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与"丑"是一对相对词,前者具有正面意义,后者具有负面意义。它们在词汇、短语和句法层面,既能体现出对称性,又能体现出不对称性。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主观世界的能动性,以及语言本身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2.
新论陈经济——《金瓶梅》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经济是《金瓶梅》中惟一的一个具有一定程度民主性的人物形象。他比西门庆还要复杂、曲折、丰满、新奇。陈经济与潘金莲等女性之交情、交性 ,迥别于西门庆 ,前者清美 ,后者浊丑 ;前者平等 ,后者仗势 ;前者心心相印 ,后者以金钱或小恩小惠  相似文献   

3.
在心智的意向性作用下,汉语"多(么)A的N"感叹构式与英语"What a(n)(A)N"感叹构式都采用焦点前置型句法结构,突出情感的表达。不过,前者除了能独立成句外,主要用作谓词成分,出现在句末;而后者主要以主句形式出现。在句子形态上,前者呈句首开放、句末封闭型,讲求意合;而后者呈句首封闭、句末开放型,形态富于变化。此外,作为感叹标记,"多(么)"比what表义性强。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中的"回旋"概念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复"概念均指涉一种以反复为基础的演化方式,且都兼具"循环"和"转变"两层含义。"回旋"指事物基于保留核心元素之上的一种反复式演化方式。18世纪以来,"回旋"的内涵逐渐由"循环"之义向"转变"的生成性意义转变,以差异对抗同一,构成了对线性发展观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思。"复"既揭示了一种周而复始的自然运行规律,也涵盖了个人修身、君王理政等处世之道。"回旋"与"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前者着眼于自然或社会现象的阐析,后者则具有引人向善的伦理道德功能;前者注重以批判立场反思现有观念,建立起概念间的对立关系,后者则关注事物的互相转化与交融。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在世"("人在世界中的存在") 不仅意味着人对于一个一个的个别具体事物发生关系,而且意味着人对于整个世界的把握、态度和立场.前者是具体科学的问题,换言之,具体科学以追求知识作为自己的任务;后者是哲学或形而上学的问题,换言之,哲学或形而上学以把握整体作为自己探索的目标.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知识与哲学、形而上学两者处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后者在等级上高于前者.海德格尔这种关于具体知识的追求与世界整体的探索的区分,如果借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前者就可以叫做"为学",后者就可以叫做"为道".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明确作这种区分并认为后者高于前者的是《老子》,所  相似文献   

6.
由于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和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理论都宣称探讨事物系统的"涌现"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性质,导致许多学者认为复杂性研究只是在系统论研究范围内兴起的新思潮,殊不知"一般系统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原理上大相径庭.前者研究的是动力来自整体、实行自上而下集中式控制的中心化的个体,后者研究的是动力来自要素、实行自下而上分散式协调的无中心的群体;前者认为无序性与系统性格格不入,后者认为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结合("混沌的边缘")是能动系统存在的条件;前者产生于对还原论研究方法的否定,后者至少部分地回归了还原论或创立了新型的还原论,等等.总的来说,前者代表着对简单系统的研究,而后者代表着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因此复杂性理论扬弃和包含系统论.  相似文献   

7.
玛雅文化诞生于公元前2世纪,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即进入所谓的古玛雅时代.玛雅文明至今仍留给世界许多的不解之谜! 公元前1100年,玛雅先民开始在各地修建一座座巨大建筑,建筑散布在高山丛林中.他们的金字塔与埃及不同,前者是空心的,内部为帝王陵寝;后者是实心的,塔顶供教士们办公、居住或观察天象之用,塔前广场是民众参加祭典的场所.在热带雨林中建造世界最大的超文明金字塔,所需巨石必须从10公里外运来,再切成块状.  相似文献   

