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浅析定语后置梁谷子汉语的语序很重要,主谓句的常见格式是:(定)主──[状]谓(补)──(定)宾。然而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我们也常运用一些变式句,如:“找着了吗?你!”这便是主谓倒置移位的变式句。同样,作为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修饰语──定语,常规下应出现在中...  相似文献   

2.
“小句”的说法,始见于刘复(1920)的《中国文法通论》。也有称之为“主谓词组”、“主谓短语”、“子句”、“句子形式”的,为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称小句(引进作者原文时例外)。汉语动词带宾语的情形相当复杂。其中有些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即小句作动词的宾语),有些动词则不能带小句宾语。目前,人们对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研究情况究竟怎样,本文作一综述,以便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动词作更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小学教师进修中师教材《语文基础知识》“谓语的省略”的第二种形式“习惯省”中说:“由于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谓语动词‘是’或‘有’。”接着举了“工人阶级(是)硬骨头”、“她家一共(有)十四口人”等四个例句,并进一步指出:“以上句子中括号里的是省略的谓语。”这就是教材所认为的“谓语的省略”的第二种形式。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这类“习惯语”呢?它们是不是“谓语的省略”式呢?因为这种说法出现在省编中师教材上,影响颇大,所以,我们认为很有值得讨论的价值。下面,我们不妨以“工人阶级(是)硬骨头”一句为例,试加分析。首先,我们来看它是否是“省略”句。什么是省略,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指出:“应该说是有省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CRP)拓展应用于英语主谓一致现象的分析,并根据Lakoff关于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四种建构原则,提出了理解英语主谓一致的三种理想化认知参照点模型:“命题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容器式认知参照点模型”和“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型”。从认知的视角阐明了英语主谓一致的参照对象和理论分析模型,为英语主谓一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主谓词组”这个名称,也叫主谓仂语、主谓短语、主谓结构、子句、句子形式。不同的名称反映了语法学者们起名的角度不同,或者是语法体系的不同。本文除在引语中保留原名外,一律叫做“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在句中能够充当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其中问题最多的是主谓词组作谓语,人们把这种句式叫做“主谓谓语句”。关于主谓谓语句的范围,当前语法学者的认识很不一致。而范围和特点是紧密相联的,本文打算对主谓谓语句的特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主谓词组中间加“之”字,构成“主之谓”格式。对这种格式的主谓词组,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说:“之又可以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的用法是把主语似乎变成了与领属性同型的附加成分而句子变为子句。”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称之为“组合式词结”,吕先生说,组合关系(即偏正关系)所形成的词群,叫词  相似文献   

7.
主谓词组,被王力,吕叔湘、曹伯韩先生称做叫“句子形式”或“句子”;黎锦熙叫做“子句”或“句子”;张志公先生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叫做“主谓关系”或“主谓结构”。一般认为把前面是被陈述部分,后面是陈述部分的这种结构形式称为“主谓词组”比较容易理解。主谓词组作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里是大量存在的,现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之字结构     
0“之字结构”的提出 本文主张把主谓之间加“之”的说法,称为“之字结构”。通常所说的主谓之间加“之”取消主谓短语或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化的名词性词组,可以充当名词(或名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使本来独立表意的主谓短语或句子,成为一种具有依附性的词组或具有半独立性的分句。对这种形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或曰主谓之间加“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或曰“之”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变成名词性词组。拙意以为失之过繁,且不规  相似文献   

9.
“连”字是介词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连”字的词性,自从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特介提宾”这一说法以后,“连”字作介词的说法就广为流传,直至今天仍然很有影响。许多讲语法的书和文章都持这种看法。吕叔湘先生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到国语句子的分析》一文中说:“这个连字算什么词呢?除名词、代词、形容词它决不是之外,其余的都有点拉得上。”最后吕先生还是“仍然作为介词”处理的。(注)以后的语法著作大都陈陈相因,沿用此说。  相似文献   

10.
《利簋》释文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关于《利簋》,张政烺、于省吾,商承祚三先生皆有释文,各有所得,惟皆有未能犁然当心之处。谨陈管见,以就正于诸同志。张政烺先生释为: “珷(武王)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有商。辛末,王才(右)(?)(师),易(锡)又(有)事(司)利金。用乍(作)(方亶)公宝尊彝。”商承祚先生则以“朝岁”连读,以“鼎克”两字为句,“昏夙有商”四字为句。于省吾先生则以“岁鼎克闻”为一句。余与张先生同。谨按:首两句当如张、于两先生读。商先生以“岁”训“时”,并以与“朝”字连文,今按“朝岁”连文,古时似无此语例。  相似文献   

