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格式塔心理学同形论原则分析苏轼豪放旷达词风的表现方式,我们可知,苏轼作词时受其内在豪放旷达性格的驱动,使所写景物“力”的样式同自己内在心理动势达到了异质同构。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观点认为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但从苏轼的全部词作来看,属于豪放风格的并不多,苏词的主要风格应该是"旷达".苏轼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通过深层次的哲理思考以及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他做到了随遇而安、从容不迫,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沉郁作为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内涵,已成为公认的共识。苏轼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苏词的豪放,旷达的层面,但是在苏词豪放的主体风格之外,还蕴含着沉郁的风格特色。而杜甫之沉郁与苏轼之沉郁有它们各自相同和相异的地方,因此本文就两者沉郁风格作简略比较。  相似文献   

4.
论苏轼词的多样化艺术风格赵解放历来评论者一般都认为,苏轼的词以豪放而称誉,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豪放派。但事实上,(东坡乐府)三百首词作中,堪称豪放词的还不到三分之一,更多的作品是具有绸缨婉转之度的婉约词,更有许多旷达词。如果只认为苏拭...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肯定了苏轼词作的开拓性意义,然后通过对其全部词作的简要分理,及其思想与身世的追寻,认定其词的主导风格应是旷达,而非豪放。  相似文献   

6.
苏轼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作词的视角更为宏观,不一味沉湎于感伤,因此,苏词中所隐现的悲剧意识既是深沉的又是旷达的。苏轼悲剧意识的萌发有着自身的人格建构根源,并在词作中得到了强烈的体现,无论是他的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能读到这位大文豪在字里行间散发的悲剧情感。  相似文献   

7.
李白与苏轼相似的豪放个性体现为:执著追求理想、人格,性情率真,风格雄奇;二人的内在区别表现在: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诗歌的抒情、说理功能不同,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时代风气与信仰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李白和苏轼内在的差异。无论是李白代表的唐代充满活力的状态,还是苏轼代表的宋代豁达睿智的心境,都是我们现实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苏轼以旷达见称于世 ,这种性格的形成固然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最直接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即时代贤哲的人格榜样效应的影响 ,对新旧党争错综复杂形势的独立思考、独立不惧 ,与苏轼理性精神形成的关系 ;宋人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整合与苏轼出入沉潜于三教 ,理性思考人生价值及其意义对其旷达性格形成的影响 ;苏轼的旷达渊源于时代理性精神的浸润和对传统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清空"本是张炎对姜夔词的评价,它和"质实"相对而言,这一评价对苏轼词也十分合适,苏轼词自有一种旷达风格,要旷达就要超脱,要超脱就不能胶著于物,凝滞于物,也就不能对意境、物象、心绪作质实的描写,而必须清空,即空处起步,清处落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这种"清空"之美,成就了苏轼"坡仙"之姿、"旷达"之态。  相似文献   

10.
作为"触媒",北宋党争激活并深化了苏轼对陶渊明的历史记忆,使之产生陶渊明情结;同时,在社会背景、文化结构和时代接受心理的共同影响下,苏轼根据现实处境的需要对陶渊明重新进行了诠释和建构.在习陶和陶过程中,苏轼将自身旷达超脱的精神气质注入到陶诗冲淡平和的外壳中,体现了特有的直面命运和"应物"的处穷哲理,并使其得以从中排遣情累,自我镇定,达到情感的内在超越和净化.  相似文献   

