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伦理为本位是儒家学说的基础特征,也是传统《中庸》观的基本特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集大成者、宋明理学批判总结者、17世纪启蒙思想家,王夫之以实有论对传统《中庸》现重新定位,以哲学思辨代之伦理本位,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发展和传统《中庸》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终身著述。现有遗著一百多种,四百多卷。王夫之通过批判佛老的宗教学说,抨击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挥了王充、张载的唯物主义传统,建立了一个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王夫之无论在自然观、认识论和辩证法,还是在历史观等方面,都有许多建树,把我国古代哲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王夫之的历史观之所以比较完整,对旧框框有所突破,一方面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分不开,另方面也与他个人的努力有关。明清之际,整个社会处于大动荡的时代,汉满之间的民族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都十分尖锐。面对这种情况,王夫之  相似文献   

3.
明清交替之际 ,三大著名启蒙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著作中均有丰富的社会稳定思想。其中 ,“为天下非为君也”、“使天下各得其所”的思想最具光辉  相似文献   

4.
论王夫之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王夫之,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中,总结和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学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运用他所发展了的气一元论,在"理气"、"道器"、"动静"、"能所"等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把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和唯物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学风上,他复兴了经世致用哲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力行而后知之真"、"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知行统一观.王夫之的文化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的诗学批评家王夫之以其批评视角之独特、观点之锋芒毕露而闻名,通过王夫之对复古派的前后七子诗学思想批评的系统梳理,来认识他对明代诗学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并尝试分析王夫之对复古派批评尖刻的深层原因,从而凸现他在明清诗学转型之际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的诗学批评家王夫之以其批评视角之独特、观点之锋芒毕露而闻名,通过王夫之对复古派的前后七子诗学思想批评的系统梳理,来认识他对明代诗学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并尝试分析王夫之对复古派批评尖刻的深层原因,从而凸现他在明清诗学转型之际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与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针对明末政治腐败和明清易代的大变乱,他们的政治思想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性。在“君权”观念、赋役苛重、法令繁多等问题上,他们都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乃至解决问题的措施。总体而言,顾炎武、王夫之都以爱国者身份出现,政治主张的进步性是一致的;具体而言,二人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方面,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主要导源于其学术理念的差异。顾炎武、王夫之都对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的宋明理学进行反思,但王夫之偏重总结,从而建立起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顾炎武则偏重批判,从而体现出带有近代性质的启蒙意味。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在对宋明理学批判和继承基础上的新突破。他从“人”的自然生命出发,力倡“人”的德性生命,系统建构了人文主义的人性生成哲学。王夫之成人观是儒家人性论的历史延续与发展,在当时社会开启了近代人本主义的思潮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选取“身成”与“性成”相统一、“继善成性”和“身任天下”三个重要方面,将散见于王夫之论著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尝试对其成人观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涌现出的典型的法家人物。他的一生,主要是在以农民革命为主流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风雷激荡中度过的。剖视一下明末清初农民革命运动对王夫之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的影响,会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中农民战争对儒法斗争的推动作用,了解法家进步思想的真正源泉。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涌现出的典型的法家人物。他的一生,主要是在以农民革命为主流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风雷激荡中度过的。剖视一下明末清初农民革命运动对王夫之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的影响,会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中农民战争对儒法斗争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孝道观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儒家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备受后人推崇。孔子在其所处的历史阶段,提出了孝为百行之首、为孝是做人的根本等孝道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必须正确对待孔子的孝道观。古今孝道观的区别和进步意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中庸”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上古社会文化之中,然而作为重要文化观念概念的提出,则应归功于孔子;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论文从“中庸”概念内涵出发,对“中庸”作为道德范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初步考察。“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它源于人所禀赋之天命、天性,然而在现实的人生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却和“礼”有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天命、天性是“中庸”思想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礼”则是其真正实现的外在规范。  相似文献   

13.
把握时代性,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出发,探究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独特之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基本原则、现实动力和根本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动力和根本要求。离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性分析,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衍生发展的具体路径,也无法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现实生活以“化中国”——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现实的发展道路,不断地解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并指引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丁宁 《东方论坛》2009,(4):20-24
康德实践哲学的意图旨在使主体所具有的自由本性能在对象中确立起来,这个确立导致的结果就是至善何以可能的问题。至善作为实践理性的最高客体构成了德性原则和幸福原则的一种联结,这种联结由于是本体界与现象界的一种综合,就必然产生了实践理性的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解决就是通过德福一致的原则推导出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从而给至善的原则提供一种理论上的保障。通过这种方式,康德也就把神学进一步纳入其道德哲学之中了。  相似文献   

15.
自尊·中庸     
自尊就是使自己受尊敬的心理和行为;自尊分为物质性自尊、社会性自尊和精神性自尊;自尊是创造价值的动力;要取得自尊就应取得成就。中庸是适当遵守道德的善行;怎样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呢?“时中而达权”,即两善相权取其重,两恶相权取其轻。  相似文献   

16.
《中庸》最根本的旨意是阐释道自身及其表现。中庸和诚并不是道的众多特性中的某种特性,而是道自身的本性。这意味着,道就是中庸,道就是诚。作为如此,道一方面显现为天道,另一方面显现为人道。当从人道尽天道时,人也就是行走在中庸之道和诚之道上,并能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政道     
孔子引领了儒家的政治热忱和经世品格。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政治首先表现为家政向国政的演进,这种演进的基础是德政一致和德位两分;其次展现为对僭政的拒斥,这种拒斥导致了政、治两分和正政的切身性和自下而上运动;再次呈现为以自正为起点的风化政治。风化政治基于德性的垂范作用。孝悌为政、僭政非政、风化政治,三大支点相互结合成就了孔子的政道。这种政治理解同时也以政治本有的教化性为基底,政教合一正是孔子政道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所谓价值合理性 ,实际上是人类的活动在内在精神的层次上返回自身 ,而陶冶、涵养了整体的精神 ,把人的心灵提升到普遍性状态 ,于是其行为表现就会合宜、合理 ,这样就体现为一种价值合理性。儒家基本的文化追求、道德追求就在于获得价值合理性。因此 ,儒家学者们都把“中庸”作为最终的价值关怀 ,对道德追求进行了价值预制 ,并特别重视价值合理性的经教化而成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编辑工作与中庸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运用辨证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矛盾、处理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编辑工作也同样需要辨证的思维方式,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如审稿、评价、编辑、校对以及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沟通等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编审人员尤其需要培养辨证思维,运用中庸之道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编辑人员应采取不偏不倚的辨证态度和方法处理审稿环节、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进行编校工作,提高出版质量;采纳中庸之道有利于编校人员的身心健康,利用中庸之道有利于促进读者、作者、编者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20.
四句教新探     
王阳明将无善无恶确定为心体,不只是为了接引上根顿悟之人,也不只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正心,而是要建立一个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讲的有是即无而有,不同于程朱之拘礼,同时它讲的无是即有而无,也不同于佛老之出世。以四句教为标志的阳明学说是三教融合的新阶段,也是宋明理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