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志愿行为的无偿性和公益性,志愿者的利己性动机时常受到指责,这一现象不利于志愿行动的常态化.因此,如何用科学态度看待志愿行为的利己性动机成为志愿行动顺利开展的重要话题.在“以人为本”理论范式的观照下,合理利己性动机的产生有其客观性,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规律,符合正常道德伦理,是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支点.同时,利己性动机的实现存在着利他的价值取向,并不妨碍利他性价值的实现,二者相互渗透,在行为结果上是双赢的,共同促进了社会和谐及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到人的利己本性,认为利己心是人的根本属性,源于利己心既是人类行为的一个主要动力本原,又是经济活动自然正当的原动力。并认为人的利己心完全不同于自私自利,而是与利他心相联系的。利他心是建立在利己心基础上的,二者因"看不见的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审美趣味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显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存在交互式建构的关系,个体的趣味努力突破个体精神的牢笼,趋向社会性,使趣味成为审美交流的方式;趣味社会性所包含的共同范式和普遍标准,又会深刻影响个体趣味的成长和演变。趣味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建构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批判和权力博弈,逐渐沉淀为相对固定的、可供传承的文化趣味。文化趣味综合了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打破审美壁垒,建构既符合审美规律、又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审美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是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基础和灵魂 ,信用关系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它是利己和利他关系并存的社会行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许多信用关系失范的问题 ,必须从德治和法治的角度双管齐下 ,构建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二重性——对个体与共同体和谐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二重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二重性,它构成了人类学本体论悖论,成为人存在的始源性和本源性问题,也使哲学获得了自身的合法性和存在的理由。揭示人的二重性之内涵,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蝴蝶效应为个体道德的反思提供了客观和现实的平台,科学技术强大的物质力量又呈现了个体道德中利他性的重要性.基于蝴蝶效应所反映出的内在本质,可以发现个体道德是利他性和利己性的辨证统一,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生命及其精神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架构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 ,与此对应 ,生命也依次呈现出“真”、“和”、“静”与“朴”的精神 ,它们是道在不同生命层面上的具体显现 ,具有层次性、个体性和本体性的物质。这些精神代表着生命的理想状态 ,指引着生命走向完善 ,走向超越 ,它们经过历史与传统的积淀 ,实际上已成为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展示出其独特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8.
斯密问题引发了学术界长达百年关于人的本性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激烈争论,但实际上在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里,利己与利他可以实现辩证统一。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和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应在利己与利他间寻求其"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做"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有机统一体,这是重新审视斯密问题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通过劳动的诞生,注定使人成为交往的存在物。"人之为人"的社会性与精神属性赋予人文化生活的存在方式,这必然引导人的社会化过程在交往的实践境域中才成为可能,并决定人的类生命形态以社会交往性学习范式为载体。交往性学习是交往者互为学习对象,以对话与互动为介质,呈现互文性特质来完成人的社会化建构。基于"交往"基质建构的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精神存在和文化的存在,实践着学习型社会的文化关系并构成"人之为人"的现实之维。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功利"说,是"功利主义在中国"的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基于与西方功利主义发展不同的时代背景,梁启超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中,用他的功利思想对传统的利义之辨作了新的理解。他的"功利"说的基石是边沁的功利主义,他充分肯定了"乐利"是人的本性和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原则,并结合墨子的实利主义,对功利思想加以创新,墨子的"天下之利","利人就是爱人"的思想,把功利主义的利己主义引向了利他主义。从接受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利己"目的,到提倡墨子学说,转变为"利他"目的,梁启超完成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转化,也为他的"民德"理论奠定了解释的基础。"利他"就是"利己"。人有着"自利"的本性,单单提"利他"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能让人们把"利他"和"利己"相联系,才能给人的"利他"行为一定的动力。所以,"道德"就是"利群",给于道德以利益原则的解释。道德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关系利益的,这在道德学说中可谓是迈进了一大步。但相比于西方的"为个人利益找到道德依据"的功利主义来说,梁启超的"功利"只是建设新道德的基础,却不是新道德的全部内容。所以,梁启超的功利说就是实现德性的一种功利的原则,远远还没有上升到"主义",只能是一种关于"功利"的学说罢了。  相似文献   

11.
