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5年以后,长期的赤白对立局面,使江西形成了苏区、游击区、白区三种不同地区。到解放前,这三种地区土地占有关系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认为,江西省土地占有和集中程序,低于其它各省。这一特点对江西农村土改前土地关系的变迁产生了影响。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剥削、 亟待推翻封建土地所制,建立新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根据土地承包合同而享有的土地权利的总称,包括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程度上处分的权利。但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模式具有很强的债权性,从而导致了多方权势人物任意更改合同,损害农民利益。为了克服这种土地经营方式的缺陷,就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重新定义为一种物权。以物权的稳定性和排他性来保障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农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转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对山西省不同市县农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转作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1)查明了山西省土地流转的类型、形式、费用、期限、管理的基本情况;(2)土地流转受到农业效益、土地政策和社会条件的影响;(3)土地流转给粮食生产和新生无地农民带来一定挑战;(4)土地流转管理要重视农民之间的自发管理,要让集体拥有一定管理权力。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财富之母’。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上地也被大量的非农化了,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但也出现了众多的“失土农民”。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这些农村如何可持续发展,农民如何增收,农村社会如何保持稳定,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最近,我们对浙江省失土农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要]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土地保障制度一脉相承,土地的占有形式和经营方式决定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土地保障基础上历史和现实的农村保障属于低水平制度安排。农村土地属于农民个人所有或者属于集体所有都不足以解决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低水平社会保障问题,其唯一出路在于土地国有化。农村土地国有化不仅是农村土地制度同城市土地市场利用导向接轨的必要前提,也是农民社会保障同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同等化的必要制度基础。唯有如此,我国才能实现土地使用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私人所有,社会保障国家责任的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农村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 ,再延长 3 0年不变”。农民对此是怎么看的 ?持什么态度 ?是赞成、是反对还是漠不关心 ?1999年 7月陕西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在志丹县抽取了百户农户进行了现场调查 ,其结果是 :一、土地延包工作至关重要 ,全体农民坚决拥护。农村土地延包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明晰 ,确认农民对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 ,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调动农民群众保护、开发土地的积极性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一项关键工作。调查中 :10 0 %的农户…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9年对无锡市惠山区257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政策持支持态度,愿意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影响农民参与置换意愿的因素包括农民对于土地的认知、农民非农就业情况以及农民对于城镇社会保障的认知3类因素。指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政策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可通过创新土地补偿方式、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降低农民参与城镇社会保障门槛3个方面促进农民参加置换。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农村调研过程中接触到一种 非常典型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农村上地二轮承包以后,由于农户人口基数发生了增减变化以及修路、建镇等公益事业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根据农民要求对集体承包给农民的耕地,按现有实际人口重新进行了适当调整。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有组织地对村、组耕地进行局部调整,这并不违背党的农村政策。但令笔者不解的是有许多要求增加承包土地的农民,新增土地后并不是倍加珍惜、精耕细作,而是和过去一样弃种抛荒,到外地务工经商去了。既然要求增加承包土地,为何又要弃种抛荒?既然不愿种田,又为什么要“寸土必争”?这些不解和疑惑牵引着笔者再次深入农村进行更细致的调查。 调查采访中发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十分复杂。绝大部分农民,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都想出去闯世界,创造更大效益、实现自身价值、享受城市文明,但他们又时刻感受到衣村户口的束缚,到城里打工,虽然挣钱多,但失业风险大,没有基本生活保障,总觉得城市不是久留之地,打工更不是长久之策。所以,他们既想脱离农村,走出黄土地,同时又害怕失去土地,这就是当前农民对土地复杂  相似文献   

9.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法律确认是集体土地流转的前提,其决定集体土地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的权利人和利益的享有者,是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基础。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规定不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赋能不足以及农民土地权益法律保障缺失等,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对集体土地的共有权被虚置,农民的土地利益被剥夺。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通过立法确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资格、明晰农民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中的份额、拓展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强化农民土地利益的法律保障是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也是城乡协同发展和社会公平公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 1932— 1935年间川陕苏区土地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及经验教训等问题。为了解决川陕地区土地占有不均、地租剥削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等诸多问题 ,川陕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农民群众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一深刻变化 ,初步改变了当时川陕苏区农村的阶级结构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