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了纳博科夫的小说美学观,认为:纳博科夫独特的现实观在颠覆传统小说的美学原则的同时,也为小说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障;在纳博科夫看来,小说的魔力是在真实细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幻觉的世界,这需要作家想象性的创造;小说归根结底是对人诗性存在的表达,是对诗性智慧的召唤.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把作品的纯艺术性放在第一位,在小说创作中大胆试验和实践新的艺术理念和写作技巧,堪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实验派作家。纳博科夫的作品彰显游戏精神和制谜意识,具有非同一般的魔幻色彩,《梦锁危情》是纳博科夫文学游戏观的阐释和实践。论文将从语言和叙事两个层面分析这部小说中的游戏设计及其效果,探讨纳博科夫的文学游戏观在该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美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奥尔特经过细致研究,对《苍白的火》这一堪称颠覆以往小说形式的独创作品给予了深入解析。奥尔特认为,《苍白的火》是当代自我意识小说的一个重要作品,始自塞万提斯的自我意识行为的双重性以及照镜子般的自我意识设计,在纳博科夫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而且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即真实的和幻觉的、准确的和歪曲的、直接的和魔幻的感应均随处可见。《苍白的火》的四个板块的结构,堪称嬉戏般的循环式感应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认为,文字风格和结构是一本小说的精华.从他的诸多作品里,可以感受纳博科夫情感的蛛丝马迹,以及其文学艺术观的偏执.纳博科夫的著作充满了浓厚的黑色幽默色彩.在纳博科夫的黑色幽默里寻得一抹透亮,照亮其内心写作历程,才能更好地走近纳博科夫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理解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的切入点就是他抹平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以反映现实为己任,因为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的现实。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就存在于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当中,还存在于读者与作者较量的过程中。他的文学思想有着传统文学思想的印迹,与他的小说文本中呈现的后现代景观相矛盾。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的蝴蝶式思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瞬间我明白了作家纳博科夫是从生物学家纳博科夫的影响下浮现出来的."这是俄罗斯年青的微生物学家索科连科在举办名为"纳博科夫密码"的展览之前所产生的灵感,此展览中拍摄了科博科夫小说中提到的蝴蝶或他在鳞翅类昆虫学研究中涉及的部分蝴蝶,索科连科举办这个展览是为了提出他的假设:纳博科夫笔下那种强调细节、精巧娴熟的风格来自于他对自然科学的爱好,具体地说是来自于蝴蝶这种鳞翅类昆虫学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鬼魂、亡灵复活等超现实意象在纳博科夫小说中有举足重轻地位,特别在其代表作《微暗的火》中,幽灵、暗影等超现实意象频繁迭出,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不仅充满了彼岸世界的召唤,而且彰显了纳博科夫独出机杼的艺术观。对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中幽灵意象进行诠释,为阐释小说主题提供了丰富的多维空间:哲学思辨空间、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文学艺术空间。通过小说多重幽灵意象书写,揭示了纳博科夫对死亡的形而上的哲学反思,而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显示出小说人物身份多元化与纳博科夫的流亡创伤意识与飞散思维,通过小说人物命运的结局,表现出纳博科夫的向彼而生的哲学观,从而管窥火焰缘何微暗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8.
纳博科夫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卓尔不群的文学观念、扎实的文学基础、独特的个性以及敏锐且富幻想的优秀品性,成就了他“纳博科夫式”小说的艺术世界。他有着很强的理论意识。他对“时间”、“现实”、“世界”、“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阐发都能见出他的思想和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笔下的小说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范式,向更加复杂的反讽发展.作品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情节结构,都可以为作者随心所用,产生一种多层次的反讽效果.纳博科夫的小说往往以多变的叙述、离奇的结构、凝练的语言著称,而大胆的表现手法也是他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纳博科夫的流亡意识与纳博科夫研究的多元文化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历了从俄罗斯到欧洲各国及美洲大陆的多年流亡之后,纳博科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流亡意识。文章分析了纳博科夫流亡意识的内涵,论证以俄罗斯文化及多元文化视角进行纳博科夫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著作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清教思想,然而,他却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审视与自我完善使自己逐渐摆脱了过去的清规戒律。《富兰克林自传》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从中也可看出富兰克林自我意识里从一个英国人到美国人的转变过程。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切入,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文学、文化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富兰克林在《富兰克林自传》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客体意识,探究二者的相互影响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富兰克林的“美国化”过程,并阐释伴随着富兰克林“美国化”进程的美国民族意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榆树下的欲望》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其剧作往往贴近生活并且哲理深刻.他的早期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就体现了剧作家本人的女性观.通过对剧中三位女性人物的分析,探讨了她们的女性自我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从而表明奥尼尔也是一位具有女性意识并且非常关心女性生存状况的剧作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对比来阐发自我意识哲学,在阐述过程中,马克思表达了对待“自我意识”哲学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对自我意识哲学所包含的激进主义、理想主义高度赞赏,另一方面对其不能抓住现实表示不满,这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正确认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因此,必须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冯至创作的一个高峰。该时期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思辨的色彩,也表现了他对个体存在本位的坚持。与此同时,冯至开始更多地强调个体对外物的关情,更多地转向对现实与集体的关注。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在冯至四十年代的思想与创作中交锋,表面融合而实际背离,影响着冯至在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的转向。从对冯至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之间关系的分析,可窥见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话语中个人主体性建立的需求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国族救亡、集体主义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吐温将美国西南部民间传统的粗野幽默加工成为一种独具地方魅力的艺术形式,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在传播快乐的同时,他巧妙地将艺术和现实结合起来,加入生活化的场景,表现出对道德、金钱、政治、家庭等社会问题的担忧和深刻反思。这为他的作品注入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对当前娱乐文化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索了约翰.多恩晚期代表作《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中自我意识的内在性的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多恩的自我意识,充满人性与神性的交织。在危病的紧急时刻,其作为个体的人文学者的自我意识逐渐减弱,主要呈现出四个动态特点:被动性、自省性、他我性和超我性。同时,多恩自我意识的变化也与他的内在身份相关。这些不同的身份,在不同方面推进并提升了多恩自我意识的进展,使得《沉思录》超越了个体意义的生命经历,在更深邃更广大的层面为读者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8.
艾德娜觉醒了吗--重读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将美国19世纪末的小说《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置于她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探讨她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艾德娜并非当下学者们所说的是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相反,她没有觉醒。她的思想言行是不切实际的,是浪漫自私和幼稚可笑的。她的这一切是由她对爱情心存浪漫幻想,对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潮的"误读"造成的,因而不值得我们颂扬。  相似文献   

19.
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把教育放到美国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性特征 ,突出地表现在他教育理论建立的哲学基础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教育改革 ,推行素质教育 ,值得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包含差异的整体。"和谐"的抽象统一并不能表达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社会生活的伦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它构成了人类精神从法(客观)到道德(主观)的内在统一与和谐,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中的"活的善"与现实世界的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