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过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那时我在一家台湾电子公司业务部工作,顶头上司业务经理,经理的顶头上司董事,都是台湾人。老板比较不好伺候,我也不免处处多留几个心眼。可是,防不胜防,还是出问题了。那天,经理去上海出差了。按惯例,他不在时由董事打理业务部的事务,但是我仍然要向他随时打电话汇报,让他清楚事情的进展。董事让我去接来一名客户,董事接待他时,我就去处理别的事情去了。他们谈完后,董事让我带客户去技术部了解几个技术上的问题。客户最关心的是价格,一个劲地问报价。于是我去请示董事,董事让打电话问经理,当时正值下班,他就  相似文献   

2.
南妮 《可乐》2008,(12):60-60
剪头发时,理发店店长说:"一会儿我要去见师傅了。"口气欢快而虔诚。这个店长身材魁梧,人近五十,还有师傅?他说他的师傅住在山上,教他武功,也教他做人的道理,他一年要去见师傅几次。晚上聚餐时,友人动辄感慨自己的师傅如何如何、师弟如何如何。他身手不凡,拳脚了得,我知道他也是从小拜了师傅的。  相似文献   

3.
儿子宋华2001 年考入长春税务学院,读本科。自那时起,我这颗心也随着他去了长春。和大多数独生子女一样,儿子在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但去了长春后一切都得自己去做,这让我放心不下。自从儿子去了长春,我就养成了每天收看吉林新闻的习惯。我总想从吉林新闻中捕捉到那里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信息,因为儿子在那里,那里有我的牵挂。长春的天气预报我每天必看,晚上通电话时,我会将第二天长春的天气情况传达给他,告诉他添减衣服。儿子很懂事,很理解做父亲的心情,学习情况、考试情况、星期日活动情况,和谁在一起,他都…  相似文献   

4.
在我看来,爸爸很有本事,他总能在没钱时突然间"变"出钱来。因此,我们家虽然很穷,兄弟三个却从没受过苦。爸爸说:"只要你们去学本事,花多少钱我都出。"爸爸嘱咐身后事大哥比我大6岁,小学毕业后没考上初中。爸爸带他去工地,教他瓦匠活。二哥大我3岁,初中毕  相似文献   

5.
我在去菲律宾之前,就听说其首都马尼拉有一座闻名于世的“华侨义山”,因此决心去拜访一下。 在马尼拉街头,我向人们打听“华侨义山”时,找了一位操福建话的老华侨,当他听明白我是来自墨尔本的一个老华侨后,他就热情地陪我走到市区北面的“华侨义山”。  相似文献   

6.
定期清零     
正有一位北大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哈佛大学的校长来北京大学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他去什么地方,他每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然后这位校长就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去农场干活,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  相似文献   

7.
《人生与伴侣》2006,(10):66-66
编辑部: 他是我的初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四年本科相爱,毕业后他去北京读研,三年后回到青岛。又熬三年,攒了点钱,我们结了婚。  相似文献   

8.
风中密码 《可乐》2010,(7):32-33
“别人付账值得炫耀,自己埋单更值得骄傲。”毕业十年,对很多同学的印象开始模糊,离校时大伟说的这句话,却刻在我脑海中。 我们学校是省内著名的金融高专。2000年毕业后,我去了离家千里的一个县城的小储蓄所。大伟留在了哈尔滨,没有工作。其实,只要他点头,老家信用社的大门就会向他敞开。大伟跟我说,他走出农村,就没想过再回去。  相似文献   

9.
余平 《新天地》2012,(1):40
父亲家在6楼,他中风后就很少出门了。我去看父亲时总会送他一些营养品,当然也会按父亲的叮嘱给他带几份杂志。父亲对我送的水果、豆奶、芝麻糊等吃的似乎不太"感冒",却对我送的杂志情有独钟,父亲称之为"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0.
谢杏芳 《可乐》2011,(4):60-61
识于微时我常常说,17岁时,他认识我;20岁时,我认识他。这话怎么讲?17岁时,国家青年队去福州集训,女单找的是八一队陪练。林丹才15岁,在八一队。陪练的人很多,轮来轮去,我根本就记不住。后来,他说他对我印象很深,觉得我特别高傲,很难接近,也不敢随便和我打招呼。我性格内向,不喜欢笑,可能会给他这  相似文献   

