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以张爱玲"参差的对照"的美学观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分别揭示其人物形象的凡俗性,语言艺术的"新旧杂陈"性,修辞手法上比喻和意象运用的繁复性,心理描写上的深刻性以及文学品质上的雅俗交融性,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利比多说"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利比多的诠释、潜意识的剖析、变态心理的刻画、白日梦的叙写、"恋父"恋母"情结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迟暮"意象是张爱玲小说人物的原型.它最早出现在作者少年时的散文习作<迟暮>中."迟暮"原型经历了一个历时性的演变过程,以四种形态--传统型、现代型、综合型、未来型--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4.
说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苍凉人生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苍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张爱玲的小说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全方位、多视角地勘探凡俗人生、体味世事变迁和人生的苍凉,得益于她古今杂揉、中西兼备的叙事技巧.张爱玲小说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陈述,成为不失大气的关注人类生存本相的经典,这正是张爱玲小说苍凉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带有浓厚的创作主体的情感,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正是张爱玲本人对家庭、时代的无奈、无助和无望情绪的再现,是她自己"内心的现象".在这种情绪之下,作品中引人注目的失落和苍凉感,读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往往蕴涵着一种直触人心的悲剧意识,而"苍凉"、"悲凉"也成了其小说风格的最佳代名词,同时,也是小说的核心所在。然而,其苍凉感的产生并不仅仅是由于故事的悲剧性,也来源于整个文本的字里行间以及作品之外的作者的个人因素。从文本和作者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张爱玲小说苍凉感产生的多方面原因,从而可以展示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独到之处与美之所在。首先,从篇名的距离、故事的距离、世俗的贴近、人物的不彻底性、意象的暗示、创作者的隐匿六个视角探讨张爱玲小说苍凉感产生的文本技巧。其次,从中西文化的积淀和苍凉的人生体验两个方面揭示张爱玲自身的遭际在形成其作品苍凉基调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爱,有的只是因利益而联系在一起的男男女女,他们生活在一个荒凉的世界,体验的是苍凉的人生,摆脱不了的是悲剧的命运。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缺失,可以真实再现她笔下的都市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大部分没有长大成人,他们经历着青春期以前的俄底浦斯式纠结。这些与描写孩子成长过程的古老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不谋而合。就如很多传统童话中的人物那样,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也是直白白地暴露出自己的欲望。而且这一欲望大部分以家庭为背景,在俄底浦斯式葛藤结构中展开。并且童话中的母亲形象往往是以魔女的形象登场,这是为了将删掉"坏妈妈"的形象,完整地留下"好妈妈"形象的一种童话式战略。张爱玲小说中最大特点之一的"恶母"形象就是具有这样的童话式结构特征。对张爱玲来说,能够真正信任和依赖的母亲是上海。另外,在童话中常常出现的能够从邪恶的现实中得到救赎的幻想空间,在张爱玲小说中也常常登场,其代表性的空间就是香港。在本论文中研究者将要展示解读张爱玲小说的另一种视觉,即童话式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说张爱玲是伟大的,但可以说她是深刻的.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富有特色的,她总是善于通过独特的视角去体味人生、阐释生命.她的小说是时代的记录、心灵的感言.她善于捕捉声、色、画、影去刻画人物,其电影化的创作方法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善于套用传统戏曲的命名、用语来营造小说气氛和氛围,或隐喻或颠覆或象征,借用传统资源.表达现代主题。小说题目、主题、人物塑造上都具有戏剧化倾向。戏剧元素的借用强化了叙事效果,人生如戏的认知,更突出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