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传统旅游目的地形象更新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旅游地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对于大部分生命周期都处于停滞期、形象已经僵化的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更新定位,以便使旅游地得到复兴。文章从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现状出发,讨论了其进行形象更新定位的必要性,并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进行更新定位的具体手段和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脉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脉是区域旅游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质量因子,是区域文化的精髓,旅游地的灵魂.文脉对于旅游主题的确定、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定位、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制定和旅游地开发时序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准确把握区域文脉,打造旅游地及其产品,并以文脉展示为核心制定和实施旅游产业经营战略,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是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因素。随着旅游地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旅游形象的定位已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济南市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济南市的旅游形象定位,以期对济南市旅游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西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业是西安的重要支柱产业 ,西安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区域旅游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发展、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支持。从旅游节点、通道要素、域面要素、城市旅游客源地市场四个要素着手 ,划分西安旅游节点 ,并对西安旅游交通现状 ,区域发展实力及旅游客源地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之上 ,给出西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规划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5.
民族旅游中存在旅游者和旅游地原住民的“双向审美”,即旅游者在对目的地文化进行审美的同时,目的地居民也在对旅游者及其文化进行积极地、主动地、无功利地审美,目的地文化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审美驱动的结果。保持“双向审美”是开展民族旅游应具有持续吸引力的根本条件,也是目的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传播学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影响因素进行归总;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地特征性、突显性、综合性信息的凝聚。旅游目的地形象以目的地原始信息为素材,形成于传播机制,并通过旅游者心理暗箱作用于其行为。因此,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研究需跃出单纯的宣传策划层面,扩大到形象生成和运行的过程中,深入至形象信息流动的所有环节中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旅游目的地要素的重新划分归类,形成了旅游目的地实体子系统,关键要素及影响因素子系统,关键运营方法子系统,构建广义的旅游目的地服务系统框架,有助于完善旅游服务业的研究框架,有利于开展更全面的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基于设施布局和物流分析的旅游景点布局设计,基于人因工程理论的旅游目的地环境优化,基于产能管理和JIT思想的旅游目的地服务承载接待量设计规划,进行了基于工业工程(IE)方法的旅游目的地服务系统前台效率优化研究,能够极大加快旅游服务速度并提高旅游效率。  相似文献   

8.
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对旅游交通的概念、旅游交通系统的构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并构建了旅游目的地交通花费模式图 ,阐释了旅游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与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旅游季节性是旅游地及其旅游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以青岛、临沂、泰安三地为例,从国内客流统计的角度,运用方差分析,分别对其旅游季节性强度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它们的旅游季节性特征有着显著不同,原因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三地旅游区位的差异。其中,资源条件、气候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等旅游区位因子会对旅游资源、旅游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并最终作用于旅游地客流的季节性波动。  相似文献   

10.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基于昂普(RMP)理论,从山西省非遗资源主要特征(R)、非遗旅游游客诉求问卷调查(M)和非遗旅游发展现状(P_(现状))三方面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非遗数量、类型和文化背景区域分异明显。2.游客更偏好依托于原文化生态空间的非遗旅游目的地,但也认可迁移至景区或城镇中心的非遗旅游地。3.从非遗旅游业态及其空间载体组合看,山西可发展三种资源地指向和三种市场地指向的非遗旅游产品(P_(未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探亲访友旅游市场特点和探亲访友型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分析,认为探亲访友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尤其是资源非优区和处于生命周期中后阶段的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出针对该市场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2.
锦州市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其旅游业发展缓慢,并存在着制约旅游业 发展的不利因素。要想把锦州建成辽西地区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准确的定 位,协调发展旅游产业各要素,开发有特色的多种旅游产品,并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中国的旅游业应在挖掘旅游产品的特色,开展旅游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使中国旅游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4.
旅游娱乐业是旅游者以追求心理愉悦为过程和目的,在旅游目的地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中购买和消费旅游娱乐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文化行为,是现代旅游综合型非观光旅游的重要内容。张家界作为旅游大市,旅游娱乐业却是它的薄弱环节,存在着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旅游娱乐业对张家界旅游经济贡献度不大;旅游娱乐业的市场供需不平衡;旅游娱乐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应增强发展旅游娱乐业的意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扶持;加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旅游业各要素均衡发展;完善娱乐场所法规、条例,加强执法力度等。  相似文献   

15.
把武汉市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已经成为该市的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旅游饭店的营运状况,直接反映了旅游业的整体状况.客房出租率是反映客房利用效率、体现饭店经营状况好坏的一个灵敏指标.文章分析了武汉市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武汉市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 ,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旅游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点。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使得旅游这一“朝阳产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 ,它又是“无烟产业” ,这与人们追求的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云南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有着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经济大省的转变 ,是云南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康养旅游(wellness tourism)隶属于健康旅游(health tourism)的范畴,是新近国际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文章通过对康养旅游概念的源起及其流变的梳理,辨明了康养旅游与健康旅游、温泉疗法、疗养旅游、医疗旅游等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表明,康养旅游的产品形式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健康政策、消费市场的特点而产生变化,因此,不同地区的康养旅游内涵、构成与产品形式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而在康养旅游的功能分析上,主要聚焦于对人的身体、精神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最后,康养旅游者出游前的动机、旅游中的体验与游后的满意度和行为意向构成了康养旅游者研究的主体内容。康养旅游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一条可行道路,应从国家政策保障、目的地建设和公民健康观念入手,培育中国康养旅游市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同时,文章也为未来中国康养旅游的研究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界定农业旅游本质有利于发展农业旅游,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以旅游者为 视角,把旅游者作为农业旅游的起点和归宿,通过访谈调研,采取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的方法研究发现:一是把农业环境、农业 生产活动、农业文化等作为旅游吸引物;二是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农业旅游的理解存在差异,并建构了不同的类型,具体包括 观光游览型、生活体验型、文化教育型、身心愉悦型、追求幸福型;三是农业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追求农业生活中的旅游幸福或 其他目的,以农业环境、农业文化等旅游吸引物为依托,通过观光、生活体验等活动从而领悟异地身心自由体验之境界。  相似文献   

19.
重庆都市旅游形象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吸引力的都市旅游形象是发展都市旅游的关键。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其都市旅游发展战略中必须找准并挖掘自身的特色,来塑造具有自身深厚地域文化特色的都市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入境旅游客源分析与区域促销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20年来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发育状况及特征作了大量的统计分析,据此对湖北入境旅游市场进行了区域定位和功能定位,并提出湖北入境旅游市场的开拓应侧重于树品牌、塑形象、推重点,着力恢复日本、台湾、港澳、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深层次拓展欧美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韩国、俄罗斯、东欧、中东市场的思路,指出了重点促销区域和分区开发促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