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羞耻感是指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在教育中实施羞耻感教育,就是要通过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举行各种有益活动,并适当运用惩罚手段,根据学生的心理、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羞耻感教育,培育学生的移情能力、合作精神、自制自爱、责任心等良好品质,通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妥善管理自己的羞耻感,进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最终达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视角研究羞耻感最先是从西方兴起的,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程度提出了一些与羞耻感相关的理论,尤其是在探究羞耻感与内疚感差异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不过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学者对羞耻感的研究成果似乎并不适用于中国,东西方对羞耻感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偏差。不过相同点是,东西方学者都将羞耻感看作是一种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对9名初中、高中和大学社交焦虑青少年的深度访谈,从个体生活经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角度研究社交焦虑及其重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通过访谈发现羞耻感、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低自尊水平、朋辈关系、人格中的内向和神经质因素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作用。本研究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认识从个体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为研究羞耻感、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对社交焦虑产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影响作用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一书是一部较早试图对艺术起源问题作出解释的著作,主要考察了原始艺术的状况,其重要价值在于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创新,即提出一种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书中对泰纳等人的社会学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原始人的人体饰物是羞耻感的起源,生产方式是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格罗塞并没有彻底贯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论证方法。现代研究表明,艺术也许更多地起源于人的本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交通事故所致心理创伤症状与羞耻感的特点,为临床心理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90例车祸伤的病人采用生活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ISE-R)、解离性体验量表(DES)和羞耻感量表等自陈式工具,于创伤后7天内进行评定。结果:个性羞耻与AI,侵袭性症状、回避症状与解离体验显著相关;行为羞耻与回避症状和解离体验显著相关;躯体羞耻与解离体验显著相关;家庭羞耻与解离体验显著相关。结论:交通事故所致急性心理创伤症状与非急性心理创伤组相比,心理创伤程度更严重,骨科医师在治疗骨科疾病的同时也应该重视PTSD的发生及其防治,以保证病人较快恢复健康,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的“良民”根植于“道德主义”,并在儒家“国家宗教”的教化之下,被塑造成充满着仁爱并随心而活的形象;而埃利亚斯的“绅士”则是置身在由于经济发展而越发紧密和不断扩展的人际网络当中,更加敏锐的羞耻感促使“自我强制”的心理机制逐步加强而呈现出彬彬有礼的形象。两人立论相左,前者因“爱”而生,缺失理性的维度;后者被“恐惧”所囿,掩盖了“神圣的本能”即仁爱,从而塑造出互为“他者”的形象,但同时也展现出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两个形象在建构过程中对于情感,对于家庭教育,对于社会视域中个人的强调,也是二者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重视家庭,特别是重视对家庭成员中青少年的教育是构建和谐佛山的基础。要努力改变佛山家庭教育中亲情过剩、疏干管教、家庭暴力等现象,家长必须通过赏识教育、爱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制定规则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亲子观、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恰当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和提高教育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南京市中学生的235份有效调查问卷表明,目前中学生对自尊状况的体验多数趋于“一般化”,但都较普遍地存在对自尊的焦虑感、敏感性、渴求性、盲目性、积极性并存的特点也很明显。中学生自尊与自尊心理的发生机制源自于教师与伙伴的外部评价,又源自于自身生理状况、能力。气质与童年经历的影响,中学生自尊与自卑心理的平衡机制存在于对理想自我标准的坚持、修正或放弃选择。学校教育培养中学生自尊心的有效切入点是:提高知识水平、培养羞耻感、锻炼意志力、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知耻是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同时也是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保护和激发人们的羞耻感,是促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知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据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规律,从道德品质形成的知、情、意、行基本过程出发,开展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10.
郭象的是非观是通过对庄子是非之辨的注解而得以阐发的。郭象认为"成心"是是非产生的根源,并以相对的方法对是非的齐同进行了层层论证。因郭象的是非观服从于其适性逍遥的核心理论,故对是非齐同进行相对性论证的目的即在于对"成心"的肯认,并进而以顺任成心齐是非、言性足,最终则归结为对"性分自足"逍遥义的证成。郭象的是非观在理论上是对庄子是非之辨的重大歧出与有意误读。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耻感不仅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根据,而且是完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治理、优化社会风俗的道德手段。耻感的培养对于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能回避传统荣辱观这一问题,须对其加以理性思考。既要看到传统荣辱观的立人导行、以义为准的内容具有提高人的素质、重视整体利益的合理成分,又要认识到其封建意识形态的性质。这对于目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要把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知行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协调、"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4.
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源头,中国人的耻感源于群体意识和"面子至上"理念。耻感教育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之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之基本方略。在当今社会,羞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追求荣誉、远离耻辱的精神力量,是抵御不良诱惑的道德堤坝;耻感教育依然是明辨是非善恶、酿造良风美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耻观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意义的价值观念,先秦诸子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从而奠定了中国伦理文化的核心观念,而荣辱观与礼义观则是外化的形式。中国文化本是一种世俗文化,廉耻则是其中的本体价值,它是道德之底线、人伦之基础,因而,历代文化建设与廉耻建构互为表里。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也必须重铸廉耻观念,但应当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之上进行。  相似文献   

16.
荣辱感可分为外在层面的和内在层面的两种。前者可名之为基于舆情的荣辱感,后者可名之为道德性的荣辱感。道德性的荣辱感以普遍的社会正义原则为根源,对于行政官员来说,公共职位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存在,其履行公共职责就是具体地实现社会正义,所以需要严格的法律约束、伦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以及审美教育来形成他们的行政道德的耻感意识,塑造他们的行政人格。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思想论述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耻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和道德约束力量,是古今中外伦理文化都褒扬的道德品格。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和表层。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澄清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积极探求应对策略,有助于推动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