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西方文化后现代转型的核心是从精英主义转向非精英主义。对此,民主化可为我们提供一种有价值的视角。现代主义文化的精英主义来源于场域分化所带来的专业主义。这种专业主义是传统贵族社会的垄断性权力瓦解的产物,在它表面上的精英姿态背后却是大众文化强势崛起和艺术评判权力日益转入职业群体手中的现实。后现代文化卸下了精英主义的面具,更直接地体现为一种民粹的文化。不仅后现代艺术和整个文化转型需要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民主化进程来理解,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与争论也可从民主化视角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滥觞之际,美国新马克思主义者杰姆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展开了对后现代社会的整体研究。他是采取美学和政治的相关性观点来透视后现代问题的,因而他的美学理论具有政治性,其关于后现代审美特征论的研究,并非是要纯粹勾勒一种风格潮流,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后现代文化是如何以晚期资本主义整体逻辑里的主导文化形式呈现于社会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源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所面临的价值观的剧变。文章通过分别讲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服装的影响,揭示出后现代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后现代的很多努力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补充,正是这种关联性,使当代服装设计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下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西方艺术史上相互承接的两个重要艺术流派——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的不同发生背景、创作特点和美学倾向,简要描述了社会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型之后的美学状况,着重探讨现代主义美学主体在技术复制和传媒时代所遭遇的分裂和消解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当代社会文化及艺术生存的"反美学"状况,并由此结合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相关论点直接讨论了"美学的终结"这个命题,揭示出现代主义之后的美学所面临的存在危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初是西方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变的开始,也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2种相互对立的文化风格共存共融的时期。《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主人公霍尔顿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其察事观物的视角以及自我颠覆的叙述模式同时体现了他主体意识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特征。霍尔顿这种矛盾而多重的意识状态正是美国50年代初矛盾而多重的社会文化风格的现代隐喻。  相似文献   

6.
当代的审美文化,在文化媒介转型的基础上已完成了从文字主导向图像主导,从语言艺术向图像文化转向的后现代转型,转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言的式微与图像的狂欢,是当代审美文化最明显的表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图像文化是未来审美文化的唯一表征,也不意味着语言艺术的不在场,未来的审美文化虽以图像文化为主导,但语言艺术对图像文化的补偿与拯救却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始于二十世纪前半叶西方现代哲学领域出现的后现代哲学思潮,通过分析后现代哲学转向的主要特征——对身体问题、语言问题、他者问题的重新思考,进而从三个方面研究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当代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建筑体验与场所理论,建筑系统及其复杂性理论,生态建筑与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总结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探讨当代建筑理论发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被认为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运动或风格的现代主义最初是一种欧美现象。我们怎样看待这以后在非西方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呢?一种流行的方法是追寻西方现代主义的标记。不过,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在谈论非西方文化中的现代主义时,我们能否或者应该使用那些我们运用于西方现代主义研究的术语?西方标记的追寻至少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所有非西方的现代主义仅仅是西方现代主义的派生形式。它们仅仅如此吗?二是这  相似文献   

9.
丹尼尔·贝尔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 ,他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均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立足于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框架 ,对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思想进行深入了解与探讨 ,并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异同进行研究 ,对了解西方当代社会学发展潮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论意在对传统公度性方法主导的逻各斯进行反叛和解构,以消解绝对性、统一性、基础性、主体性,消弭科学哲学和人文领域之间的界限,这寓意着一种新的认知结构、批评观念和话语模式的出现。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德里达以特有的解构策略对西方文化传统进行质疑和解构,暴露西方文化传统的某些虚幻和偏执之处,体现了后现代所具有的超越风格和积极否定精神,意味着哲学从传统思维范式向后现代思维范式的转型。解构由此成为范式转换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1.
从几个假定看朱忠喜案一审的非理性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2月29日,河南省开封市古建彩绘公司职工朱忠喜因砍伤准备入室盗窃或抢劫的歹徒黎永吉,被开封市龙亭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3年,赔偿黎永吉各项损失51160.46元。此案的判决看似合乎法理,但是,如果对本案进行几种不同进程、不同性质及其效应的假定,那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案的司法结果是背离了法律的立法宗旨,错误理解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相似文献   

