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在长期传播过程中被中华各民族所普遍认同和接受,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与儒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儒学作为"大一统"的封建文化,既有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支撑作用,又有对中华大家庭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心理维系和文化延传作用.今天,发掘利用儒学中的积极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儒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未能开出新外王。当代新儒学要开出新外王就必须走出心性儒学,在儒学的大传统中寻找另外一条发展路向,这就是政治儒学。政治儒学是儒学传统中的经学——春秋公羊学,其特征就是解决政治问题,是儒学传统中的外王之学。本文力图证明从心性儒学走向政治儒学不仅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新儒学在理路上应有的发展。当代新儒学只有走向政治儒学,才能开出新外王,克服儒学在当代遇到的最大危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日本自古以来就善于根据国情选择性吸收、利用外来文化,实现其社会和文化的跨越式发展,该发展模式经过了"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的阶段。以日本儒学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分析其儒学中所体现的"和魂""汉才"精神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知"和魂汉才"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其贴近民众生活、极易为大众理解而在以儒学为传统的民族精神深处发动了一场思想革命,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在当代中国的生成也使儒学复兴成为可能。传统儒学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已从经学的显学地位跌落到末学的式微状态,儒学复兴也因其缺乏创新转化共识和生活场域基础及偏重心性世界而困难重重。注重生活实践、道德培养与伦理教化的公民儒学的发展为儒学复兴提供了可能,在整合、创新的基础上注重精神塑造将是儒学复兴的未来走势。在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上,儒学应以义理革命为基础,立足内容创新、时代需要与文明发展,着眼于返本开新、文化交流与人文关怀,并作为多元文化中的精神变量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手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内源因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进程中获得新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儒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东亚的现代史上,儒学与西方文化一直进行着交流、互补和融合创新.利玛窦和其他一些传教士曾认为,儒学与耶稣教的教义相通.儒学传到欧洲后,对一些杰出思想家如启蒙学者伏尔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儒家格言,就被写进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当今的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有儒学的影响.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儒学更加受重视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内核既不是物质文化,也不是制度文化,而是精神文化。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国重民、贵和重德、宽厚友善、重义正道和自强不息。这与儒学所提倡的思想是基本吻合的。因而,在当代要让中华民族迸发出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儒学的现代化。儒学现代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以儒学延绵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重新反思儒学,我们能更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产生的巨大而深刘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的,也包括消极方面的,对其积极方面的精华,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其消极方面的糟粕,则应予以抛弃和否定。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中国原始儒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当丰富,主要包括以人为尊、以民为贵、以仁为本三个方面,其精神蕴涵十分丰富,不仅奠定了中国人文主义传统,对传统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与当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颇多相通。科学地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对于推进现实社会文化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儒学精神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中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长期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且不断有新的发展。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曾因为自身没落需要复兴而得以发展,也曾因为我国受西方文化冲击需要儒家精神振兴中华文化而得以实现儒学发展,也有新时期执政理论的创新而得以促进儒学精神的新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儒学精神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与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两大文化形态,二者的融合仅凭理性思辨是难以实现的,必须立足于实践,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把握其可能性、现实性,唯此才能通过融合形成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合力。二者融合的必要性隐蕴于当代实践发展之中,二者相近、相似的可融合内容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应坚持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贯通、思想传承和创新转化统一、马克思主义为主和儒学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