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雅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制度的建设周期决定了雅乐发展的节奏,雅乐体系的成熟标志着礼乐制度的成熟。“三礼”雅乐体系所对应的是礼乐制度的成熟形态,大概范围当是西周穆王以后至春秋时期。由于礼与诗、乐特殊的渊源关系,《诗》文本的形成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又和礼乐制度的建设周期同步,《诗》文本形成的历史正好与雅乐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相一致。《诗》、“雅乐”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构成一种同源同构关系。“三礼”雅乐体系不是对雅乐发展动态过程的记录,而是对这种同源同构关系发展到稳定、成熟阶段的历史描述。  相似文献   

2.
周代的雅乐制度体现了周人的礼乐等级,其目的是维护周代王室及宗族的权威地位。周人的雅乐制度中,乐悬是其核心。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周代雅乐制度的成熟要追溯到西周中期。  相似文献   

3.
"雅乐"之美学意义原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乐",有学者认为是指正统的音乐,即无论是从审美意蕴看,还是从审美表达看,都符合礼乐规范,能体现儒家所极力称颂、和士大夫政治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政治伦理教化审美观念的宫廷音乐,即所谓的"古乐"、"先王之乐",这种音乐一般都在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采用.有的学者则认为"雅乐"即<诗经>中的<雅>、<颂>.应该说,这些看法是有问题的.实际上,"雅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也并非仅指音乐.  相似文献   

4.
即兴徒歌是诗歌最初的艺术形态,随着音乐日益成熟,祭祀典乐实践成为诗歌发展的契机,诗歌提升为典乐综合表意体系中的主角,确立了"歌奏舞"统合的祭祀典乐演诗体系.周人建立了完备的典乐政治制度,诗在周代典乐制度提供的广阔政治空间里实现了演诗体系的建构,成为承载周礼政治内涵的重要媒介,由周代完备的乐官体系典掌的综合演诗流程是对周代宗法统治秩序的艺术化展演,是对伦理政治内涵的艺术表述,同时又是诗乐政治教化的流程,周代典乐制度规定了<诗>的表现形式与内涵,这是周代典乐政治赋予<诗>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雅乐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乐泛指宫廷祭祀活动和朝会礼仪中所用的音乐,起源于周代礼乐制度,政治严肃性、儒家思想正统性是其制作之着眼点。然至唐代,历朝君王重燕轻雅,雅乐制作较之他代尤简;朝廷喜尚享乐,祭祀大乐援引芜杂,民间小调、西域民族音乐、佛道曲调掺杂其中,使雅乐的娱乐性得以凸显,政治功用弱化,形成了大唐雅乐独具之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初始时期"乐"主要以"祭祀乐"的形态呈现,抒发的是一种宗教情感.随着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的改变,"乐"更多的以"礼乐一体"的面貌存在.为了保持"乐"的独立性并提升其价值,儒家在"制礼作乐"的基础上将"祭祀乐"转化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雅乐","乐"便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紧密相连,体现出儒家"乐教"理性与神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礼藏于乐:礼乐文化的形态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的形态原型来源于乐。远古时代“事神人之事”的表现形态是“乐”而不是“礼”,上古以祭祀礼仪为中心的各种“礼”的存在是以“乐”的形式出现的,“礼”、“乐”实为一体,“礼”藏于“乐”。真正“礼”观念的出现,是从“礼节”和“仪节”开始自乐舞中分化出来开始的,并且这种分化又开始于人们对神灵态度的变化。从以乐舞降神到以乐舞祭神的转变,使原来融合在乐舞中的“礼节”和“仪节”逐步分化成为事神仪式中具有独立意义的元素,同乐舞一起构成整个事神仪式。礼乐关系也已开始从“礼藏于乐”的融合状态转向礼、乐独立,共同服务于事神礼仪的并列状态,“礼”观念、意识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8.
诗是周代乐制中乐的表现形态,属于乐的范畴,故所谓先秦诗论都是乐论."诗言志"原本是西周礼乐理论形态中乐论的一个命题,是"功成作乐"的乐学观在"论乐及诗"时的不同表述."功成作乐"表现的是乐以功德为价值取向,"乐以道志"即乐以功德为表现内涵."诗言志"即"乐以道志",与"功成作乐"的核心内涵一致.作乐以功德为基础,故诗也以歌功颂德为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决定着诗只能言"志".言"志"于主体来说,表现为美、刺两个方面,即对功德的歌颂和对违德的讽刺,以保证和维护功德的实现.孔子的诗论,包括他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王者迹息而诗亡",还有<毛诗序>亦都是从"功成作乐"的理论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在礼乐制度下 ,《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 ,尤其是浸润了礼乐文明的宴饮诗 ,更是在与燕礼相互印证的过程中凸显了礼乐文明精神。考察宴饮诗 ,必了解燕礼。在燕礼的程式、成礼的环节、礼器的运用、乐舞的编排中 ,一以贯之、分明可见的是严整的等级化的礼仪。随着礼仪逐步的制度化、系统化 ,除了强调等级制森严不可逾越这种稳定政治秩序的功利目的外 ,礼乐文明的精神也在其外在活动形式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0.
"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儒家将它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而且墨、道、法等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主要探讨"义"的起源问题,认为"义"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动.通过探讨,使读者认识到"义"作为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原则,是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1.
东巴舞蕴涵着丰富的图腾文化、巫术文化、神话文化,欲寻找其源头,不应仅仅局限于其"近亲"——民间舞蹈和其"近邻"——本教、佛教、道教等宗教舞蹈,而应该走得更深更远,到先民们朦胧的意识深处去寻找。因此,运用文化人类学、审美人类学、美学等方法,从图腾文化的视阈探寻蕴涵丰富的东巴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探寻它的起源并探究它如何从实际活动的、文化的舞蹈转化成神性的、审美的舞蹈,也将对我们窥视纳西先民的心灵世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节奏是舞蹈动作在力度、速度、幅度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是构成舞蹈动作的基础。舞蹈节奏感是舞者对节奏作出的某种反映和感受能力,是凭借人的形体运动和动作组合体现出来的。舞蹈可以没有音乐陪伴,但却不能没有节奏,舞蹈动作的本质永远是有节奏的运动,舞蹈的神奇莫测和千变万化是由节奏创造出来的。节奏来源于生活,生活节奏要经过艺术化的转化方能成为舞蹈节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苗族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苗族木皮鼓由木鼓演变而来,在制作与使用苗鼓的过程中形成特定形态的鼓舞文化。苗族鼓舞历经春秋战国、唐宋时期的文化累积,到明清时期完整形成,清代以来苗族农闲时举办的五种典型鼓舞彰显了苗区闲暇文化生活形态,其象形动作在描绘苗民农耕生活情景同时又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规律,展示了云贵高原及周边山地民族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苗族鼓舞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既来源于苗族家庭生活又成为苗族家庭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整个苗族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艺术根本上是一种活动。不是活动的结果 ,也不仅仅是人的抽象的活动能力。离开了对一定艺术媒介的具体的、创造性的操作过程 ,艺术的想像将不可能实现。由于舞蹈活动直接通过人体动作来完成 ,不需要外在媒介 ,我们有理由认为 ,舞蹈是这种艺术精神最直接最充足的流露。人类的其他艺术形式不仅是从舞蹈中诞生 ,而且无论这些艺术如何发展 ,都未能全然脱离自己的母体。所有种类的艺术的躯体中将永远流淌着舞蹈的血液  相似文献   