11.
朱敦儒是宋南渡时期的重要词人,宋人汪莘曾将他与苏轼、辛弃疾并称为“宋词三变”,这个“三变”论从很大程度上是就朱词的风格而言。朱敦儒的词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概言之,朱氏早期词风以密丽和狂放为主,中期转为疏朗和沉郁,而清新与通俗则是晚期词作的主导风格。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唐宋诗论争中,曾国藩秉承姚鼐的诗学观点,深受当时宗宋思潮的影响,崇尚宋诗。他论诗着眼于诗文相通的原则,形成了"艺通于道"的诗文观,强调积理养气对诗歌的重要作用,主张奇崛和不俗论,也注重才情,标举"机神"说,初步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于一。作诗取径杜、韩、苏、黄,尤其推崇黄庭坚,晚年诗径有所拓展。其宗尚对同光体有很大影响。其诗学观的褊狭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朱彝尊的《茶烟阁体物集》对乾隆词坛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茹敦和的《和茶烟阁体物词》主要着眼于朱集延续《乐府补题》唱和、追求创作难度、追随特定的写艳风气三个方面,是清词走向学人词的重要表现之一。茹敦和对朱彝尊咏物词追求传形、展露才学以及比兴寄托等特点都深有领会,但其学习或模仿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努力表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同时,乾隆年间朱彝尊的地位更加明确、稳定,茹敦和的和作不仅顺应了这一趋势,也促使朱词更加深入人心。在中国文学史上,唱和往往是引导探索深入、促进风格形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乾隆词坛的唱和活动,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茹敦和的这卷和作,也就具有了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14.
苏轼词是否和音律这一问题,学界争论由来已久,各家众说纷纭,有人说苏轼只是略懂音律,也有人说苏轼精通音律,是音律家。各家对于音律的理解都存在着分歧,在格律方面苏轼作词显然符合要求,但从音律方面来讲,苏轼的词有很多不和音律的现象,不能说苏轼是音律家。  相似文献   

15.
叶梦得受故乡湖州山水的滋养,并深得中国传统山水文化浸润,陶铸成高雅脱俗的山水情怀。他经营山水园林,又广泛游历,山水赏悦始终是他的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以较多的词来记录这一生活内容,写山水景物和山水情趣,使他成为北宋苏轼以后到南宋张孝祥、辛弃疾、张炎等的山水词发展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词人。他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情味和与之相应的文笔写山水而形成的清逸词风,成为他的全部词中最耀眼的特色,也是在全宋词中据一席之地的标志性风格。  相似文献   

16.
姜夔词清空峭拔 ,幽邃秀美 ,音律和谐精密。于南宋词坛别开家门 ,影响深远。本词采用今昔交织、对比反衬及虚笔勾勒等手法 ,善于化实为虚 ,寄托深沉的家国之恨。艺术上别具特色 ,是姜夔感怀国事、痛伤时事的现实主义名篇 ,也是他词论的杰出实践。为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  相似文献   

17.
王重阳、马钰等皆为读书种子,以诗词修真传教自证度人,游艺不害修道,这是接受柳词的前提.得道后的王重阳对柳词的接受方式,是通过柳词的"象喻性"以隐喻方式言说修"真"悟"道"的体验.其接受的内在契合根据,则在于全真之"心游不离身游"的"游"观,这就使得感性的现象界最终又归宿于内在的体验和开悟,于是"道成肉身"的宗教体验也就有可能契合于审美体验的"主客泯灭"、"物我两忘"."全真乐道"的优游之乐虽不离弃感性之"身",但却是以否定世俗情感价值和世俗之乐为前提,这样,王重阳等对柳词的接受内核实际内在着一种"否定论美学"的指向.金代全真道士词人对柳词的接受,具有揭示金词词史格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词学观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且有所变化。前期,即通判杭州以前,他认为诗词有别,由于积极的参政意识,他把文学创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文创作上;后期,即通判杭州以后,他开始接触词体,并大量创作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对词体的看法,认为诗词一体,开创豪放词风,提倡清丽雅致之词,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自谓"情之所钟",这个"情"不只是儿女情,而是"与物有情",以多情之心体验生活,感受生命跳动的节律。欧阳修的词深化了表现儿女情愁的传统题材,还表达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尽思考和对朋友亲人、自然山水的无限深情,流露出厚重的、发人深思的自觉的生命意识。欧阳修在创作实践上已经在无意识中逐渐模糊了词与诗、文的界限,为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坛上指出向上一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柳永词     
通过对柳永生平及柳词艺术成就和贡献的论述 ,意在给柳永及柳词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客观的定位。柳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接近生活的内容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赞扬一种文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大众和对封建正统的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