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运动动词的语义合并指词根动词除了包含"运动"或"处所"等内容外,还表现原因、方式、路径等要素.英汉两种语言有共同的语义合并模式,即"动作+伴随事件(Co-vent)";同时,"动作+方式"和"动作+原因"这两种模式在某些动词中可以共存.二者的差异在于,英语倾向于采用综合式表达,更多的体现了语义合并;而汉语则更倾向于分析式,即借助于副词、介词等辅助成分来表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二者的共性和差异学习英语运动动词,有助于他们掌握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2.
名词通过转化法转化为动词,能表达更复杂的概念。物象化动词是物象名词转化而来的动词。物象化动词语义范围内,表达相同语义时英语更多采用综合型表达法,而汉语常常用分析型表达法。充分利用英汉物象化动词词汇化差异,克服英汉语际负迁移,能够有效帮助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3.
英汉基本数词的语义由数量范畴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投射到其他范畴,使数字概念不断扩充,语义不断扩展,产生相应的认知语义。英汉基本数词的认知语义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英语使用者和汉语使用者的认知共性使相同的英汉基本数词在从数量域向其他域投射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同的认知语义;英语使用者和汉语使用者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受到的影...  相似文献   

4.
在二语习得领域探究空间运动事件的表达尚属比较新的研究尝试。从运动事件表达视角出发,考察以英语为母语、以汉语为外语的高、中、低3组不同水平学习者如何习得汉语的复合动词形式,并与汉语母语者的表现进行比较。考察内容聚焦于3个方面:第一,从形式上看,学习者是否习得了复合动词的内部结构(即:成分组成及排序、词汇地位);第二,从词化模式上看,是否习得了复合动词中语义要素和语法范畴的对应关系(即:词化模式);第三,从句法环境上看,是否习得了复合动词出现的典型句法环境(即:单句)。结果发现,高水平二语习得者的表现与母语人群大致相似。首先,他们基本摆脱了英语中单极化动词的倾向,较频繁地使用复合动词形式,并能正确认知其词汇地位;其次,对运动事件中的方式、路径等语义要素均能在典型语法成分中表达;再次,基本掌握了复合动词出现的典型句法环境,能够以一种相对紧凑的方式在小句范围内进行语义信息的分布。相比之下,中、低水平的学习者未能习得汉语运动事件的典型词化模式,虽然大致掌握了复合动词的内部成分及排序,但很难正确选择特定的语法范畴和句法结构对语义信息进行编码。实验表明,二语习得过程不仅仅是语法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5.
结合英汉对等翻译语料分析英汉语中“走”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和词化程度,发现英汉“走”类动词词化模式都为“走 方式/原因”,英语“走”类动词数量较多,包容的语义丰富,词化程度高,一些表示特殊步态的语义,英语用综合式表达,汉语没有相应的词,用分析式表达。“走”类动词的基本范畴:“walk”和“走”,使用频率都很高,汉语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6.
从《肖申克的救赎》的英汉对照文本中摘取30句共计46个运动事件进行对比分析,以运动事件的核心因素——动词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英汉语言中运动事件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能够反映出的英汉运动事件的异同,并据此分析运动事件翻译中应当注意的翻译策略。数据时比分析结果表明:(1)英语与汉语语料的动词结构成分并未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数据性差异;(2)英语运动事件在转换为汉语运动事件的过程中多趋向于在动词结构中添加成分。故有:(1)证明了英语和汉语在广义上同属附加语框架语言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2)汉语动词所包含的信息量远高于英语动词;(3)英语和汉语同时具有两种框架语言类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Talmy分析运动事件中动词融合的语义要素,史文磊细化其中的语义要素。上古汉语中的“下行”义类运动动词在主体、背景、路径(矢量、构向、路向)、运动和方式、致使等语义要素的融合上有不同的表现,可分析出十四种不同的词化模式。个案的详细考察有助于分析同一义类运动动词的语义关系,有助于认识词化模式分析对汉语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存在许多共性。对比这两种句式,人们会发现动词是构成这两种句式的核心。英语SVOC句式动词类别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尽管不能一一对应,但都是在使役化构词和语法隐喻两种主要的语法化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运用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理论考察汉语位移介质动词的论元表达情况,探讨位移介质动词与位移方向动词在论元表达方面的差异,可以揭示汉语部分位移动词在论元表达中表现出的语义因素,并分析出动词家族相似性的基本表现:不同语义类的动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同一个语义类动词的不同成员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动词成员在意义上存在着相互关联,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0.
