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担保行业风险控制效率亟待提高。为此,首先要纠正学术和实务界对担保增信能力、基础功能、风险管理标准化等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基于此,本文认为当前应该围绕企业成长性信息挖掘和培育、降低担保综合成本、风险管理的标准化三个方面逐步改进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从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财务以及风险管理决策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论述,指明了企业如何分析、控制、处理与转移风险。这对企业风险管理认识的加深,提高企业经营稳定性、增强企业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电网企业风险的基础上,对电网企业的风险进行识别。有针对地提出了解决对策:电网企业领导人员需从战略高度出发,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并在机构、人才和物质等方面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保障。还应在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风险管理手段,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长期投资行为,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固定资产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从健全投资监控机制、完善管理责任制、加强价值管理、利用风险分散方式、建立减值准备制度等五个方面,研究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措施,为企业加强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提供了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5.
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企业风险管理的漏洞,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国际管理语言。本文从我国企业新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出发,结合对国际公认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概念的比较,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基点,并参照比较结果从六个方面诠释了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时,应如何构建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6.
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一直是理论界关心的话题。运用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年报数据,对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对公司价值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而通过设立风险管理机构进行风险管理也能提升公司价值,但显著性方面有所不及;除此之外,还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以公司诉讼仲裁与受谴责事件的数量作为风险管理的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年度诉讼仲裁事件的数量与公司价值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农业类上市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上市公司应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风险管理(ERM)是在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目标确立过程中取代传统风险管理,承担增加公司价值使命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和手段.ERM框架体系不仅包括人们常说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过程,还应该包括所有支持和保障ERM效率效果的六方面辅助政策和设施.统称为ERM的配套设施,策略、过程和配套设施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国有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探讨了与企业现阶段战略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管理需求,分析了目前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从提高绩效管理的公平性、价值导向、绩效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为国有发电企业薪酬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辨析——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关系密切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有必要从演进视角对两者进行深入研究。在回顾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职能定位、活动范围、风险内涵以及风险对策等方面存在差别;同时,内部控制又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两者都是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在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员工流动日益频繁,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本文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员工流动风险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建筑企业员工流动风险的成因及影响的基础上,从前期控制和同期控制两个方面提出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权力制约权力的控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范式,它生成于人类社会集体性生活,是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因素。从本质上看,权力既然是一种物质性力量,又体现权力主客体间的关系。权力的力量本质决定了权力具有价值中立的工具本性,而关系本质赋予权力一定的价值偏好,人的价值理性催生出权力的扩张性、腐蚀性、强制性等次生属性。权力必须制约是人类政治生活得出的“铁律”。权力本性规制着权力制约机制与模式,以分权与制衡为核心的权力制约权力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嬗变。自近代以降,权力制约权力是自由宪政制度制约权力的优先性选择,也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的权力理论把人们引入了权力认识的误区,特别是作为权力理论经典的三权学说,代表了根据权力要素来认识权力的理论范式,它在实践中所作的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永远也不可能完善。根据权力的存在形态而不是要素来认识权力就会发现,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权力形态:一种是抽象权力,这是一种制度化的权力;另一种是具体权力,是建立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却由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格化的组织执掌并行使的权力。完善抽象权力的途径是法律制度建设,而具体权力的制约则取决于伦理力量。  相似文献   

13.
执政力、领导力与执行力集成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党的性质、主旨、作用与任务,根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基本要求,不仅要加强执政力建设、领导力提高和执行力提升,更要注重三者的相互联系,熔汇贯通,有机整合,创新集成。本文首先分别论述执政力、领导力及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及提升方略,然后,研究探讨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创新集成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谁之力     
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孰大孰小,应根据具体事件的不同进行考察.总体上看,一切事业的成功均离不开二者的配合.但归根到底,历史是人民决定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各民族各地方的人民思想表达了一种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又与历代杰出人物的精英思想相关.因此,精英思想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是精英思想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力量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是民族振兴的关键;对此,必须坚持共同理想信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认同感,加强民族大团结.  相似文献   

16.
权力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其引入到社会科学的多种领域,就成为人们分析该领域内事物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工具。技术权力与政治权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即两者的本质目的是一致的,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并相互转化。政治权力具有显著的续惯性与继承性,在很长时期之内都表现为强者恒强;与之相较,技术权力的续惯性与继承性较弱;但技术权力具有能动性与活跃性。技术权力与政治权力有序合理的作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权力"是网络空间权力的新形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网络关系,它与现实权力无法割裂。网络权力不仅作用于虚拟空间,在现实空间中也具有巨大影响力;对现实权力的影响加以移植,可以使之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权力效力。在二者的互动中,依靠对应的转换策略,网络权力和现实权力能够得以互相转换,这种转换体现在现实权力的网络映射和网络权力的现实运作两个维度。互联网带来了"社会扁平化"的可能,以网民为主体的网络权力存在摆脱寡头规律的可能,网民的灵活多变、没有固定模式的网络权力转换实践,将成为影响网络社会变迁的强大的向上力量。  相似文献   

18.
权力问题是贯穿福柯思想的核心问题。传统权力理论未能正确理解权力关系与支配关系,导致将权力视为占有之物,将权力分析局限在政治与法律系统内,习惯从宏大性、否定性、压抑性上来理解权力,特别是传统权力理论始终未能将权力从行为关系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复杂关系网络,未能将权力看作是活生生的多种"力量"的竞争消长过程。福柯通过一种"微观物理学"的权力机制拆散、肢解、分割、打碎、解构和冲毁了传统权力理论,揭下了权力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视权力真实的面孔。在福柯那里,权力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权力如何实施和运作;权力关系是一张复杂的、多元的力量关系图,是动态、循环的技术与策略。权力无处不在,不是因为它有特权能把每件事强置在它那无敌的统整之下,而是因为它无时无刻,在每一点上以及点与点之间的每一个关系上被生产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不论从细致考察西方的司法体制方面 ,还是从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的宪政思想观念的冲突方面来看 ,都不能把检察权作为行政权而应是司法权 ,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需要。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 ,使检察权与法律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混乱 ,我国法律不应再使用“法律监督机关”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20.
约瑟夫·奈的权力三纬度即文化和价值观、传媒、内政外交,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软实力国家的标志。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的软实力,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谐作为中国主导文化和价值观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但还没有成为普遍性的全球规范;中国传媒已经成为国际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和举足轻重的发言者,但对如何解释问题具有的影响力仍十分有限;中国内政外交的信誉度逐渐增强,但仍面临诸多困难。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