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探讨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教育存量和增量资源均不足、教育教学体制不适应等主要问题,并提出缓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民进城务工所选择的渠道各不相同,大体上有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老家的当地政府统一组织、看到招工广告而来、职业中介介绍、劳务派遣机构组织、自己找上门等几种。从调查情况来看,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影响农民进城务工渠道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进城就业成本、政府为进城农民提供的就业服务、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与声誉以及进城农民自身的素质等几个方面。为了提高农民进城务工渠道选择的组织化程度,政府应该努力提高进城农民素质并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以及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整顿和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相似文献   

3.
政策制度障碍问题、人力资本偏低问题是农民外出务工遇到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就业政策制度改革和教育政策制度改革,加大培训工作、提升外出务工农民的人力资本,加大收入分配的改革和调控,不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水平,培养城镇当地居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换位思考"能力,促进二者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空巢"村由于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民主体缺位,并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提高农民主体意识,统筹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地位的关系,优化农村软环境是农民主体复位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小康生活》2004,(6):3-6
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十)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  相似文献   

6.
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我国"半城镇化"的最根本因素。土地城镇化先行,许多失地农民被迫上楼、进城务工,但是政府关于农民进城后生活的各种配套政策却并不完善。农民进城后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无论是农民自己还是城镇市民,都把进城农民当作了"过客",而非城镇的"主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其进城后的生存能力,并且要发展以农民为本、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农村文化,使农民进城后在生活上、心理上更易融入城镇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革城乡分治体制,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民进城务工已非一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而是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进城务工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民进城务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产生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政府给予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经费支持实现公平,以及政府提供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上学机会实现公平,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两个教育理想。学校影响、社会影响、家庭影响是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三个关系层面;而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教育经费不足、户籍制度制约、义务教育体制落后、教育质量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对策是:实施“教育券”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登记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素质大纲;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非义务教育以流出地为主。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民进城务工已非一般意义上的人口流动,而是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进城务工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民进城务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而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对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障的立法和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培训制度等法律对策的实施,能够促进和保障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正不光指结果公正也包括程序公正。城市边缘群体———农民工遭受歧视的症结主要出在程序的操作上。我们对理想的结果公正的追求 ,需要用对程序公正的尊重加以调节。公正需要而且可以在实践中把握。我们在追求结果公正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尽可能地实现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12.
对农民贫困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考察政策分配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不仅能够揭示农民在分配体系和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而且能够揭示农民经济贫困的又一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城郊失地农民316人为调查样本,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状况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构建的思路,并从就业培训准备支持、就业培训实施支持、就业培训服务支持3个方面构建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失地农民贫困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贫困问题,应针对贫困的原因,创新思维,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出发,以完整体系的制度安排对应并在各方利益均衡的前提下,实现政府与失地农民的双赢.逐步建立公平参与、政府规划内的再就业培训、完善征地制度、多元化的就业安置和普惠的社会保障"五位一体" 的新模式,使他们在安置再发展中享受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明幸福.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以其对乡土中国的"启蒙主义"观察和童年对中国农村的深刻生命体验,对乡土中国形成了"病中国"与"桃源乐土"的两种不同认知图景,通过审美的方式建构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中国农民形象——愚昧农民与纯朴农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想象和建构中国农民的第一人。鲁迅对乡土中国、中国农民的两极审美认知图式,在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囿于现代性的思维模式,鲁迅"桃源乐土"之"纯朴农民"的审美形象类型处于遮蔽状态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城市扩建过程中,征用了大量的土地,产生了大量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地农民面临着生活、就业、子女抚养、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失地农民问题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在全国都具有普遍性,如今成了城市化中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 ,引起农民收入差异的原因既有农户内部因素 (如劳动力因素、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家庭经营结构等 ) ,又有外部因素 (如价格因素、税收、集体经济提留、区域性因素、转移收入等 )。对于目前较大的农民收入差距 ,应采取公平倾斜的农村政策。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文章分析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内涵,并从我国农村土地立法的缺陷着手,分析了农民土地权益缺失的原因,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在现行的征地制度下,对农民土地的征用意味着土地的所有权由原来的集体所有转变成了永久的国家所有,更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养老的根本--土地.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农村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负担过重.我们必须消除各种思想和体制障碍,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釜底抽薪",彻底根治"农民负担过重"这个顽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