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国民是指拥有一国国籍、一定数量的个人财产和个人意志自由的生命个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隐藏在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之表象背后,对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确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民族普遍行为方式的选择起支配甚至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隐性文化场。国民素质是指由该民族具有的特质所规定的活动能力及其状态。国民性改造是由国民性批判、理想国民目标模式的设计以及国民的国民性改造途径三大部分所组成。  相似文献   

2.
在域外文学的参照下,林纾较早地开始思考中国的国民性。他对国民性的剖析,甚至触及到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林纾并没有停留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上,他还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目标和途径。林纾的国民性改造方案充满着矛盾,注定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刘禾“国民性神话”论的指谓错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刘禾的"国民性神话"论主旨在"跨语际"批评下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进行颠覆性的后殖民批评,忽视了中国近代据英文引入的国民性观念及其定义、中国儒文化传统观念向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的汇聚,而将西方殖民主义所"构建"的本质主义的"国民性神话"指认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观念,属于指谓错置.论述近代中国流行的国民性观念主要是梁启勋由英文引入并定义的国民性观念,它引入和定义之初便排除了本质主义.之前,中国儒文化中早已存在着含义与之接近的诸如"民性"、"移风易俗"、"变化气质"等观念.到晚清它们一起汇聚到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之中,实现了传统观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国民性概念的分歧与不确定是阻碍国民性研究深入发展的最大障碍.对人格、人性、民族性等与国民性相类似的概念进行辨析,国民性的内涵与外延可以作出崭新的界定: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普遍表现出来的道德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与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固有特征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及了蒋介石对于国民性的宏观认识,对于国民品性的评述以及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形成原因和革新举措。蒋介石对国民性的重视是很有见识的,他对中国国民性的表现、形成的评价是比较正确的,但他试图建立的国民品性是有偏颇的,他的改造举措更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6.
国民性改造思想是抗战时期战国策派思想的基础。战国策派认为秦汉以来的历史文化所造就的国民性是导致中国衰败和无法应对抗战民族危机的根源。作为该派主将的林同济集中批判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士大夫”人格,抨击士大夫官僚传统的四毒和“中饱”极弊使国民养成官僚化性格和“官商者模样”,指责传统的忠孝观念导致国民重私德而轻公德,指出这些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无法适应新战国时代“战”和“力”的要求。他主张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唤回列国时代的“大夫士”精神,构建“战士式”的人生观,增强民族活力,实现全民族的抗战胜利,进而重建中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有着重要影响。他从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入手 ,开始关注、思考国民性问题 ,着重针砭了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族意识不相适应的国民心理阴暗面 ,考察了国民性弱点的病源 ,还进一步探寻了理想的人性、理想的国民性结构 ,并不断寻求能够有效地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 ,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作为新文化阵营中主张“调和”论的思想家和以马克思主义观察国民性问题的先驱者 ,其国民性观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和“重在改造”的精神实质 ,即剖析国民性弱点、挖掘国民劣根性病根、表现理想国民性格  相似文献   

9.
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李大钊不断思索救国道路。大多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反思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现实时,都将国家的积弱归结于国民素质的低下,因此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随即涌起。李大钊也根据中国本土实际,与外来先进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中国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当很多人在对比西方民主科学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都倒向西方文明,而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明,竭尽全力去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时,李大钊却以"民彝"思想、调和思想来构建自己本国国民性改造思想。李大钊认为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农民,改造的主体是青年知识分子,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国民性的改造目标及由渐进到彻底的改造方式。当今对李大钊农民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思考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民性”概念缘于欧洲启蒙运动。其历史源流显示,“国民性”兼具两层内涵:政治意义上,与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密切相关;学术意义上,表示一个民族与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相互适应形成的共同 心理结构。现代教育,需从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从民族性格与文化认同角度,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理 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发挥“民族文化心理场”对国民性的养成作用,构建塑造 现代国人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的动态、交叉、立体的教育生态,培养国民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1.
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萌芽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韶山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他早年国民性改造思想萌芽的主观条件。而国家危亡和"民智黑暗"的社会现实、近代第一次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兴起以及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勃发是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早年毛泽东萌芽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想由国民性批判、新民目标建构、国民性改造途径组成。  相似文献   

12.
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的宗旨即推翻清廷、宣传革命。这是从政治史、革命史或报刊史的角度的认识和总结。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民呼日报》的创办背景、对报纸职责的论述和报纸内容的编排,可以发现,该报的宗旨还应 包括改造国民性。《民呼日报》的社论、新闻、小说、戏剧、图画等多种文体形式,都把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寓于现实发生的事件中,感性、自然地承担了传播与教化的作用。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民呼日报》都是对20世纪初的改造国民性思潮的承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早年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表现出"复古求解放"的特点.1916年以后,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他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发展到"树"资产阶级新民阶段,表现在国民性改造目标实现由"民"到"人"的时代切换国民性的批判深入到了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国民性改造方法选择趋于可操作性,凸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独立性较强 ,具有较高的典型性 ,对于事物的外表和客观性极为崇拜 ,与之相比 ,英、俄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和人民性更加突出 ,尤其是在俄国 ,文学的真实性或现实性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人民性的内涵 ,与法国式的艺术至上论存在天然的对抗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思想影响不仅表现在人权至上,人格独立等民主主义观念上,还表现在改造国民性所激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上。另外,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新文化运动也为五四运动准备了一批鼓动者和骨干。  相似文献   

16.
李斯特的"国家生产力"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 ,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作为个人或社会生产力意义上的那种生产力 ,而是“国家生产力” ;它是由一国的科学技术、国民个人素养、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自然资源及现有物质生产条件等因素所综合构成的 ;“国家生产力的综合” ,实则为一国的综合国力 ;要增强一国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的综合国力 ,就必须维持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均衡 ,但关键还在于科学与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招贴设计中的民族语境;阐述了招贴设计中民族语境营造的前提是突出文化性,民族文化是现代招贴设计的基础和动力;从国内、外招贴设计的民族文化融入问题说明招贴设计民族语境的营造,并以实例作进一步分析。指出现代招贴设计应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才有可能深入探询现代意义上新的招贴视觉语言和个性风格,提高招贴信息传播的实际功效。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培育了人们的民族气质、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气慨、民族情操.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革命的和科学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民族性概念与霍姆斯比较教育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族性是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但对它的识别与建构则一直存有颇多争议.霍姆斯提出并阐述了体现一个民族特性的"精神状态"概念,并将社会学理论作为构建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即民族性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比较教育的科学客观的研究,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