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经济流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
|
|
|
|
李砚忠《广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
|
经济流反映了城市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体现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周边城市对核心城市辐射力的接收状况,是城市群协同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已成为引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增长极,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对京津冀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流呈现"分殊性"的区域空间结构特征,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基于三大城市群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交通运输量、信息强度四方面影响经济流的发展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亟须借鉴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成熟的发展经验,在发挥核心城市辐射作用、聚集创新资源要素、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构建交通网络体系、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注入新鲜活力,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向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水平迈进.
|
2.
|
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索——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
|
|
|
|
|
杨慷慨《教师教育学报》,2021年第2期
|
|
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同属国家级城市群。国家对成渝地区发展的重新定位,赋予了成渝地区新的历史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否支撑起这一国家战略定位,成为成渝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逻辑起点。整体性治理旨在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相互冲突和为服务对象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从而为分析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区管理模式将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权力及相应的责任限定在各自的行政辖区内部,造成现实中的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面临协作机制缺乏法律与组织保障以及稀缺高教资源竞争等多重梗阻。为消除这些梗阻,可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组织,发挥其自上而下的等级式协调作用;制定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为成渝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物质资源、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推进两地政府组织内部的文化变革,促进巴蜀文化交融,形成有利于促进两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组织文化。
|
3.
|
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测度与比较
|
|
|
|
|
杨永聪 申明浩《城市观察》,2017年第6期
|
|
高度包容开放是世界一流湾区的共有特征,对外开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实现跻身世界一流湾区行列的目标。本文基于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等多个维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在2010-2015年间的对外开放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且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对外开放水平处于上升通道,而且显著高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对外开放水平表现出了总体分化、局部趋同的特征。为此,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功能、借助广东自贸区开展制度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以及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和新动力创造条件。
|
4.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
|
|
|
|
《城市观察》,2017年第6期
|
|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落实粤港澳合作、推动合作机制创新以及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构建对外开新格局、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打造经济增长新路径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
5.
|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粤港澳合作的区域竞争力
|
|
|
|
|
郑华峰《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
|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出台为深化粤港澳合作带来新一轮的契机,并把粤港澳合作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本文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视角,探究粤港澳合作的区域竞争力和优势,提出粤澳乃至粤港澳合作的七大原则;同时,在三地互利共赢的前提下,透过制度创新提出设立粤港澳常设机制的构想,并进一步指出三地之合作框架可借鉴欧盟的经验,探讨设立粤港澳合作发展基金的可行性.
|
6.
|
基于多维视角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路径研究
|
|
|
|
|
何仁伟《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2卷第3期
|
|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我国重点规划的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主要目标和战略路径。目前,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世界上主要世界级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从多维视角,运用全局发展思维,从世界级城市带动、三大城市群分工协作、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四个维度探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路径,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7.
|
发挥广州文化枢纽作用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共享
|
|
|
|
|
赵宏宇 陈俊莉《探求》,2018年第3期
|
|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机制,要做好好主体参与多元化、文化资源有效调配、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三方面的理论准备。当前,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的主要机制是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主要由广东省政府牵头,广州的参与度还不深。为破解粤港澳文化共享机制存在的区域本位主义、同质竞争和体制障碍等问题,建议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共享机制,以更好发挥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的文化引领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的互信、互联、互通。
|
8.
|
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德法并重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社区治理为例
|
|
|
|
|
《领导科学》,2021年第4期
|
|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我国都市圈创建中的社区治理问题也亟须探索。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坚持党建引领、德法并重、共治共享的治理方针,坚持在实践中进行围绕核心的治理机制创新、借助科技的平台创新、便民服务的机制创新、解放思想的观念创新、德法兼修的方式创新、温故知新的文化创新,可为夯实都市圈构建中的治理基石提供借鉴。
|
9.
|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
|
|
|
|
|
钟韵 秦嫣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
|
产业协同集聚是产业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业关联表现形态。对单一产业集聚的研究表明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试图探讨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溢出作用。研究选取了粤港澳大湾区2003—2019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面板数据,从多空间尺度运用EG修正指数和DCL指数测度了产业协同集聚的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地区创新的溢出效应,以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益的思路。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存在产业协同集聚现象,但水平仍然较低;(2)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度高于大湾区,其中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最高;(3)都市圈尺度下的比较发现,广州和深圳两大都市圈的产业协同集聚度居于大湾区领先水平;(4)港澳生产性服务业与珠三角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低于珠三角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显示出生产要素未能高效便捷流动导致港澳近年来与珠三角制造业的经济关联度不及珠三角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关联度;(5)粤港澳大湾区尺度下的协同集聚度与区域创新水平均不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珠三角地区尺度下两个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显著,对珠三角...
