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价值生成必然有着“中国特色”的内在动因。依据利益与价值的关系、利益与价值观的关系两层逻辑推衍,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得到证明的是:利益是人民群众价值活动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旨,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中国特色”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提出并不是简单的宣传口号,也不是单纯的主观愿望,事实上,其有内在必然逻辑机理.以对时代问题和中国问题的价值拷问作出回应为逻辑前提,以民法原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融通为逻辑基础,以制度设计与规范化表达为逻辑展开,切实发挥民法典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为民事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明确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的有机统一。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社会民主主义、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民主主义、二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三个阶段。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逻辑演进与社会党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历史根源的差异,决定了两种价值观具有本质区别。中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决不能移植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中研究政治平等问题,它体现的是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关乎社会制度的原则、理念和价值。从政治哲学的研究角度,深入剖析以核心价值观为表征的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平等的内涵,既表现了人类的政治实践,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政治平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环节,其实践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自由、平等、公正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法治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之一,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社会主义是价值和制度的统一。社会主义价值与制度的统一性根源于社会主义本身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休谟命题的真正哲学意义在于他发现了区分价值和事实是研究价值的逻辑前提,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事物的发展有宇宙观和价值观之分.价值的本质就是事物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事物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终极价值都统一于事物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又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价值观,就是历史发展价值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将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 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我们党在法治建设上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供了新的 发展思路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蕴含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价值,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本质,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文 化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核心和灵魂,在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以全新的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集中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公民个人价值观。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紧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维度,切实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相统一,方能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百年奋斗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从理论逻辑来看,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关系的内核,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要素,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体现;从历史逻辑来看,坚持党的领导历经科学社会主义初步确认、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曲折变迁,最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者、领导者、践行者,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否认价值主体性的一面,但反对把价值看作纯粹主观自生的独立存在,认为价值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伦理社会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伦理社会主义的核心精神是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而共产党则坚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则具有超阶级性和人性化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民性的特点,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则具有公民性的特点。两种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表明,在理论语境中探索性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前提性问题,是真正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作用的思想基础。就思想观念前提而言,摆脱狭隘地将价值界定为某种“有用性”的思想误区,真正把握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统一的思想关系,探索核心价值观与普通中国人之间的思想转换方式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意识;就社会历史前提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以解决中国人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为思想立足点;就思想原则而言,确立“中国式”的思想主体、研究立场、研究方式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根”、“体”。  相似文献   

13.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追求。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和根本追求,有利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历史定位、内涵外延与精神实质,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旧中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成功探索为中国社会选择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之门,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危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看,还是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概括表述,"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以来的战略布局,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为此,文章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力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二者既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上,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有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意识的能动性理论和群众史观理论等,同时也相互符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四个全面"之中,"四个全面"表明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也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前提,深刻依据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它的理论解释路径是:价值的生成离不开主体的需要,没有主体的需要,价值就不会产生;需要是价值的主体性的一种内在规定,也是价值生成的前提;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不仅在理论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价值生成的前提,而且在实践上也将人民群众根本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需要作为其价值生成的前提与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她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多维度视角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唯物史观三个方面的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政治经济学思想在经济模式、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三个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国情、发展道路三个方面的创造性超越。  相似文献   

19.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普世价值"的传播和蔓延,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冲击和消极影响.从价值哲学视角科学评析普世价值,承认价值共识,此为破;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与逻辑结构,内化认同并外化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此为立.正确把握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破立"关系,具有重要的正向性价值和肯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起,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围绕生产力要素这一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充分的论证,指明了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和特征。一百余年前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建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于是,围绕着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议题,苏东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的严重偏离最终导致了失败,但却为后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作为又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实践,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获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使科学社会主义首次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而且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