8.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史记·赵世家》与《左传》的记载中展示出两种不同面貌,前者为英雄神话,传递出"大复仇"的意义;后者则呈现为一场包含着通奸、诬告和利益的暗中转移的政治阴谋。在不以历史真相为诉求对象的意义上,通过对两种叙事中不同策略的分析,可以分辨出"专注于人物命运的叙事策略"和"专注于事件进程的叙事策略",而前者在历史上的传播远比后者成功。在对两种策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与权力运作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只有将话语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从历史陈述中间获得有价值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关于"美是什么"的追问,至今尚无结论。其实对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客观的科学结论的。"美的事物"与"事物的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的"美"是形容词性的,后者的"美"是名词性的;前者是社会科学,后者是自然科学。美学真正要研究的,应该是"美的事物",而不是"事物的美";应该是美的原因,而不是美的本质。美的原因就是客体事物对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这其中的"需要",不能仅仅是精神上的,还应该包括物质上的。客体或审美客体,对主体或审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对主体的美的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0.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一书以"研究现代科学为何出现在西方"的方式,消解了李约瑟有关"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疑问。然而对于"李约瑟问题"的另一组成部分,即"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而后来却不是这样)",却并未因此而一同消解。这一部分的疑问更多地涉及数理科学之外的技术,并且是一个能够证伪的真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夏夫兹博里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他在上帝退场和理性自律兴起后将情感当作了道德的根据,将这种情感称为“道德感”,是通过内在感官以直觉的方式获得的,并将审美看作是通过“内感觉”实现的直觉快感。在摆脱了形而上的束缚后,从主体出发的无利害的审美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2.
何顿长篇小说《湖南骡子》的叙事偏离主流叙事的既有模式,以更人性化的态度看待战争,在战争叙事的意义上实现了对以往“红色叙事”和“英雄叙事”的反叛。作者严格遵循人物性格自身的发展逻辑,以雄浑的笔力展现了20世纪长沙市民近百年的集体性格史和精神史;为凸现这种精神在各个时期的流变历程,作者把审美视点聚焦于一个军人世家的命运沉浮与变迁,使这部小说在叙事上产生了异乎寻常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认识观是马克思美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一种认识,是对美的认识、反映;美感认识是包含有情感的认识,是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一致;马克思肯定艺术和审美中的认识作用,但对艺术中的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也是极为赞赏的。当代中国美学尤其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来,对美感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范围内进行的,是对马克思美感认识观的继承、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美学思想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的历史产物。是特定时代与独特个体的双向互动,是梁氏启蒙新民的政治文化理想在美学思想领域的个性化体现,具体表现出尚实意识、趣味理想、人文品格三大基本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制度是考察斯巴达城邦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以后,斯巴达土地发生了猛烈的集中,由此造成公民人数剧减。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首先,在整个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公民人数已明显呈下降趋势,但其份地制度似乎未发生显著变化;其次,造成公元前4世纪公民人数继续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由于土地猛烈集中所致。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战火频燃,频繁的战争投射在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创作中,它们从整体上映射出欧里庇得斯战争态度的深刻变迁:从最初的支持正义战争发展为最终的憎恨、唾弃战争。  相似文献   

17.
在 2 0世纪词学界 ,叶恭绰是一位以搜集整理清词文献知名的词学家。然而 ,他论词标榜直抒性情 ,反对受形式格律束缚 ,主张顺应时代需要革新旧体诗词 ,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对 2 0世纪词学的主要贡献是 ,详尽地分析和论证了清代何以称为词的“中兴时代”。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形成了其理论建构与人生关怀相统一的重要特色。它以关注现实关怀生存为要旨,凸显了鲜明的人生精神、积极的美育指向、内在的诗性情怀和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这也正是中国现代美学传承发扬民族美学固有的精神传统,并融会创化中西美学、文化、艺术思想的诸元素而形成的重要品格。  相似文献   

19.
红柯小说弥漫着丰沛的生命气息,众多引人瞩目的审美意象的诗性展示使之更加充实和浓烈。其中,河流意象出现频密,且意蕴丰富。这既来自红柯十年北疆生活的经验积存,也源于作家文化寻根的自觉诉求,并试图用河流这一古老意象冲刷现代文明的孱弱,重建原始而野性的西部文化世界。由此,既体现了红柯小说风格独特的生命意识,也形成了对西部文学雄健浪漫精神的积极建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严肃而富有使命感的比较学者,面对20世纪不断更迭、纷繁复杂的理论热潮,韦斯坦因锚定"语言"与"文学"双维,立足于二者的互文性,建构并规范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显示了高超的学术智慧。他所确立的动态、开放的比较文学范式,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