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根据新疆、敦煌等地出土文书,考补了两任不见史籍记载的安西、北庭都护一是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的安西某都护,另一是唐玄宗开元十五——二十一年(公元727—733年)间的北庭都护阴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出土的几方墓志文献反映出隋代曾有"安西都护"之设。隋代"安西都护"的出现与隋炀帝、裴矩等人企图"掩吞秦汉"的西域经略有密切的联系。它的设立可能正是为了弥补裴矩离开西域之后此区域的高层权力真空,其职能也应当继承了裴矩时代的接引、招待、互市、涉外,甚至军事管控等。隋代"安西都护"与此区域内扮演重要角色的粟特人有直接的关联,这可能也为其从幕后推动高昌"义和政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高骈是唐末历史上一位颇有名气的大将,享有较高的声望。公元853年,李涿任安南都护。他为政贪暴,安南人多为不满,地方酋长遂与南诏军合势攻陷了安南。咸通五年(864),高骈调任安南都护。高骈至安南后,聚集五管之兵,击溃了南诏军队,收复了交州郡邑。高骈在安南时,广施善政,他派人疏通了从广州到交州的海路,加强了交广之间的联系;他又重修大罗城,恢复了当地的社会生产秩序。他在任期间对安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当地人尊为“高王”。  相似文献   

4.
我国维吾尔族建立的喀喇汗王朝,从公元840年至1212年存在于原唐朝的北庭和安西两都护府的大部地区,即现今我国的新疆西北部和西部与苏联的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东半部这一广大地区。它对中亚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对突(?)语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总地说来,对于这一存存时间长达近四个世  相似文献   

5.
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为保持干预西域事务的强大影响力、保障丝绸之路畅通而设立的管理西域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河西汉简和传世文献中元康年间的"都护"都是当时完整意义上的"西域都护"。神爵二年之前,西域属于汉匈争夺地区。神爵二年,随着匈奴日逐王降汉、车师彻底被汉王朝占领,匈奴在西域的主体势力基本瓦解。西域都护军政职能的强化,不仅对西域南北道诸国进行领护监管,还统一管辖了包括屯田机构在内的汉王朝在西域的其他机构,因此,传世文献称西域都护建立于神爵二年有其合理性。西域都护具有使者、"加官"性质,是汉代领护边疆少数民族的使职;西域都护通过"护道"实现"护国",通过"护国"最终实现汉王朝打击、孤立进而迫使匈奴臣服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如何诠释边疆融入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学界关注已久的问题。文章在对匈奴和西汉于西域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僮仆都尉、西域都护的时间、职责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认为诠释西域纳入多民族国家中国版图历史的标志是僮仆都尉还是西域都护体现着不同的话语体系;同时结合西藏纳入多民族国家中国版图的研究情况,提出传统"自古以来"的说法似乎更符合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中华大地上诸多政权和族群共同缔造的这一主流看法。  相似文献   

7.
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在蒙元时期较早归顺成吉思汗并与蒙古统治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蒙古统治者在畏兀儿地区建立机构管理和控制畏兀儿地区.由于西北藩王的叛乱迫使畏兀儿人内迁,畏兀儿亦都护也迁居永昌堡.亦都护谱系的变化反映了元廷政局的变化.由撒连的斤、火赤哈儿之死到帖睦儿补化、太平奴之死,无不反映了元廷局势的变动对亦都护家族的影响.内迁之后,畏兀儿亦都护变成了元廷丧失原来领地的特殊大臣.  相似文献   

8.
岑参边塞诗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书记,后又随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到过安西、武威等地,两次出,往来于北庭(今新疆哈密)与轮台(今新疆米泉)间,在边塞先后度过了五、六个年头。边塞的战事,边塞的自然风光,进入到了他这一期间的诗作中。这部分被后人称作边塞诗的,约60首,它们在收集于《岑嘉州诗集》的360首中尽管仅占六分之一,却是岑诗的最为珍贵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岑参赴西域时间路途考补廖立一、赴安西在天宝八载赖义辉(岑参年谱)以为赴安西在天宝六载,乃以岑参生于开元六年,与(银山磕西馆)中“丈夫三十未富贵”合,又高仙芝于六载代夫蒙灵祭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而杜确(岑嘉州诗序》称岑参尝“充安西节度判官”,以此三者为证...  相似文献   

10.
这篇札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斯一一三号文书,指出户籍中户主姓名冠以“兵”者为兵户,身份低下。户主姓名冠以“大府吏”者,其人为职吏,其户为吏户;冠以“散”者,其人为散吏,其户亦为吏户。吏户的身份亦较低下。兵户、吏户都是役户。第二部分论述西魏大统十三年籍(斯六一三背)反映苏绰的打破门资的政治经济思想。第三部分分析考证包括三个断片的残文书,应拟名为:唐开元十六年北庭都护勾帐草。  相似文献   