11.
翟子卿(三)     
我侥幸上了大学以后,与子卿彼此手懒,渐渐疏断了通信。几年后,“脏街”彻底推平了。也不知子卿家动迁到哪儿去了。每次我回家乡,总不免向熟识的人打探他的下落。却没有谁能够向我提供什么关于他的详细的具体的情况。他和他的母亲,从我的感情世界里一天天逸去了。  相似文献   

12.
王大庆 《社区》2014,(34):52-52
儿子进入初二下学期后,行为举止出现了一些变化,他常常对着镜子照来照去,当发现我注视他时,他的脸微微一红,随即又自我解嘲,说头皮屑太多了。我知道他照镜子绝不是为了看头皮屑,但又不好意思取笑他,只得顺着他的话题说:“明天我去药房买瓶专治头皮屑的洗发水,你多洗几次头发就好了。”  相似文献   

13.
包利民 《社区》2010,(35):1-1
一次,和朋友去钓鱼,回来后把钓来的鱼放到盆中加上水便不再去管它们,到晚上再去看时,大多已经死了,仅剩的几条活着的也已奄奄一息。去朋友家一看,他钓的那些鱼却仍在欢快地游来游去。我感到奇怪,便问他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申宝珠 《老友》2010,(9):38-38
父亲打来电话,说要参观我的新居。我说,你从老家来乘车到体育馆附近,就可以找到泰阳居小区。他在电话那头笑了,说他寻不到,要我去接他。大约1个小时后,我去体育馆附近等他,可左等右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14,(10)
正退休后,老爸老妈不管去哪里,总是结伴而行,一起去买菜、一起去打羽毛球、一起出去散步。在我的眼里,他们还是一对闲不住的模范夫妻。平时,他们不是帮大哥接放学回家的孩子,就是帮着我在家照顾小孩。老爸很健谈,每次我回去看他,都要和他聊上一阵子。前几天,我问他:"今年的重阳节,你和老妈打算怎样过呀?"老爸一听到重阳节,顿时来了劲头,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去旅游呀。每年重阳节,我和你老妈都要出去玩一玩,今年也是这样。退休后的十几年里,我们都已经走遍了半个中国。"  相似文献   

16.
SHMJ:我们都是七七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至今一晃30年过去了,虽说当时我们不在同一所学校,也许我们学画的经历很相象。记得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学习条件也没有现在的学生好,但却很用功。时卫平:是的,我是1978年初春离开工厂去南京读书的。我开始学画是在厂里干活时,那是"文革"后期,我用学画的方式来打发时间,跟着文化馆郑书道老师学习国画,郑老师是1950年杭州国立艺专毕业的,我常常看他画月季花和水鸟,也学着写些书法。去南京读书后,我学的是油画专业,很快我发现中国人画油画有点拧巴。首先我们比较习惯毛笔传统的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7.
爱的守候     
我与他其实并不很熟,只是为了一点事要去找他,就托了朋友带我去他家。他事业有成,想像中他应该住花园别墅的,却不料,去时才知道,他住在老街区的老式筒子楼里,很简陋的房子。谈妥事情之后,他留我和朋友吃饭,说好了去外面酒店  相似文献   

18.
1946年7月太行中学放假后,我奉命参加了榆次(路东)三区驻北田村工作组,帮助该村开展反霸清算运动。一日,三区政委(区委书记)、工作组组长赵和璧同志对我说:“小郭,根据地需要一些紧缺物资,你能不能从北田物色一名合适人选,去敌区购买物品?”我说:“可以。请让我考虑一下。” 三天以后,我将自己物色的购物人向赵政委进行了汇报:“北田有个叫王世聪的中年人,此人一贯倾向我们,去年镇压伪镇长田绶丞时,他向我方提供过田的材料;今年工作组进村后,他积极反映地富阶层人物的思想动向;再则,他在榆次城有熟人,有去敌区的条件……”稍作考虑后,  相似文献   

19.
江勇 《社区》2013,(35):15-15
写下这样的题目似乎对先生不恭。其实,任何人与钱的关系都是千姿百态、千丝万缕,更何况是像启先生这样“一字千金”的书画大家。第一次去先生家的时候,我就认定他很有钱。那是1983年的一个傍晚,中文系学生办刊物,我去先生家求刊名题字。到他家时,他正在和他的侄子吃晚饭。  相似文献   

20.
徐悲鸿19岁时由家乡宜兴到上海去谋生,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21年,他到法国去留学,有个外国学生竞当面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你们送到天堂里深造,也成不了才。”爱国心强烈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说:“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