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萧乾、文洁若译本,人民出版社金陧译本和2004年燕山出版社的刘象愚《尤利西斯》十个章节的选译构成《尤利西斯》的三个译本。以第二章的七首诗歌(或童谣、谜语等)为例,考察三个译本对文学作品艺术特征(尤其是语音修辞)的个性化处理,指出三个译本基本达到了各自预设的翻译目标,只是在采取的具体翻译策略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认知的一种方式,其概念系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概念隐喻翻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好原文和译文的文化意象转接问题。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从隐喻的理解实质和隐喻模式对翻译思维的启发谈起,从文化与认知的层面对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三个原则:(1)把隐喻翻译看作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2)在译语中找到概念和形式的统一,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促进文化融合;(3)保持隐喻特征,达到适境的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3.
4.
机器翻译(MT)和翻译记忆(TM)是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翻译策略,本文从机器翻译的历史出发,比较了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两个概念的各自特点,并着重论述了基于翻译记忆技术的几款常用软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5.
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利用索引软件,共现动态语境,检验搭配组合是否得当;(2)提供词典以外的其他译法;(3)对多个译文进行对比。语料库以其语料的丰富性、真实性、新颖性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翻译教学和实践中,充分运用语料库,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感性认识,提高地道表达的能力,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检验作用。作为一项活动联系着理论的完善和翻译活动实践的展开,备受理论家和学者的关注和反思,意义和价值深远重大。在此过程中把握做好翻译批评的"度"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翻译批评者和被批评者(译者)的关系;批评方法的把握和选用;评判标准设定等三个角度对此问题作一些讨论,以对翻译批评者在进行翻译批评活动中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翻译功能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尽管翻译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工作者(译者、翻译研究人员、出版人等)构成翻译中三个基本要素。翻译实践的功能与翻译目的休戚相关;翻译理论之用不仅体现于翻译研究本身,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也利莫大焉;译者功能的发挥则在个性张扬与关联因素共谋的张力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8.
自1934年出版问世以来,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一共出现了四个英译本。其中,以2009年美国学者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的译本Border Town为最新。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金介甫被誉为"海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而作为跨文化的翻译文本,金译本的翻译策略较其他三个译本均有很大不同。受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接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金译本主要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对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一独特的理论品质,确立了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译文与源文(或不同译文)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一方面从“差异”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较来“还原”源文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会对源本的选择和对译本的接受来考察翻译文学与社会权力机制及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译者对翻译源本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这样的翻译文学文化批评是从翻译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译本、译者和翻译事件)展开的,有着鲜明的翻译文学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10.
西方翻译流派林立,而中国的翻译研究至今未形成流派。究其原因,翻译流派的形成与思想意识形态(思想根源)、翻译理论家的角色(重要条件)、翻译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学术保障)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以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为纲,对中国无翻译流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流派的形成提出几点建议或对策,旨在促进中国翻译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模糊性(ambiguity)、动态性(dynamic)、可塑性(plasticity)这三个术语最能概括维尔比夫人的语言意义特性理论。模糊性是语言意义的内在特性,持续进行的“翻译—解释”活动赋予语言意义动态性,可塑性则是语言意义对具体语境的“适应”,是维尔比夫人“对话”思想和生物视角的体现。本文探讨了维尔比夫人意义理论的三个特性,凸显了意义与语境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其意义特性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超越性本质的三个方面——译作本身的整体性、对社会的调适性和对思想的改造性来分析严复的翻译,从而阐明严复的思想译作被誉为文学典范是因为其翻译像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来自于自身的体验与处境,从而升华出艺术的力量和生命,体现了文学的超越性(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3.
归化与异化是译者翻译文本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借助功能目的理论对《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可知,译者翻译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其选取翻译策略的重要依据。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采取异化),还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采取归化),取决于译者所要达到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4.
符号学的意义理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符号学的三种意义运用于英汉、汉英翻译中.可以较精确理解并用译语传达原文的意义与风格。本文就三种符号学意义(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在翻译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从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三个方面对唐诗《登鹳雀楼》与它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语篇纯理功能分析和评价。本文是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一种尝试,希望本文的分析会给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903~1908年)晚清时期的意译倾向、(1909~1929年)“五四,,时期的“直译”思想以及30年代(准确地说。应该是1929~1936年)的“硬译”观。研究发现,这种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每一次演变都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成因。改造社会和“为人生”、新文化运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现代汉语的需要分别为每一演变提供了动力和缘由。伴随着其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鲁迅也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来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主要发现:(1)不同时代的译者采取相似的翻译策略遵循了相同的翻译规范,这是由特定文本类型本身及其目标读者的内在特点决定的;(2)不同时代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遵循了不同的翻译规范,这主要受到不同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主流翻译期待规范的影响,也受到译者本人对潜在翻译规范不同理解及选择的影响;(3)几个不同的翻译规范总是同时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在翻译规范互相抵触之时,译者需自己决定对翻译规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修辞分为美学修辞和交际修辞。文章以科技英语中的美学修辞为研究对象,通过美学修辞的三个方面(音韵修辞、词语修辞、结构修辞)来讨论美学修辞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重点阐述了押韵、拟人和排比这三种修辞格在科技翻译中的处理技巧。最后得出结论:科技翻译应该根据文体特点运用美学修辞,再现科技英语中的美。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结合史实探索赛珍珠对《水浒传》的翻译,发现赛珍珠希冀“译有所为”,既以译文促进文明交流,也以译文针砭时弊。在翻译中,赛珍珠“译者中心”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1)对水浒的版本选择和文本操控;(2)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3)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立场选择。赛译水浒是赛珍珠结合需要、能力和翻译环境对翻译行为不断适应/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晚清驻英公使曾纪泽翻译的一首英文诗《咏技艺》,刊载于1887年1月出版的《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是清代外国诗翻译的一份别具价值的史料。曾纪泽翻译此诗,缘于他对英诗的长期爱好,又与他和作者傅澧兰(Freeland)的个人交往密切相关。比较而言,在近代较早出现的译诗中,《咏技艺》的水平是最佳的,其尝试本身,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值得纪念。除翻译本身可圈可点,《咏技艺》还有几个明确的优点:(1)时代较早;(2)由一个懂英语的中国人独立完成,是符合现代意义的真正的翻译;(3)诗歌翻译的自觉。《咏技艺》的翻译,证明丁韪良所说曾纪泽英文水平差、“读、写一直都有困难”的评论是无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