12.
可重构制造系统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具有较高可重构性的企业能在难以预测的环境中,面对竞争对手脱颖而出,本文从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概念,组织体系,商业体系,产品体系及信息体系等方面研究了可重构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探讨了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开发与利用,无论是保存还是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式。本文探讨了有形的文化资源(包括蒙古族的风俗、服饰、工艺品、风味食品、建筑等)与无形的文化资源(包括节日、庆典等)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等问题,以及找到运用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和恰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沙俄于19世纪下半叶强迫清政府先后开放了新疆的伊犁、塔城、喀什、迪化(今乌鲁木齐)为通商口岸。乌鲁木齐的城市性质从此改变,成为“约开商埠”城市。乌鲁木齐自开埠以后,近代工商业开始兴起,随着人口和建筑的不断增加,近代的城市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有了对城市进行系统管理的需要。在政府的带领和一些开明士绅和官僚的推动下,乌鲁木齐的市政文明建设开始走向近代化。文章重点从四方面探讨了近代乌鲁木齐的市政文明建设:一、近代城市管理机构;二、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三、地方自治机关;四、市民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主要对目前建筑学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消解了当今建筑学学科的基础,指出建筑学学科的无根状态。之后,本文对建筑学的内容作了一个客观分析,提出了建筑学科新的研究内容,为今后建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方向,为建筑学科寻找一个可能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筑文化"趋同"是一个较引人注目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由于建筑技术在建筑文化形成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建筑文化的营造中尤显重要.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的密切关系,使建筑文化在体现技术逻辑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时代性以及地域性特征.以建筑空间形态文化为例分析建筑技术对建筑文化的影响,提出应理性认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充分理解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相随心生"的理念以及"新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建筑学与哲学的互动催生了德国海德格尔建筑哲学。它对建筑本质"属人空间"的揭示使人类对建筑本质的认识跃上新阶段。德国包豪斯与美国芝加哥学派结合后产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学大大提升了人类的居住水平,但它因为无视海德格尔建筑哲学及其体现的建筑新发展而落伍。后现代主义建筑学批判其无视建筑地域性和历史性是合理的。但它很难推倒以钢筋混凝土作为技术基础的现代主义建筑学,只能以批评的形式为其重生提供帮助。后现代主义建筑学的装饰主义也有欠妥之处。  相似文献   

18.
对于20世纪遗产建筑的保护修复是不同于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这一时期的优秀建筑相对建成的年代比较短,其中一些建筑的历史价值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对于它们的保护利用和改造修复问题尚未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然而,目前这类建筑正面临着亟待修复或改造的实际问题,有的甚至已经遭到了被拆除的噩运。因此,对于20世纪建筑,不能套用业已成熟的文物建筑保护的常规方式,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和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寻求构建建筑意义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当代建筑文化思潮脉搏的整体把握、对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借鉴和对"度"的阐释,提出一个从"度"到实践合理性的哲学视角,认为只有在建筑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把握实践的"合理性",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意义的合理表达;其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合理性理论的借鉴,深入探讨了建筑实践合理性的内涵;并通过对建筑活动价值合理性、目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研究,提出了以建筑活动评价机制、建筑活动反思机制、建筑活动监控机制、建筑活动协调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建筑实践合理性机制,从而建构出建筑活动合理性研究框架.最后,文章对框架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评价,认为它至少可以搭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框架体系,弥补当前对建筑意义评价的尺度、视野和方法的局限,引导人们在建筑活动中对"度"的思考和揭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构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工程造价现状的研究剖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造价体系是我国建筑行业进入国际建筑领域的一个切入口。工程造价改革的滞缓已成为建筑领域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瓶颈问题,亟待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剖析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的现状,结合现行体制的弊端和工程造价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借鉴。同时,从工程造价方向,预测了我国建筑行业良性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