研究运用Talmy的词汇化类型学理论,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运动事件中背景表达的特点。结果表明,汉语语料中有背景句的使用情况与英语本族语语料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两者在同一分句中表达两个背景信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汉语在运动事件的背景表达方面同时具有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范围延伸路径虚构位移为分析对象,采用Talmy的运动事件为理论框架,从凸像、背衬、位移方式及位移路径等几个方面,在英语语言中对这一语言结构的类型特征研究基础上,分析汉语虚构位移表达的语言特点。文章认为当汉语结构中出现如"来"、"去"等本身已包括路径信息的趋向动词时,还要利用介词指明位移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建的安徒生童话集平行语料库,通过类联接的检索,对比分析了英汉运动事件框架的动作、路径和背景表达的差异,及其对英汉动作场景叙述风格的影响。提出在英语中由于丰富的路径表达,动作场景叙述整体动中见静、直观可感;而汉语中由于方向动词的大量使用,动作场景叙述整体动态跳跃、朦胧抽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也道的运动事件框架表达,体现译文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语位移类二价动词都表示某个位移主体的位移.刻画了一个位移方向,因而位移类二价动词构成的事件结构中动词必定会涉及两个参与者。但由于动词在其“常量”上仍然存在细微的差别,因而位移类二价动词所支配的两个参与者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不同的论元角色。  相似文献   

14.
以“抱-hold、举-rinse、拉-pull、扔-throw”这四对汉英手部动词为研究对象,在生成词库的理论框架下,对其各自的动名搭配进行基于汉英语料库的对比考察,从语义层面考察汉英动名搭配的共性和个性,并尝试揭示其认知缘由。研究发现:汉英手部动词的动名搭配之间的差异性更为明显,表现在语义搭配的方式和名词搭配词的语义类型两个方面。这些个性的表现离不开动词和名词的互动内驱力和认知偏向的互动外驱力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就词汇语义性质来说,作格动词属于强动作性使役动词,具有动作自发性、不需要外力作用、不允许增加被动语法的标记。然而人们往往错误地将其用于被动语态,这是混淆作格动词与被动词的语义特征的表现,根据词汇语义的结构理论,作格动词不准被动化主要与其语义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6.
Matsumoto认为英语虚构运动表达中存在路径条件和方式条件。路径条件表明运动路径的一些特性在表达中必须被体现出来。方式条件表明运动方式的特征不能体现在表达中,除非运动方式用来表明路径特性。通过对汉语的研究发现,汉语虚构运动表达中也存在路径条件,但是方式条件在汉语中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表达不能完全排除主体运动方式的体现。研究表明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模式具有人类普遍性和基于不同文化的特异性,而认知模式的异同又导致语言表现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英汉言语行为动词被动(字)句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成果表明,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词汇语义、词汇类别以及句法语义认知结构差异不大,但它们在句法表达结构上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为探讨英汉言语行为动词在被动(字)句中的表达形式异同,文章从词汇意义、句子的形态结构和语言在民族文化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方面,分别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特点、词汇类别、主句和从句进行分析,探讨其语义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从义素运动变化的视角研究,发现古汉语动词词义引中存在一定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动词词义引申过程中本义所含的义素或与本义密切关联的义素运动变化的模式,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