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结构本体论——论韦勒克的文学本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勒克是 2 0世纪最杰出的文论家之一。韦勒克基于现象学文论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将文学作品的本体视为一种“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这种由语言构成的“符号结构”规定了文学具有“审美性”、“虚构性”和“想象性”三种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最初所追问的是“一般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早年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原)意义的问题则超出并包容了胡塞尔的问题。为建立一门无前提的“本源科学”,而对自己的问题目标,两人都采用相近的意向性思路来予以解决。只不过胡塞尔的“意向性”处在(纯)意识的内在性领域,而海德格尔的“生活经验”的意向性已不局限于任何现成的领域,只具有一种意向性的纯形式的“关联”意义。运用意向性关联的思路,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才得以互有区别地显示出各自的意义世界,并揭示出其意义世界的(无前提的)自构成机能。其中,早年海德格尔关于“生活经验的意义关联域”思想构成了他后来的存在理解及其独特表达方式的必要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3.
自从出现文学史这种记载文学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史书体裁以来,国内外各类文学史著作数量之多编写体例之杂芜、混乱已非同一般。但文学史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史书,其性质、写作方法等如何,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至今对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撰写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有人甚至奉为圭皋。该书从不同的侧面详细探讨了文学史的性质、文学史的写作方法等,在阐明自己文学史观的同时并指出了某些已有的文学史观的错误。韦勒克文学史观的理论继承了艾略特所开创的那种从历史的维度、宏观且动态地考察文学作品的传统,而且就其理论的本质而言,他的包括文学价值观在内的一整套文学史观,就是在综合了艾略特与兰瑟姆的本体论诗学和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以及“非个性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并发扬光大的。从这一观点出发,韦勒克构建了自己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是在对文学这种意向性存在的“经验客体”进行的批评中,归纳或“提炼”出表达“决定性结构”或价值体系(包括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的文学理论,然后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以文学系统内的、“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的前后逻辑关系,在综合通过读者、批评家等人头脑的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构成文学史的写作框架。当然,韦勒克文学史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首先,从总体上看,韦勒克对文学存在的认识是偏颇的;其次,韦勒克的文学史观中其实还杂糅了阐释学和新历史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最后,韦勒克的文学进化观也是值得商榷的。韦勒克的文学史观说到底,其实还是坚持对文学内部的研究,而不是与其相关的历史的、社会的、思想史的或心理等背景的研究,没有超出“新批评”对文学的认知范围。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在萨特看来,现象学的意向性原则指的是意识必须关涉某个异于自身的东西,意识与对象在本体论上的这种“异于”或否定关系,是使得意向性得以可能的前提。在现象学的视野下,人的所有经验和认识都被视为一种意识行为,都具有意向性。因此,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否定关系其实就是使得一切经验和认识得以可能的前提。正是为了解释这种否定关系,萨特提出了意识的内部否定概念。本文将阐述这一概念的含义,它所确立的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以及它在萨特整个意识理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石,是原联邦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伊塞尔根据英伽登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领域在阅读过程中被具体化的思想发挥而来的。所谓“召唤结构”,是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不确定点或读者对作品进行艺术想象的空间。下面,仅就“召唤结构”的特点和美学价值,谈点看法。 1 “召唤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不确定性。首先,这是由于文学作品特殊的存在方式——一种意向性客体所决定的。这就是说,文学作品必须凭借铅字、油  相似文献   

6.
"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提出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这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内部研究"指的是对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研究,"外部研究"指的是对文学作品"经验事实"的研究。这对范畴传入中国后,从理论内涵到功能意义都发生变异,引起了划分标准、作家归属和读者归属的误读,中国文学批评实现了从文学本体论向文学主体论的过渡,引发了中国文论的"向内转"。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论现代性的起点不是学界确认的一个,而是二个:一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艺术审美自由起点;二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学为社会政治现代性服务的起点。由于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开端缺乏原创性,存在被迫、被动性与摹仿性,因此,自开端就预示着会产生三大难题,这就是:中国文论现代性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没有以“通”为前提的“变”,以及缺乏一个整体性的现代性生态平衡环境。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途径,一是让中国文论现代性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培育整个中国现代性的生态平衡环境,以确保中国文论现代性为“中国”的;二是充分吸收西方文论现代性的先进成果和经验,以保证中国文论现代性为“现代”的。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象”性构造和多样性外衍指向,使古代文论的表达具有简约和繁复两种风格。对于深刻的义理用以少总多或具象隐喻“一语而尽”;对于经验世界的多样性,则上下左右反复详言之,使“情貌无遗”。这两种风格,使文论述说表现出虚实相生、繁简结合的诗性之美。  相似文献   

9.
“虚静”说在本体论视域下呈现如下特征:首先,虚静自显为一种具有主客相通性质的本体存在;其次,虚静因审美主体明晰的精神指向性而具有一种意向性特征;最后,意向客体在虚静中超越有限的在场之物,并借助意向性想象在精神上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一致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 ,共同完成了西方文论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转向 ,对后来的解构主义和英美的读者反应批评 ,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选取两种文论中具有典型方法论性质的内容 ,结合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创作以及绘画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