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改造性批判"和"心理—发生学批判"构成了费尔巴哈"批判"概念的两面,只有由此出发,方可真正领会到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的真正本质。同样,也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的"批判"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改造性批判"上,也同样体现在作为费尔巴哈"改造性批判"的另一面——"发生学批判"中,而马克思的"历史—发生学批判"其实是源自费尔巴哈的"心理—发生学批判"。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思想联系及其未来走向:对费尔巴哈的"改造性批判"的接受和运用表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接受;对"发生学批判"的接纳和改造则使马克思进一步转向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从而为日后超越费尔巴哈、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提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共同的哲学主题,他们也同样聚焦于辩证法的本体论批判这一角度。然而,费尔巴哈只专注于本体论批判这一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而未能领会辩证法与本体论的互释性,只是依据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神学”本性的认定而完全抛弃了辩证法。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在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的基础上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颠倒”,不仅重构了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而且揭示了本体论的辩证本性。在这样一种批判与建构的过程中,马克思刺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并且充分阐明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最终实现了对辩证法的真正扬弃。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费尔巴哈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作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加速了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进程。但是,犹如一直都不是纯粹的黑格尔派一样,马克思从来也不是纯粹的费尔巴哈主义。马克思不仅依据费尔巴哈的宗教理论展开了对黑格尔宗教观的批判,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脱离现实,忽视政治,这正是他对宗教批判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4.
"感性活动"作为马克思开启全新哲学境域的理论基点,也是其经济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点,它不是马克思的独创,而是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有着深刻渊源。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原则"为依据,对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批判,发现人是社会存在物,但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实质,这为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运用费尔巴哈方法基本达成共识,但有学者据此认为这一时期马克思运用了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法"意味着他是站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立场展开对黑格尔的批判。事实上,马克思是利用了"主谓颠倒法"揭示出市民生活与国家分离统一的根源在于构成经济生活的市民社会内部,而非黑格尔所强调的理性国家,而这一颠倒不是简单地恢复人的地位就能完成。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泛逻辑主义错误恰恰是现实世界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反映,要想完成对黑格尔的批判,就必须深入到市民社会内部。正是根基于现代社会的特征分析,才决定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主谓颠倒法",仅仅完成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第一重颠倒,而是以对现实人具体生活的辩证方法论为基础,使得马克思走向揭露现实本身就是颠倒的第二重批判。  相似文献   

6.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存在论基础。存在来自于存在本身,思维源于感性存在;故以感性存在说明思维,用现实的感性存在的个人解释政治国家和精神,理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马克思后来在"导言"中不仅坚持了这一存在论和方法论立场,而且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意识到,要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变革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总体而言,马克思此时还在感性经验的现实层面批判黑格尔国家观,还未到达哲学反思的现实层面,因此未能深入领会黑格尔将国家视为国家理念自我实现之深刻的现实内涵。而无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的成功还是缺陷,都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梯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作为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在马克思独立达成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怀疑与动摇之后才凸现于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另一方面,这一环节本质上绝非宗教批判,而是哲学批判。正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以宗教批判形式出现的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和以"类本质"、"现实的人",即以"社会的人"为理论基点,对新哲学世界的构想才引起了马克思的思想共鸣,并成为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出发点和重要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强调主体的能动性,他的主客体关系是统一于否定的辩证过程之中的。然而这一过程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没有立足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因此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他所理解的劳动仅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正是基于对异化劳动的理解,高度赞扬费尔巴哈将黑格尔颠倒的主客体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从而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同时又批判了费尔巴哈并不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是以一种思辨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辩证发展。黑格尔哲学的精华正在于他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一否定的辩证法思想,并于实践中实现了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改造了黑格尔哲学。  相似文献   

9.
(一) 马克思说:“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这段话十分准确地表述了德国思辨哲学与马克思所创立的新世界观的区别,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前者的终结也就是后者的确立。我们知道,马克思最初信奉黑格尔哲学,《莱茵报》的实践活动,使他对黑格尔的那种充满学究气的思辨哲学感到厌倦和怀疑,从而使他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黑格  相似文献   

10.
(一) 马克思说:“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这段话十分准确地表述了德国思辨哲学与马克思所创立的新世界观的区别,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前者的终结也就是后者的确立。我们知道,马克思最初信奉黑格尔哲学,《莱茵报》的实践活动,使他对黑格尔的那种充满学究气的思辨哲学感到厌倦和怀疑,从而使他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思辨,处处强调感性,但他的哲学的核心——人——仍然是抽象的、非现实的,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