11.
唐代在西域的军政、行政机构设置中不用"西域"之名,而代之以安西、北庭、碛西、镇西等名称。岑参的西域诗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变迁,为历史提供了难得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是古代北庭,中央王朝在北庭地区的经营和统辖,以汉、唐、元、清四代最具代表性。古代北庭石窟寺,历经唐、宋、元等时期的繁荣兴盛,入明以后,该地佛教及寺庙逐渐湮没无闻。清朝重新统一新疆后,当地百姓把唐代石窟寺遗存作为文化遗产加以利用,重构为吉木萨尔千佛寺,以六月六庙会为中心的民间宗教活动在乾隆晚期出现,嘉庆、道光年间初步形成。民国前期,吉木萨尔千佛寺的六月六庙会进入了极盛时期。吉木萨尔的千佛寺和庙会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存在的文化,反映了北庭石窟寺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生态。  相似文献   

13.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以边塞诗名世,从文学史的角度结合岑参诗作描述岑参西域经历的论述颇多,但分歧亦大,尤以首赴安西路途为最。运用当今学界对唐代西域之政治、军事、商贸、地理、交通及出土文物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说明,岑参首途安西出瓜州后,按常理应该不走丝路南道,不到敦煌,亦不过阳关,而是径由玉门关,走最安全、通畅之丝路中道。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生活在前庭州地区的居民主要是以突厥化的铁勒部落--处月为主的诸"胡".但是他们并没有建立过独立的政权.统治过前庭州地区的民族和部落,先后是西突厥、契、西突厥、东突厥拓设、薛延陀、西突厥.西突厥北庭不可能在前庭州地区.  相似文献   

15.
天宝三栽岑参漫游河朔。是年早春,岑参从洛阳附近的孟津渡河北上,过邯郸、贝州、冀州,于初夏季节到达此次漫游的目的地——定州安喜。夏末秋初,岑参从安喜南返,路过井陉而至滑州。在滑州,岑参得到了李白、高适、杜甫宋州相会的消息,但当他急忙赶到宋州的时候,他们已经散去。岑参在宋中稍作停留后到匡城,由匡城到临河,而后黎阳、新乡。第二年春天回到了长安。  相似文献   

16.
绍兴二十三年 (115 3 )冬 ,朱熹奉檄赴安溪按事三日 ,留下诗歌题刻诸遗迹。评析朱熹与安溪人文、风物的关系 ;指出朱熹题“清溪八景”名目得一佚七 ,有心人继续寻觅 ,可能会有新发现 ;建议探讨重造“清溪八景”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可行性 ;略发隐微 ,勾稽李光地以退休宰辅之尊 ,一手制造的民间崇拜神祗易位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7.
于阗是唐朝的安西四镇之一,在唐朝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阗与唐朝其他边疆地区一样,在军政体制上也发生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本文认为,毗沙都督府与安西都护府是原有的羁縻府州系统,而于阗镇守军与安西四镇节度使是新的军镇系统。从长寿元年唐朝在四镇驻兵以后,开始了军镇化的过程,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定型,最终军镇体制后来居上,从权力上控制并支配了原来的羁縻体制。  相似文献   

18.
王树枏清末曾在新疆为官,民国时期主持《清史稿》的编篡工作,学贯中西,其所留有关诗作悉保存于《陶庐诗续集》卷3《出塞集》、卷4《北庭集》、卷5《休否集》等三卷中,可以视为历代西陲吟边诗的末篇。其诗从长剑嵯峨出塞歌、政暇清兴赋西陲、访古论学史臣心三方面看,体现了热爱边疆、民族和谐、祖国统一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安溪茶业升级与跨越的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安溪茶业的发展态势,在分析了安溪茶业优劣势的基础上,认为实现安溪茶业升级与跨越必须走打造产业核心品牌、构筑产业链、促成产业集聚的升级路径,并就此提出若干战略对策:(1)引领茶叶文化消费新方式;(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3)提升产品科技附加值;(4)构建茶业升级与跨越服务平台;(5)建立乌龙茶集中加工与贸易区;(6)构建两岸乌龙茶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安溪乌龙茶业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安溪乌龙茶在批发市场建设、广告宣传、技术规范、包装工艺等一系列环节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其乌龙茶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市场开拓不足、产品升级滞后、市场秩序混乱、技术标准相对落后、性价比下降等问题。因此,其应当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市场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市场;充分利用经济、法律乃至行政等手段,促进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树立环保意识,克服卫生检疫壁垒和绿色壁垒,改善配套服务,提高安溪乌龙茶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性价比,提升安溪乌龙茶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