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形态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新古典贸易模型,重点分析不同经济规模条件下交通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交通资源配置水平较低时,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水平可以通过“贸易创造”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当交通资源配置水平较高时,进一步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水平,将主要通过“自运输”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我国交通经济已经正处在从初步运输化向完善运输化转变的重要时期,交通经 济发展表现出新的矛盾。本文认为工国交通政策的目标和内容缺乏明确性和完整性。现阶 段我国交通 政策主要应围绕着交通市场政策、交通投资政策、交通调整政策和交通补助政策等内容展开 ,建立我国新型的交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德黑兰综合交通运输研究开始开1994年,研究中收集了社会经济数据,网络特性和公交数据,完成了出行调查和交通容量的计算,出行产业,出行分布和方式选择都准确地采用了这些数据,在这些研究中,考虑到德黑兰市的规模和它相应的数据库以及具体的目的,选用EMME/2作为软件工具进行需求预测和交通分配较为适合。德黑兰市交通模型则上经历了两个阶段;a目前状况的形成;b通过确定和评价可选方案实现交通系统的优化和未来预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道路运输市场现状,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论述市场集中度与道路运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提高运输市场集中度为核心,强化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5.
交通肇事罪犯罪主体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界定交通肇事罪犯罪主体涵义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司法适用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交通事故形成机理,结合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主体是指航空人员与铁路职工以外,所有参与交通活动或可以对交通工具安全行驶施加影响,其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作用于交通工具,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人.  相似文献   

6.
道路运输市场化是我国道路运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唯一途径。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指出道路运输市场化是我国道路运输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7.
道路运输实施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是我国运输管理发展的趋势.本文在分析道路旅客运输线路经营权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运输线路市场准入管理的市场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经济认知域的“交通”隐喻概念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由国内三大经济类报纸6万余条文章标题构成的语料库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以经济认知域为靶域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交通"隐喻概念系统,这个系统包括陆路、水路和航空三个子系统。数据分析显示,陆路子系统在三者中占绝对优势,而且各子系统内不同源域意象的出现频率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现代汉语隐喻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9.
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发挥道路运输功能,进而提升道路运输效率,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依据系统论观点,将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划分为道路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运输移动设备、运输人力资源和运输软件5个子系统,分析认为: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协调发展是各子系统在适度发展的同时,彼此间能够一致地或无矛盾地或矛盾减少到容许程度的发展,并从子系统各自适度发展和系统之间统一协调发展的层面进行机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道路运输供给系统实现协调发展,必须遵循价值流转规律和符合各子系统的不同发展特性。  相似文献   

10.
交通工具是交通肇事罪成立的必备要素,但我国刑法并未明文规定交通肇事罪交通工具范围.刑法学界对此问题也争论不休,影响着交通肇事案件法律统一适用.在公共交通场所.非机动性交通工具与机动性交通工具共同参与交通活动、违章肇事的,都会侵害公共交通安全,符合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交通机动化和汽车私人化迅猛发展,主要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着交通拥挤的困扰.以往缓解交通拥挤问题主要依靠供给政策和行政措施,然而实践证明运用供给政策调节往往陷入“交通拥挤—扩建道路—私人交通增多—公交需求减少—交通更加拥挤“的恶性循环.在给出了Downs-Thomson及Braess两种通勤悖论的基础上,分别证明在某些条件下提高道路交通容量是无效甚至起反作用;分析了交通拥挤收费的经济学原理,证明拥挤收费可以有效解决通勤悖论;介绍了拥挤收费的国际经验;探讨了中国实施拥挤收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强调中国应该结合供需政策,运用收费机制纠正市场失灵,引导人们科学出行,从而缓解道路拥挤,发展绿色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道路货物运输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阻碍了中国道路货运业的健康发展,它不仅表现为运力的结构性失衡,更重要的是运输基础设施的结构性失衡和运输组织的结构性失衡。以运输量为主变量合理配置运输基础设施、构建“大小结合”的货运组织化发展模式、强化硬性约束、政策引导与利益保障是解决道路货物运输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SWOT的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认为: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具体包括: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经济发展规划、综合运输体系等相适应,这是公路建设的终极目标;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具有大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SWOT方法分析其适应性,分析认为SWOT方法能够很好地分析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促进二者协调发展,陕西省的实例验证了SWOT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978~1991年两者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发展和Granger因果关系;而1992~2005年中国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存在协整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通过建立协整回归方程对未来中国公路交通发展进行数量方面的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十一五”交通部公路发展规划比较,从而提出合理规划公路交通发展的建议:“十一五”公路发展规划接近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将公路交通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不同阶段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结论认为: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应保持长期均衡并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中国公路交通规划应超前2~3年为宜。  相似文献   

15.
交通运输系统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交通运输演化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旨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性,从运输需求维度出发,结合资源、环境等约束要素,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交通运输系统呈现不同的主导运输方式,主导运输方式之间的转化过程,也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过程;同时表明,现阶段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增量”建设带动“存量”优化是其建设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中国的交通事故认定机制,从法理上分析了中国现行交通事故认定机制的缺陷: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定性与其制作者的交警身份不相称;交通事故认定过程缺乏监督;交通事故认定由集体决定,缺少直接责任人;对错误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依赖于诉讼过程中由法官对证据的或然采信机制予以救济。分析认为,彻底改革中国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机制的良策是由交警认定走向专业委员会鉴定制,并相应地建立省、市、县三级鉴定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交通政策和管理措施的实施会对主卫城间多模式复合交通出行行为选择方式和系统整体效益产生影响,需要科学评估其影响程度,为城间交通模式的协调配置提供参考。在对城间交通模式及其出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MNL模型和基于Logsun差异的效益测算方法相结合,针对城间4种典型的交通模式,通过构建基准情景和多种可能情景,测算了不同交通政策实施对城间交通出行选择的影响和出行者效益。结果表明,实施公交优先(减少乘客出行时间)对城间交通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较大,并具有较明显的系统经济效益,在协调城间交通模式配置时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交通发展与社会分工关系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经济增长实质是劳动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的增长理论为出发点,以交通发展引起劳动力转移价值差额为社会分工效益并以其为转移变量,解析交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量化关系,建立交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马尔可夫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交通发展引发的经济增长量等于劳动力在行业间转移产生的价值增量,这为交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量化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关于交通运输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交通运输观的最新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需要从理论源头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交通运输观。采用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马克思交通运输观的基本思想内容,结合中国交通强国建设具体国情,研究马克思交通运输观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交通运输观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重要理论体系,在内涵上包括:交通运输是按照一定目的改变人与物“位置变动”的活动,是独特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范畴,是导致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先驱,是需要合力建设的行业,是无产阶级实现团结的重要条件等思想内容。马克思交通运输观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新时代应以投融资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挥交通运输的文化交流作用,增强国家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