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行为哲学是巴赫金美学、文艺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行为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应分"(应承担责任),而行为世界的建构实质上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具体存在方式是:在言语交往中的存在、与他人对话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交互性、对话性的。"外位性"是巴赫金人文科学研究,尤其是其"主体间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石。"外位性"即"我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他人的视点评价自己",其实质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不同主体的交互性、对话性。"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即不同文本(表述)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与历时性文本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是处在相对的"外位"而进行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2.
文学文本是主体性的存在,具有潜在的对话性,它从多种层次和角度持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学文本的对话性是由它的载体、结构和内容这三个要素的对话性所决定的.文学文本的意义正是在与读者不断深入的对话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看似朴拙无心,实则精雕细琢之作。首先,小说最显著的叙事策略是巴赫金意义上复调叙述的对话性,其中“大型对话”主要表现为“姑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体形象之间所构成的对话性以及小说文本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性;“微型对话”主要体现为由“我”构成的一级叙述和由其他形象构成的二级叙述所组成的两级叙述形式。其次,运用了不可靠叙述:一种情况的不可靠叙述是因叙述人“我”的变形而产生;另一种情况是由二级叙述话语成分的突显所造成,并揭示出当代拟像社会的本质性特征。叙述的对话性和不可靠叙述使文本获得了一种基于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意义迷思,并体现了两种意义的生态性:话语存在形态的生态性和意义存在方式的生态性。这种近乎语言人类学的后结构主义话语立场使《蛙》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文本实验性。  相似文献   

4.
对话性是现代跨语言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范式.对话性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普遍性源于中西认知、思维及语言交流共同的“问—答”原型,而两种文化对原型要素的不同彰显塑造了不同的对话形态.孔子的《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录》作为中西文化的经典,以独特的言说方式诠释了普遍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的对话性观念.从“问—答”原型与其衍生关系对《论语》文本对话性结构进行跨文化探析,它所彰显的独特主体间关系、知识传播方式、思维模式及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得到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可乐》2007,(10)
在西点军校,作为新生学到的第一课,是一名高年级学员对我的大声训导。他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我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相似文献   

6.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蛇》是一首叙事性抒情诗,其序列性和事件性较强,表现出明显的叙事性,诗中的对话性也随之凸显。基于此,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该叙事中的对话性的分析,充分呈现诗中多元对话的世界。诗中明显的对话现象构成本诗的外在对话性,叙述者在叙述其言说对象时与他人话语的对话则构成本诗的内在对话性,该对话性与马丁·布伯"我与你"范畴的对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不谋而合,揭示诗人劳伦斯对人类与自然主体间性的哲思,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对话"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简·奥斯汀的小说以道德教化知名。与庸俗说教不同,作家巧妙地运用了文本的对话性这一叙述策略向读者传递道德训诫。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话性依存的前提为差异性、社会性和未完成性。奥斯汀小说中的道德培育也具备这三个特点,可见道德建构就是依托于文本的对话性来实现的,使读者在认同文本叙述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小说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  相似文献   

8.
声音     
《北方人》2008,(6)
"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温家宝总理在四川抗震救灾前线对救援部队下令"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史上的日记体小说具有"对话性"的文体特征.它执着于心理真实的开掘,使文本中的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异常激烈;它以日记的形式和"不完全叙述"的故事唤起读者的参与,形成了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声音";而文本所代表的"作家话语"又同文本之外的各种"社会声音"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经典在当代中国语文—文学课程体系中实际处于出场却又被悬置的境地,其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实践机制与读图时代的文化背景。将被悬置的文学经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实为迫切问题。文本细读的实践原则表述着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心理亲近与行为接近,实则是读者与文本及作者三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对话,也是促成文学经典进入当代世界与当代心灵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中华本土的悠远传统,古典诗话、词话及小说评点均为典范。对话性课堂实践取代独白型课题模式,创设宽松而合理的课堂对话情境,让不同的个性化认知形成意见交锋与交流,是文学经典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对话性模式,是文学经典教学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11.
连贯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连,衔接则是指结构上的关连,语法手段、词汇衔接、逻辑联系的使用,都可以表现语篇结构上的衔接.有些句子组合乍看起来叫人不知所云,但细心地琢磨其语言环境,还是能够理会其语义的连贯;有的组合表面上看起来存在着衔接关系,好像是连贯的,但实际上却没有语义连贯.Van Dijk的理论对于辨别语篇是否连贯很有指导意义,我们从语篇连贯的角度能够准确评价和分析一些翻译实例的失误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最近,政治哲学家们对社会自由、政治自由,尤其是无干涉自由和无支配自由概念给予了较多关注。概括而言,目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自由理念,它们分别是心理自由或精神自由、伦理自由或道德自由、政治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些自由在人的自由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价值,依次呈现为意志自生自由、意志自主自由和意志自为自由。意志自生自由是指人们拥有对呈现在任何一次选择中的诸多选项进行慎思的心理能力。意志自主自由是指人们具有与可靠地实践那种能力相匹配的道德品质或技能,展示人们对将引导其开展慎思的诸多考虑的真实感悟。意志自为自由则是指人们在做出自由选择时得到政治保护,以至于他们能被视为自由人。无干涉自由和无支配自由具有本质差别,后者更接近人的本质。当我们讨论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时,最终必定会触及无支配自由。  相似文献   