“实践”作为实践美学体系构架的基础性范畴,对其发展和完善应是实践美学的当务之急。目前实践美学的最大局限正在于实践范畴界定的模糊性,对实践美学的质疑大多也可归结到对实践理解的差异上来。因此实践美学应解决好“实践”中物质性与精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等关系,弥补自身的缺陷,以显示其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12.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魏晋时期,玄学美学本体论由自然宇宙观转向了人文本体观,玄学的"自然"主义思想是对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继承方面:"自然"即"道性"本体。超越方面:"自然"即"精神生命"的自由性;"自然"即返归本真存在的生命自觉。魏晋玄学作为人生本体之学,其命意在于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解放,其目的在于借本体的追问,给生命的自由找一个终极的依据,借对"自然"本体的确认,为无限的、自由的、自然本真的生命作注释,从而使生命返归本真的存在状态,成就个体生命的诗意自然、自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名利辩证     
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是人类社会活动普遍追求的对象;人们在对物质利益追求的过程中创造物质丰裕,人们在对精神荣誉追求的过程中提升精神文明.对利的追求体现了社会活动的物质利己性;对名的追求体现了社会活动的物质利他性.名利之间存在可交换关系;物质丰裕会提升精神荣誉的价值;重名轻利体现了社会发展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人性与人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本质具有层次性,人的本质可依次深化为:社会体→精神体→生物体。与此相对对应,人具有社会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人性就是社会性,规范性是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社会化是指人从具有自然属性或精神属性逐渐地进化为具有社会性。社会整体的人性是崇高的。人的社会性塑造着人的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6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己、利他、移情、规范4种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基本状况,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做了较有深度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的主导亲社会价值取向上,属于移情价值取向的人数最多、比例最高,达到45.0%;规范取向其次,利他取向占据第三,利己取向排在最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石里克伦理学与功利主义伦理学从产生背景、基本理论、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比较研究.认为石里克的伦理学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具有功利主义倾向,但产生于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伦学反映着各自社会经济关系,因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在同是把快乐论作为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功利主义凸显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石里克强调社会利益主体的快乐;边沁、密尔始终无法圆满解决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而石里克较好地处理了"求快乐"与"利他"的关系;石里克采取的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比功利主义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使人成其为人的过程。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精神性是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标志。从人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既赋予人从事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提升人的精神发展的水准,使人性在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总体框架下,不断向更高层次和更加完美的程度攀升,这是高等教育的精神所在。以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维度的综合作为哲学基础的高等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最终目的在于使人学会同自己的精神打交道,学会用多种方式去养成精神,去丰富精神,去拓展精神。  相似文献   

18.
要避免"农民意识"批判本身又陷入农民意识的怪圈,有必要超越农民意识外在的价值表现,挖掘其背后隐性的文化心理模式:在中国人传统天人合一式的思维结构中,"自我"与"对象"之间存在的认识论"颠倒"被习惯性地回避,难以凝练出精神性的自由人格。其结果要么沉溺于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世俗伦理,要么停留于空洞的自然状态,放弃个体生命的成长。在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心理模式分析为克服市场异化、培植市民意识发挥着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环境正义是环境伦理学的重要价值论关怀,其实质是环境利益和生态责任的公平分配与合理分担。有鉴于工业文明以来经济过程的反生态性、反人道性和不可持续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都必须高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传统伦理学拓展研究视域,坚持"三维伦理"(利己、利他、利环境)规范,切实矫正环境正义缺失,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针对我国的现状,我国应在环境伦理意识培养、市场主体建设、政府决策民主科学、建立科学的生产方式、破除社会陋习、树立正确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观念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都同时有着三重生命,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指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指人的社会存在;精神生命则是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上思考,是生命最终的精神皈依.生命观因此就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观点与看法."贵身"的自然生命观、"虚静"的社会生命观和"死而不亡"的精神生命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