐丧失。而尼尔的《夏山学校》试图在教育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重要与光辉、爱的温暖与温情,鼓励儿童自由自觉地发现自己的天性与天赋,发展自己的特长,以成就健康的人格和快乐的人生。这种崇尚"生命、自由与爱"的教育精神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对反思现存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达·芬奇密码》的热销从深层次上反映出西方文学在回应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中的东方转向、原始转向、性别及生态转向。在这部备受争议的小说中,丹·布朗以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为依据,改写了基督教早期的历史。小说在激发大众阅读热情的同时,满足了身陷现代性危机的读者们潜意识中对于精神回归的强烈渴望。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展现了一幅由自由、信仰、伦理诸意识形态生长、交锋、融汇的精神图谱。从意识形态角度说,包括自由意识层面、信仰意识层面和社会伦理意识及整体面,三种意识形态融和、取经、以取成和才能成为精神逻辑的必然选择。《西游记》通过以取成和①的精神实践,创构出中国式的精神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为了疗救现代性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疾病,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主张复苏以酒神精神为根基的审美的悲剧文化,将生命本能从理性的压制下解脱出来,倡导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欢乐的审美人生.这种获得形而上之"醉"的酒神精神作为生命的"极端体验",通过激发人内在充沛勃发的生命力祛除了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从而否定和颠覆了日常性经验,挣脱了现代性"同一性"的磨难.尼采所开出的疗救处方既不同于黑格尔所开创的启蒙辩证法的内在批判之路,同时又与早期浪漫派以建造恢复已丧失统一性的新神话的方式区别开来,显示出他企图逃离启蒙辩证法魔圈的别样的运思理路.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由思想和自由精神,从儒家、道家、佛教的角度进行阐释。研究认为,儒家主张用礼规范个人的行为,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讲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道家最能体现自由精神,既有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也有对生命自由的终极探寻;佛教重在弘扬生命的主体性,强调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由此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与西方遵从道德法则、主动和被动的自由等自由思想存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悲剧是人类在实践创造自由的过程中,面对暂时不可能实现自由的准自由状况所产生的特殊应对状态和精神。中国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可从《诗经》入手。中国人在实践-创造中企图理性把握世界(自然、社会),以实现三种类型的自由,但理性反思实践自由的暂时不可能实现,使其准自由的形象呈现悲剧性。但当理性可知,悲剧性就弱化。中国的悲剧意识是一种理性反思意识,在《诗经》中包括形而上追求的反思,向死而生的反思,和实践自由过程中挫折的反思三个纬度,是一种准自由状态的忧患意识。而中国的悲剧精神则有柔韧之风,那是因为面对实践自由的受挫,中国人具有用迎合的方式化解个体与群体、社会矛盾的趋向,以达到统一的自由。这不同于西方悲剧一味深信终将实现自由,却必然挫败的惨烈。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悲剧多以“大团圆”告终。  相似文献   

19.
尹变英 《南都学坛》2003,23(3):53-57
《朝花夕拾》和《从文自传》分别是鲁迅和沈从文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从这两部作品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乡土对作家的影响和塑造。从文化土壤上来说 ,浙东的传统文化给了鲁迅丰厚的学养 ,同时又束缚了他的个性 ,使鲁迅的作品一方面开拓了中国文化的新视野 ,另一方面又无法与新的文化完全融合。相比之下 ,湘西的文化传统是自由而放纵人的 ,它使沈从文可以平和地对待它。从社会风俗上来说 ,鲁迅敢于对民间风俗持怀疑的态度 ,而沈从文的作品则是全身心的融入乡土和热爱民俗。从生命形态上来看 ,鲁迅的作品是珍视生命的 ,而比之鲁迅 ,沈从文可以说是崇拜生命。作家回望乡土 ,准确地抓住了自己的根 ,受地方文化影响 ,鲁迅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了社会 ,去发现隐在世态人生中的丑恶 ,并无情地揭露它们。沈从文却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和乡民 ,由此而发现了隐含在其中的值得他珍视和赞颂的生命力。由此使乡土在两位作家笔下显示出了很不相同的底色 :社会的黑暗和自然的明朗。  相似文献   

20.
女性意识的顿悟——凯特&#183;肖邦《一小时的故事》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世纪末期美国南方的社会背景、女性地位、婚姻观念等方面的阐释,探讨了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露易丝女性意识突然觉醒的历史背景,揭示了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漠视和自由精神的束缚,剖析了妇女对于自由的追求只能以生命为代价的残酷现实。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和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自由和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