15.
乐感是舞蹈的内部环境,是再创作的灵感,是与舞蹈无法割裂开来的且具有必然联系的真实表现。舞者与乐感差距始终有个天平衡量它们,这也是能否跳好舞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江西南丰傩舞渊源流长,历史悠久,遗存了大量的远古文化信息,是多元宗教、祭礼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及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体。其傩舞表演既保留了古代傩舞的特征韵味,又融合了近代民舞的娱乐形式;其傩乐既传承了古傩礼俗精华,又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既要正确地认识它,更要积极地传承、保护它。  相似文献   

17.
"他们"即普通民众与"我们"即精英知识分子和文化官员看二人转的文艺观念是不同的:"我们"从认识、教育和审美的角度看二人转和看"他们"看二人转;"他们"则是从他们的情感需要看二人转。"从当事人的观点"看,"他们"在二人转的观赏中,既获得了情感的宣泄,又获得了情感的欢乐。二人转虽然在表演上有粗鄙、粗俗、粗陋的东西,但是"他们"所得的并非是这些,而是经由这些观赏得到了情感的释放和欢乐。  相似文献   

18.
民族高校开设民族体育舞蹈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把它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进行改造、发展,使之形成民族体育舞蹈,在民族高校体育课中加以推行。本文对民族体育舞蹈的价值及民族体育舞蹈的强身健体作用进行论述,对民族高校开设民族体育舞蹈的可行性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舞蹈学即是舞蹈的学科,是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舞蹈鉴赏三个主要部分,个人理解则认为舞蹈学应分为:舞蹈理论、舞蹈历史、舞蹈实践及舞蹈鉴赏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20.
试探体育舞蹈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起源于古埃及与意大利的民间舞蹈,直接前身则是从社交舞或称友谊舞发展而来,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它以强烈的娱乐、竞技、表演的色彩,将人们带入无限遐想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