|
10.
|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
|
|
|
|
张婕 吴寿敏 张云《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2卷第4期
|
|
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对促进区域绿色转型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绿色发展理论,界定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的概念与内涵,在借鉴PSR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循环复相关系数方法筛选构建了包含城市增长绿化度、绿色财富、绿色政策支撑度3个层次共25[JP2]个指标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显示:2012—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总体波动上升,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绿色财富水平有待提升。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发挥区位优势以及改进政绩考核指标等方面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JP]
|
11.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
|
|
|
|
覃成林《城市观察》,2019年第1期
|
|
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实现这一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城市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作用,不断提升城市群建设水平。为此,本期专栏的5篇文章分别从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增长极、广州交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港珠澳大桥开通的影响以及珠海的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
|
12.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交互关系格局——基于经济增长与创新活动比较视角
|
|
|
|
|
《城市观察》,2020年第1期
|
|
采用离散动态分析方法,从经济增长与创新活动两个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交互关系格局进行实证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性特征显著,城际联系紧密,城际关系呈现较突出的不对称特征,竞争与互补关系并存,并以分工互补关系略具优势,四大中心城市分工互补关系明显,但对城市群的引擎带动作用的发挥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基于RD支出的城市创新交互关系格局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创新交互关系的不对称特征突出,呈现出非对称单向互补关系主导模式,四大中心城市协同引领城市群创新发展态势明显,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支撑格局已初步形成。
|
13.
|
粤港澳大湾区多极增长格局下广州交通发展对策的思考
|
|
|
|
|
贾善铭 王亚丽 位晓琳《城市观察》,2019年第1期
|
|
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态势及广州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广州交通网络建设情况,发现广州虽然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是仍然存在公路建设尚无法满足要素快速流动的迫切需求、航运和航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交通网络联通性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广州必须牢固树立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要素流动障碍、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基础的理念,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为立足点,以建设全球城市为新要求,打造全面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有效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多极网络联动发展格局的形成。
|
14.
|
京津冀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是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
|
|
|
|
|
孙媛《城市》,2016年第6期
|
|
循环经济着重强调自然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约束,要求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减少资源环境问题的目的.因此推动京津冀实现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是破解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是实现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利益协调与再分配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以及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
15.
|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分析
|
|
|
|
|
林柳琳《探求》,2019年第3期
|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质化与合理化。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之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研究表明,金融创新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金融创新促进了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高质化;二是金融创新提高了产业间关系协调与产业结构协调的能力,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体系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构建湾区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创新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金融协同效应,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16.
|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现状研判与发展建议
|
|
|
|
|
《理论与现代化》,2020年第4期
|
|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是协同发展的核心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在协同发展规划与顶层设计、产业分工与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定位、生态环境共治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从空间上比较,在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群空间结构,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加快京津冀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实现建设目标。
|
17.
|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
|
|
|
|
|
《南都学坛》,2016年第6期
|
|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围绕"新"字下功夫、显成效,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应顺应规律、顺应时代、顺应民意,核心与方向是以人为本,以"四化同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遵循开放流动协同思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
|
18.
|
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机制研究
|
|
|
|
|
《理论与现代化》,2019年第2期
|
|
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面对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重要方向与主要问题,要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低碳创新机制,加快高质量发展;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构建绿色发展机制,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构建开放融合机制,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吸纳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
19.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
|
|
|
|
杨沐《城市观察》,2018年第2期
|
|
正新时代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明确上升为继"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之后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显然,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至少包含两层涵义:其一,作为重要合作平台和载体,助推港澳搭上国家发展快车,加快融入国家发
|
20.
|
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地理空间到多维联系
|
|
|
|
|
屠启宇 余全明《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
|
|
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复杂、漫长且极为重要的阶段。仅从地理空间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不充分的,以地理空间集聚为表象的区域,其高质量发展需要拓展到多维空间。增进多维邻近性措施框架为加快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新方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形成了丰富的案例,多维空间也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多维空间既反映了各城市的优势和短板,又能推动功能互通共享,加速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采取多个维度空间的措施可以加速某领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但应有序推动该领域的一体化进程,以避免短期投入大、沟通协调难度高、未来更新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