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现代化追求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形成的,但西方社会的矛盾又使近代启蒙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相联系,形成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命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扫除了现代化的政治障碍,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但计划经济又使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不相兼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改革开放启动了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思维方式转变;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传统理想创新相结合,使之扎根于中国现代化实践中;以人为本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实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的社会理想是以人的解放为核心,通过"心物"的双向改造,使社会的变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对人的统治的政治"改造为"对物的管理的政治"。其社会理想的精神纲领是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具体内容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即"平民主义的政治","个人自由与大同团结的统一","世界主义","妇女解放"。这一社会理想的基本精神及其基本原则,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具有极强的启示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三者本非处于同一历史时空中的社会境况,但在历史的因缘际会下却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在未完成现代化的历史境况中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又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应以此为立足点去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和发展进阶问题。尽管党中央在新时代提出要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但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也随之缩短,而是仍将延续到本世纪中叶。然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发生阶段性质变,其在内涵上将从“特殊意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向“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不等于“建成社会主义”,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的标志,届时我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观点是: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创造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政治;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在保持社会稳定中实现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在 2 1世纪 ,知识经济使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只有与时俱进的工人阶级队伍才能建成现代化国家。知识分子作用的增长 ,表现了现代工人阶级力量的增长 :知识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 ,是新兴文明的创造者 ,并且日益成为社会进步和政权建设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主要依靠力量必将突破产业工人的范围 ,还包括正在成长壮大的知识劳动者阶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以知识劳动者为主体构建社会主义的基本依靠力量和理想载体 ,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造就一代新人的宏伟工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过程。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知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即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极大提高。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一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理论。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他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抓住这…  相似文献   

8.
也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文化和谐,这要求我们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9.
林坚 《东方论坛》2009,(1):7-11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需要用总体性(整体性)方法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整体性。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应从系统整体性上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人力建设,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全面发展的总体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揭示了党在新时代实现其历史使命的基本逻辑;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科学擘画了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和建设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理论来源于我国古代、近代的小康社会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小 康社会由百姓向往的生活状态发展为治国的一种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把小康社会由理想愿景付诸社会 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奋斗实践中,实现了“建构小康社会”到“建立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 会”到“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飞跃并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宝库,为中国 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世界减贫治贫贡献了中国力量。 总结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百年 奋斗”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梳理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过程,“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接力推进进程;论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 “中国梦”的关键一步;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发起全力冲锋;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的全面部署,我国一定能够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 国人民的千年夙愿。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旧中国的国情及社会性质究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这是一个仍然的理论与实现意义的重要问题,旧中国国情的封建主体性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现代化建设,深刻认识旧中国“半封建性”与“半殖民地性”两大基本特征,对于正确总结中国新民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标准.但是由于对生产力基本价值标准存在着一些错误理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一理论是生产力价值标准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展开.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具体提出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衡量社会不同领域发展与进步程度的基本价值标准体系.江泽民同志这一思想是以生产力为价值基础、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导向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系统的价值理想的现实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就充分地肯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并且把它作为一个国家是否搞社会主义的一个衡量标准。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有利于我们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使社会稳定、和谐地向前发展,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当前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  相似文献   

17.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及世界进入高科技知识经济发展时代的需要而进行的正确抉择。我国文化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强有力思想武器,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主要渠道和基地。  相似文献   

18.
孔予认为,“无为而治”是政治统治的最高境界。不过,这种境界极为高远,一时尚难达到。“必也使无讼乎”则是更为现实的政治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建成一个没有诉讼、没有犯罪的国家,就必须确立“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贯彻“尊五美,屏四恶”的施政方针,推行“正名”的政治举措,维护好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只有这样,政治活动才能有序开展。而一切政治活动的中心是道德建设,统治者是道德建设的主体。一方面,统治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胸怀仁爱之心,依仁而行,力行不怠;另一方面,统治者还要担负起教化民众的重任,夯实道德建设的群众基础,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这样,“天下有道”的政治生活、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必将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9.
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社会福利服务制度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战略重点与优先领域。现代社会制度主要由政治民主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多元文化制度四大制度组成,现代政治民主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均服务于现代社会福利制度。通过界定宪法财政学内涵外延、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区分宪法财政学与财政宪法学的异同。明确限制国家公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发展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政治责任与宪法制度目标。国家政治民主与宪法制度现代化是依宪治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与关键。现代宪法观与国家政治责任主题是财税制度现代化,核心在于宪法财政化,宪法财政化的关键则是社会福利财政制度建设。中国正由“政治化宪法”向“法治化宪法”,“宪法财政学”向“宪法化财政制度”,“个人义务为主”向“公民权利保护为主”,“国家本位兜底救助”向“宪法权利社会本位福利”转型。  相似文献   

20.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激发社会活力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激发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自身方面的活力,正确处理好社会活力与社会稳定、团结和睦的关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