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民为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新民本观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人民是国家主人、向人民负责、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是构成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人民群众"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的基本立足点是对"人民"范围的科学界定,基本内容包括"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七大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讲话的形式,从三大理论基础、三大监督原则、三大监督途径三个方面,对毛泽东“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一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思想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特别是邓小平,都十分重视生产力在党的路线、纲领及社会主义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这些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思想的理论渊源;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新的文化理念,奠定了"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为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经验,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所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则与"党始终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5.
以人民为本位是新中国领导人文艺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思想,邓小平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胡锦涛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想,共同构建了文艺与大众关系的开放体系,深化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错误解读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诱因之一。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理想社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因之一;毛泽东错误地定性官僚主义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改善“干群关系”的某些措施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和实践基础。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赋予唯物史观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特别是其三个核心命题即“三个代表”,分别运用和阐发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文化理论和人民历史主体理论,并以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不但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立下丰功伟绩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爱国主义的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武库不可或缺的宝贵成分。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爱国主义观,对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对于加强爱国主义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人的价值学说,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力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价值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依归的价值观。这一丰富完整的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价值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人价值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建设思想。以民生建设为重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矛盾化解为重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基层治理为重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构架。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接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启示我们,开展社会建设与治理要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开展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各界正在蓬勃兴起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创业创新已经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成为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该战略的提出,有其很强的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刻的哲学理论基础。文章从哲学的层面分析“双创”战略提出的背景,二者的辩证关系、发展本质、群众基础和价值目标,深化了对“双创”战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群众运动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运动”作为中国社会运动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国古代被马克思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定社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某些客观规律,也反映了现代化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层次改造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现实的个人"视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或出发点;邓小平确立了人民既是价值主体又是评价主体,体现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一致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通过"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一质朴的语言进一步解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时期对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作出了新的阐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包括党关于人民群众的正确观点和领导人民群众的科学方法 ,内极为丰富。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 ,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本质思想的论述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党群关系是当今中国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组关系。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执政基础,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课题;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进步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群关系状况令人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然而,在深入进行党群关系理论研究之前,有必要澄清几个基础性的问题,比如党群关系的由来;党群关系的基本内涵;党群关系的根本性质;党群关系理论研究的渊源;关于“新时期”这一名词的内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三代领导核心“人民根本利益”论述的内在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广大人民的忠实代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立场和惟一宗旨。要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必须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路线和根本方法。轻视群众 ,脱离群众 ,不关心群众的冷暖安危 ,就会走向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直至跌入腐败的泥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改进党的作风 ,彻底惩治腐败 ,这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对“人民根本利益”作了不同的论述 ,但其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大众文化"出场"研究的专著,从"现代性"、"都市"、"大众"等问题的历史审视切入,勾勒中国"后现代"文化空间的表征,科学阐释"大众文化"的意义,显示了作者的学术阐释力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充溢全书的对话意识使读者倍感亲切,一扫阅读理论著作时常有的晦涩,使艰难的理论回溯与哲理思辨成为读者的一次并不沉重的思想旅行。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毛泽东人民群众思想的新的概括和发展。本文从理论基础上的一致性、具体内容上的继承性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三个方面来探索毛泽东思想与"三个代表"之间的异同,从而认识两者的一脉相承关系,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第三代领导集体遵循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毛泽东人民群众思想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新的历史时期,"群众"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现代化背景下坚持刑侦工作的群众路线,必须首先警惕现代科技迷信的诱惑,并在更新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刑警素质、加强群众基层建设、密切警民关系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刑侦工作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内涵 ,对于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内涵 ,主要由本质特征、理论依据、必然要求、重要原则、根本保证、具体体现等内容组成 ,这六个方面的内容 ,互相联系 ,辩证统一 ,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