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庄子人生哲学中,“命”与“逍遥”、“游”等都是表达庄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其中“命”是表达庄子对客观必然性肯定的概念;“逍遥”、“游”等则表达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本文通过对庄子的“命”与“逍遥”。“游”等概念的分析,旨在阐明庄子人生哲学中必然性与精神自由的关系,并分析庄子对二者关系的观点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4.
刘涛 《东方论坛》2011,(5):27-30
庄子认为人的心灵从低到高有四种不同的境界:从“有有”到“有无”,再到“无无”,最后进至“无有”。心灵在此四种境界中分别表征出的样态是:“心灵之困”、“心灵超越”、“心灵之忘”与“心灵逍遥”。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6.
“从自由视角观照生命本体,追求一种具有个性解放与形而上内在超越意蕴的自由,是贯穿庄子与尼采生命哲学的主线。在通向“逍遥无待”与“酒神狂欢”的自由之境中,庄子强调个体应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祛除一切违背本性的外在束缚,返归与道为一的澄明之境;尼采则强调个体要历经从骆驼、狮子到小孩的三种精神变形,持守生命本真,成为具有强力意志、充满激情与创造活力的强者。两者的自由思想对启示人们关注生命、塑造独立人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逍遥至乐的生存哲学思想是庄学中最为灵动活泼和最具魅力的诗性特质,它是超越了所有形态的一种无待逍遥。庄子诗学所追求的是人类精神的绝对自由,它对生命局限的突破、否定此在的沉沦、实现旷放无羁的人生,等等,都体现了道家生存哲学的最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庄子到庄子后学,有其逻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既无法解决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对立,庄子只好安命顺世,无心无情,强调对外物的绝对不动心,以期在虚幻的尘世之外心灵与道冥合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后学继承发展了庄子的基本思想,无心己不是纯粹的不动心,意义转化为对某一现实目的的“用志”。庄子后学又通过圣人的善治有为,社会劳动群体在至德之世平等自由。从而超越了庄子反求个体生命在无何有之乡获得纯精神自由的逍遥游思想。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苏轼博大人格和深厚思想的重要渊源.苏轼对生命自身本质的追寻深受庄子影响,他对生死祸福有超凡脱俗的透彻领悟.他推崇的理想人格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摆脱名缰利锁,追求心灵自由.庄子思想指引苏轼在被贬生涯的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中,超越苦难,寻找自我生命的新的价值,他的人生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他摆脱了外在的功名利禄,祸福得失,追求心灵的丰富体验和精神的自由.同时他以新的审美眼光发现大自然,打破物我的界限,开启了山水诗词的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和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师郭象都提出了各自的逍遥观。庄子的"无待逍遥"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的逍遥,是一种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自由;郭象的"逍遥"是"适性"的,是一种现实的物性基础上的逍遥,他对庄子的"逍遥观"既有所继承,亦有超越。  相似文献   

11.
人生问题是庄子关注的焦点.庄子认为人生的痛苦源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恶劣,而生存状态恶劣形成的原因又在于主客二分与主客对立.为此,庄子学说集中探讨消除主客对立的方法与道路,这就是安命--顺物--遊心--逍遥.  相似文献   

12.
由人生论视角发现郭象玄学体系起于独化而终于逍遥。独化是为宇宙万物生成之终极理则,性分联结独化与逍遥,为整合名教与自然提供内在人性的根据。逍遥筑基于性分之上,其精义乃为“因顺必然就是自由”。自由与自由的否定在逍遥论中相互缠绕,体现了整个重学探讨人的独立与人的自由问题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人生境遇的探讨,是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对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实现与无限之“道”的合一、如何摆脱人生的各种桎梏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之境等问题的思考,构成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垮掉派"之父——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中具有中华文化和哲学因素已经被学界所认可,其中浓烈的道学意蕴使其诗歌具有更为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雷氏诗歌以寻求文学上的自由为突破口,去寻求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绝对的自由。他在形体的逍遥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省,从而达到精神的逍遥。同时,他周游各国,归隐山林,苦心修行,从大自然和冥想思辨中唤醒人类对精神生命的重新认识。他"遁入自然"的诗歌作品与中国道家的隐逸文化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相似文献   

15.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生活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日常生活态度的转变、对空间实践论述的转变、以及对消费生产分析的转变,对当代人追求自由自在生活,创造"诗意栖居"的审美生存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生死一体”与“安之若命”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为出发点,探索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庄子在“无为而为”的自觉意识中将生命历程的个体体验塑造成一个中心圆的世界,生和死是起点和终点的重合,死生成为一体。安之若命是生命得以延续、实现生命之自然价值的无可奈何之举,其最终目的是突破生死而得“道”,超越自我达到无待,实现逍遥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理论是审美人生观的典型理论,解救人生面临的困境,改善和美化社会道德伦理,构建独立品格的学术体系是人生艺术化理论的三维支点。他试图通过这一理论的倡导,构建和谐的生活世界、社会范式和学术境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和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追求是陶渊明热心于人生哲学探索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顺应自然,复归本性,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达到精神的自由.而退隐与躬耕的结合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理想生活方式.揭示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把握其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并由此出发认识其为人和作品,将有助于陶渊明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余华和李佩甫的农村题材小说《活着》和《羊的门》中主人公呼天成和福贵性格命运的比较、描写、叙述 ,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真实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