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造成消费需求不旺的原因既有收入方面的因素 ,也有消费心理、消费环境、消费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开拓消费市场 ,就应从清理不合理的消费政策入手 ,整治消费环境 ,发展消费信用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回顾建国以来我国消费政策的演变过程 ,指出长期以来忽视消费 ,没有形成有效的消费政策调控体系 ,是导致目前居民消费需求启而不动的主要原因。为确保居民消费需求的合理稳定增长 ,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消费扶贫为我国扶贫体系引入市场化机制和社会力量,是长效解决相对贫困过程中丰富公众消费选择、增加相对贫困地区收入的重要路径,培育"新型消费"背景下实现消费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破解相对贫困问题的必然要求.基于多源流理论和相关政策实施特点构建消费扶贫政策分析框架,探讨我国消费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得出当前我国消费扶贫在帮扶主旨、帮扶形式和帮扶政策方面呈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消费者与贫困户的全社会动员、提升相对贫困地区综合化效益三大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应通过"供给端+需求端"多方位保证产销对接、"政府+社会"多主体扩大参与范围、"外促+内生"多角度提升政策效益的推进路径,促进我国消费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加速启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取向。根据储蓄、消费相互关系原理, 结合我国现阶段储蓄、消费的新特点, 大力推行消费信用, 适当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 完善金融服务, 并通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以保持今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中国社会进入消费转型期以来,如何激发国内消费需求,建立一种合理的消费发展战略成为关系到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建国以来中国消费政策的嬗变,揭示出建国以来在消费基本理论问题上的争论以及围绕争论所引发的消费理念的嬗变,并分析随之导致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便于更好总结我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消费政策,最终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消费客观地需要科学的经济政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建立有效的联动引导和推进机制.而我国目前尤其需要采用经济政策工具,即环境消费税政策、环境产品价格政策、环境损害保险政策等,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消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由短缺经济转变为买方市场后 ,经济增长持续下滑 ,虽然我国适时采取了以扩大投资需求为基本取向的扩大内需政策 ,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费需求不足 ,为此现期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启动消费需求。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在此基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措施以期启动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8.
后危机时期,城镇居民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本文从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消费层次和结构的视角,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2006-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各地区城镇居民不同层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联合产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生存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之后依次是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2)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对经济增长均起正向促进作用,但产出弹性系数都较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弱于中部地区并低于全国水平;(3)全国大部分地区享受型消费弹性系数为负,表明我国目前应谨慎发展享受型消费。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剖析了我国现阶段消费疲软的原因并提出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文章首先利用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数据资料拟合计量模型论证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逐渐趋于前瞻性消费模式。其次从理论上分析消费不旺的几个原因 :预期收入下降与预期支出增加 ;消费信贷缺位 ;无效供给。再次从实证角度分析消费与利率的关系并就此对降息政策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扩大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经济增长的消费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增长呈周期性运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一个新的周期启动期,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应为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但消费制约的多重因素形成合力,抑制消费需求增长,启动经济增长缺乏有效动力。对此的政策建议是:通过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等多种途径消除消费制约,扩大社会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