11.
汉语单复句学说“源”出自晚清学者严复(1904)著《英文汉诂》.严氏将英文的Simple、Compound、Complex分别译为单简句、合沓句、包孕句,并将后二者合并名繁句.严氏简句、繁句之分是据英文动词变化有定式、不定式之别而产生句法功能迥异的Clause(分句/子句)、Phrase(动词短语).汉语动词“无变”,不存在分句/子句跟动词短语之别.所定分句/子句实是一种短语——主谓短语,跟动词短语句法功能相同,且可互为结构成分.仿严氏书简句、繁句二分引以为“源”导出汉语单句、复句二分之“流”,是机械引进、生硬照搬的方枘圆凿.这种“源”“流”实践分析的方枘圆凿现象存在从1920年至今有90年,是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大误会”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认为单复句是世界上一切语言公有之“大同文法”,“天之当然”存在于汉语.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种种单复句划界理论是这种“大同文法”观的再反映.种种方法无一种能分清单复句,是理论分析表现出汉语有单复句这一“历史性的大误会”在当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他唱歌唱得好”这类句子,应该归在哪一种句型,现语法学界尚无定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这种句子是动宾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2)连动式;(3)主谓谓语句。除此以外,还有动词复说、重复谓语以及动补格式。本文认为“也唱歌唱得好”句式是一种主谓短语作主语的动补谓语句。文章拟从句式的起因,句式的分析、变换,句式的构造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并兼对以上三种观点提出异议,以就正于语法学界的前辈、先生们。为行文方便简明,V-O表示动宾短语,  相似文献   

13.
0.0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如“知道”、“承认”、“建议”、“说”等,能以主谓短语为宾语,如: ①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 (《巴金选集·上》第96页) ②人家搂钱,我挨骂,你说我冤枉不冤枉! (老舍:《龙须沟》) 本文主要探讨这类动词的语法特点。为方便起见,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为pv,其宾语——主谓短语称为小句。  相似文献   

14.
“把”字有表示前置宾语的作用,“把”字句是“倒装句”、“变式句”。——初中《汉语》这样讲,一些语法论著也这样说,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这个提法有问题,值得商榷。 (一) 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只能有一种,但是,语法教学体系可以有几种。无论哪种语法教学体系,都必须反映这种语言的现实,符合这种语言的内部规律,必须便于人们学习和应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7,(2):43-52
杜甫151首七律在题材内容和诗艺方面为七律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其题材内容体制是:冲破宫廷文学的藩篱,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真实的内心体验,包括忧国之思、恤民之情、漂泊之叹、田园之趣、交游酬赠以及少量的宫廷篇什。其诗艺体制一是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老成稳健、萧散自然;二是章法:主要有钩锁连环式、起承转合式(含两种情况:其一,四联依次为起承转合;其二,首联起,颔联颈联承,第七句转,第八句合),联章组诗章法有无序式、有序式;三是起法与结法:工于发端,高格响调而入;结法以收束本题为主;四是属对:自然天成、特殊对仗俱臻妙境、时空并驭、踵事增华;五是句法:句式错综、词语省略(省略介词、无谓语句、紧缩句、互文句)、词序倒置(宾语的主语部分提到谓语前面、状语移到动词后面、主谓倒置);六是字法:状物精准、常字生辉、深化情感。  相似文献   

16.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语(以下简称“仕而句”)出自《论语·子张》,是子夏的一则语录。对于这句话的训释和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时甚至被断章取义,加以曲解。因此,先有必要略述一下已有的各种不同说法。归纳起来,不同说法主要有五种: 其一,“行有余力”说。这一说起源于汉代经学家马融。他以经解经,认为“仕而句”就是《论语·学而》中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这一说的影响很大,旧时注家,多援引和发挥马融的说法,当代也有不少学者赞成此说。例如杨伯峻先生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关于汉语词类划分原则有种种说法:词义说、形态说、功能说、意义功能说。我们从语用与教学入手,从“组成”与“规则”界定,把词义词汇义与句义结合、词式与功用统一,提出新的语法意义与功能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特殊语法现象。自本世纪20年代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首次提出“致动用”和“意动用”之说,其后,黎锦熙先生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改称为“使动式”和“意动式”到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称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后,这两个术语一直沿用至今。但当前一些教材或论著对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尤其是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界定表述、分析及其与意动用法的区别仍有分歧,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应当引起重视。一、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表述和界定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句中的谓语…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众多的谓语类型中,用主谓词组作谓语的主谓谓语句颇具特色。这种句子,结构复杂,类型繁多,在表意上又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分析辨认并学习使用这种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内容和指导学生写作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远在二十年代初,饶有卓识的语法学家陈承泽就已注意到了主谓谓语句。他在一九二一年第二期《学艺》里说:“得以句为说明语。”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主谓词组作谓语。此后,许多语法学家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主谓谓语句,但直到现在,语法界对  相似文献   

20.
普通逻辑学教材中有几个理论问题需要讨论:一、命题中联项“是”的不同含义;二、性质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不具有反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