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居民旅游需求水平的提高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农村居民旅游需求问题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已有研究仍存在变量选择主观性强、影响因素分析静态化问题,因而运用多变量时间序列方差分量分析(MTV)模型选择出显著影响农村居民旅游需求的因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旅游价格、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数,然后建立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旅游价格、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数在各个时点上对中国农村居民旅游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和旅游价格对旅游需求的正向促进作用逐渐减小,旅游资源对旅游需求的正向推动作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个人可支配收入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论表明,在促进旅游人数增长上和提高旅游总收入上,增加农村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要比增加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民族旅游性格与其他民族的旅游性格有很大差异,传统文化对于本民族的旅游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古代华夏文明是以农业文化为主,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影响,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心态,归结起来,主要是中稳求实、持贵中和,这种文化形成静态旅游;以家庭为主,用血缘远近划分亲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影响外出旅游;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文化对旅游产生影响,表现为在旅游中喜欢人文景观,厌探秘大自然的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7,(5):99-105
以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为对象,依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近年来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借助于恩格尔系数和ELES模型(扩展性支出系统模型)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相对落后等原因,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基于此,应立足本省、本地区农业、农村、农民实际,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调整农民消费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农村市场政策、转变农村居民生育观念、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等措施多管齐下,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改进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因为旅游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由单调正逐渐趋于多样化,出外参观、游览、学习等旅游消费行为增加了.同时,旅游的经历也在影响着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使他们对闲暇时间的安排更积极,对旅游的认识不断加深.为此,当地政府和社区应该正确引导区内居民的闲暇生活,建设居民和游客共用的文化活动设施、组建乡村俱乐部负责居民出游管理、建立居民活动基金,丰富和繁荣居民的闲暇生活,使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不闲着".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运用持久收入假说理论测算了农村居民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并在此基础上,将持久性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总额进行回归分析以衡量其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边际效应,并取其增加量的负值为消费者补贴等值对农村居民进行直接补贴,以此模拟农业补贴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实际效用。研究表明,农业补贴不仅能够显著性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加速农村居民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过渡,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模拟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农业补贴转向的经济环境,并且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农业生产总值都能够满足农业补贴对财政支出的要求,然而事实上,我国财政支农比重不仅明显偏低,而且提升速度缓慢,财政支农政策与其实际执行力度严重偏颇。  相似文献   

7.
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沉淀丰厚,以国家级港口为主的都市体育旅游资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以名山森林为主的探险体育旅游资源、以现代化体育设施为主的健身观摩体育旅游资源,均亟待开发和利用。通过重点发展港口旅游、绿色旅游等休闲体育项目,创新营销手段,规范体育旅游市场,推出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培养专业体育旅游人才等手段,既可以在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同时,拉动沿海经济发展,又能够实现江苏沿海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习惯和习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并且以少数民族为主的省区,民族习惯和习俗对少数民族的行为具有较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少数民族生活在习惯和习俗的世界里,特别农村居民受习惯、习俗的影响更大,民族习惯、习俗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居住、饮食、衣着等行为。以贵州农村居民为研究样本,采用1978年至2009年的统计资料,运用消费习惯模型,对农村居民饮食、居住、衣着、交通通讯、教育及文化娱乐、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等消费行为进行了计量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受滞后一期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总体上看,近三年来农村居民 平均税费负担确有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税费负担额为109元,占纯收入的5.12%,1999年两项指标分别为100元和4.43%,下降了 8.3%和0.7个百分点; 2000年前3季度负担水平也没有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但是由于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税费负担不平衡性加剧,突出的表现在中低收入农户、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负担较重。 一、60%的中低收入农户负担比重超过5%。 对1997—1999年三年的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农村…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村居民信息意识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西北四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1 561位农村居民的调研,从农村居民对信息的信任度、关注度、认可度三个维度分析了该区域农民的信息意识现状。研究重点对比了农民信息意识在不同个体特征要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务农经验)和信息传播系统要素(邻里系统、大众媒介系统)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村居民信息意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现代农业在客观上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作用。本论文在阐释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涵义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二者整合发展的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农旅融合减缓农村贫困机理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农旅融合减缓农村贫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匹配CFPS微观数据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数据,测算农村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进而采用包含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的Probit、Tobit模型,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个层面验证农旅融合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及内在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农旅融合能够减缓农村收入贫困,但其减缓农村多维贫困效果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旅融合减缓农村收入贫困起正向调节作用,但其对农旅融合减缓农村多维贫困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农村居民工资收入水平和人均资本是减缓农村收入贫困的重要传导机制,但其对农村多维贫困的传导作用不显著。因此,在深入发展农旅融合时,“因症施策”“多措并举”方可有效减缓农村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  相似文献   

13.
正确测度并优化财政支农绩效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在建立包含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较为系统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大陆地区26个省(区)2007-2011年的财政支农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部环境中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有利因素,而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对财政支农效率提升具有反向作用;在剥离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对效率值的影响后,财政支农效率整体呈现出下滑,但在样本期内,每年的效率值均呈上升态势,财政支农效果正逐步得到改善;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0.9的临界值可将财政支农效率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各省可以根据自身效率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从管理水平提高或生产规模改进两方面改善财政支农绩效。  相似文献   

14.
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乡村旅游是近年旅游市场中出现的一项新产品,是以乡村特有的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景观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自然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内涵及特征。最后本文根据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主要形式,以期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喜欢利用周末及节假日前往乡村地区休闲度假,给旅游地理学和休闲地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为研究中国新型的甚至是未知的城乡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新的休闲度假趋势主要产生于大中型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以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周边郊区为例,研究新型乡村旅游在城郊地区的发展,在保留和修缮传统乡村景观的同时,也产生出新型景观。旅游的发展促使乡村地区结构重组,建立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经营活动与当地农业发展之间的新联系。从中区分出两种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一种是为了适应当地乡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另一种则是由个人开发且相对独立的小型农家乐或乡村旅游景点。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既有利于当地发展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活动范围,也为城市居民重新审视乡村世界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论乡村旅游和城镇化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具有客源市场明确,乡村景观丰富以及可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还具有经济上的高效益性和低风险性,城郊乡村旅游、景郊乡村旅游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旅游对功能型城镇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乡村旅游升级主要围绕市场因素、创意农业、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乡村旅游的趋势与方向主要包括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个性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针对财政农业支出效率问题,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量作为基础对象,配合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分析了财政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效率的相关性,提出要增强财政农业投入的透明度与独立性,整合财政金融两种支农力量等建议。研究结果为建立完善有效的财政金融支农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农业的落后、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的加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而旅游是许多国家振兴农村、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是我国乡村旅游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一个包括农业土地政策、资源食品政策、产业金融政策、人才培养政策、企业经营政策的乡村旅游政策框架,希望能以完善有力的政策体系指导并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回归分析表明,政府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支出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农村消费需求与GDP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已经成为限制农村消费的最大障碍,农村生活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较高,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消费等方面欠账太多,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足已成为影响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从生产资料需求与生活资料需求两个方面,对刺激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契机。一是增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建立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突出财政支农重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三是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四是调整农村消费品的供给结构,完善农村商品销售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