13.
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英汉语对比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句子等传统语言层面,对英汉语篇的对比研究相对薄弱。我们从英汉语篇差异三方面的表现(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螺旋式与直线形以及意合与形合的对立)及其哲学根源出发,选择《围城》中、英文本为对比语料,揭示了在英汉语篇翻译时,如何针对英汉语篇粘连性和连贯性的差异,借用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合理必要的调整,力争"得其意"而不"忘其形",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苏童过去的文本今天已很少有人提及,重读苏童也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长久以来,他文本中的女性一直是文艺批评家、影视导演所关注的对象,而其中的男性却很少有人提及.其实,苏童文本中的男性对物质都有一种强烈的攫取欲望,但由于时代的逆转,人性的丑恶,他们无一例外地走向没落.这样的结局源于苏童少年的记忆与青年时代的文学库存.  相似文献   

15.
王家卫的名字在当今社会已被作为一种时尚来享受。他的电影既看不到好莱坞经典的叙事技巧,又很难和欧洲的作者电影划上等号。王家卫的电影自有其一套电影符号体系——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王家卫的“花样”。人物角色、对话独白、时间数字和故事叙述是为这其中的种种“花样”。  相似文献   

16.
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的基本依据,对大学内部治理至关重要。通过对《吉林大学章程》与《台湾大学组织规程》内部治理结构和要素的比较,发现在校长选任与权责、学生权利与权力、内部决策的程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大陆借鉴先进经验,完善大学章程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汉英论说文语篇的修辞模式对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检验Kaplan(1966)有关汉语(东方语言)与英语修辞模式差异的论断,我们进行了一项汉语和英语论说文语篇修辞模式的对比研究.该研究选取了千字左右的汉英论说文各八篇,按文章的话题相似性分成八组,对其主位推进程序、语义衔接、语段发展方式等一一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汉语和英语论说文语篇在上述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但两种语言中(尤其是汉语中)修辞模式的状况比Kaplan所认为的更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8.
《骆驼祥子》汉英文本在话语组织上体现出较强的个性特征:汉语中由多个分句组成的话语片段,在英语中多分裂为不同的句子;汉语中以潜性的方式表达的某些成分,英语多用显性方式来表现;汉语多依照时间顺序的原则,平均排布语句,而英语常常以主次为原则,多将含主要信息的语句摆放在前以突出句子重心。  相似文献   

19.
清人笺注唐集数十种,其中堪称定本、善本者约十余种。这些注本辑录原作全备,考订、注释缜密,校勘精审,于词义诠释中探求诗旨,具有整体成就而又各具特色。笺注者治学严谨,操作规范,集思广益,保证了这批著作的学术质量,为学界所珍视。  相似文献   

20.
以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为研究对泉,对“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认为“良知”包含最高的精神本体、植根于心里的天理、至善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三层意思,“致良知”的工夫包括“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克治”两种,而“良知”本体和“致良知”工夫的连续互动过程是“致良知”学说的必然呈现,并概括总结“致良知”学说中包含的自律精神、自主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