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历史上,人们对于加尔文关于政教关系的思想多有误解,似乎以为他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所提倡的是政教合一的专制化统治。本文通过对加尔文在日内瓦宗教改革活动的说明,以及其主要神学著作《基督教要义》的考察,表明加尔文思想中有这样一个有关政教关系的原则:教会与国家各自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各自从上帝那里领受了不同的治理权力。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主张政教分离的。但同时,他又强调教会与国家这两个不同领域的权力及其治理又是有其相互关联的,其间存在着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考察,发现实行政教合一或者绝大多数公民不信教的国家往往实行的是集权政治,而实行政教分离且一种宗教势力比较强大的国家一般都实行民主政治。这充分说明宗教与国家政治存在一定的关联。具体来说:政教分离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宗教为民主政治运行提供道德基础和价值支持。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宗教给国家政治带来的负面影响,给现代政治制造的不和谐音符,因此我们要努力发挥宗教在民主政治运行中的正功能,限制其负功能。  相似文献   

3.
西方许多国家为保障宗教信仰自由而在宪法中规定政教分离原则,这主要是基于中世纪政教合一体制的历史根源。我国《宪法》也规定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并无这种历史根源可循。关于政教分离的制宪原意,我国除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还受到了政治、民族与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特殊的制宪原意延伸出我国政教分离的宪法规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教分离不排斥宗教人士参政议政;二是政教分离也要求国家公平地为各种宗教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我国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本上仍停留在封建农奴制阶段。但是,农奴制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否都通称之为“政教合一”制,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笔者认为:封建农奴制与“政教合一”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藏族地区的政治制度,除西藏地区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教合一”特点外,其他藏区的政治制度并不都是政治与宗教合二而一的。所谓“政教合一”制,恩格斯讲得十分清楚:“……在新教国家里,国王就是总主教,他把教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于一身;这种国家形式的最终目的是黑格尔所说的政教合—……”,说得更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贝克特遇刺事件是亨利二世时期英国政教关系的一个缩影。其根源在于从诺曼征服到亨利二世统治时期,在王权日益得到强化的同时,教权也逐渐成长起来,王权、教会之间矛盾尖锐化,加上罗马教皇积极干预英国政治,政教关系由联合转为对抗。但由于英国王权与教会这种“二元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亨利二世与贝克特的政教冲突以教俗双方的相互妥协而告终,但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6.
作为神学家和西方教会的代言人,阿奎那深入讨论了宗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包括如何协调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如何对待异教徒、如何对待叛教者等。针对不同情况,他的政策也不相同,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在保持基督教国家内部稳定的前提下,打击异教力量和异端分子,维护和加强教会的势力。  相似文献   

7.
拜占庭帝国早期,随着帝国君主对基督教发展的扶持以及教会自身的发展,教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最终形成帝国内一个强大的经济实体,且成为政教之争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强大的教会经济对整个拜占庭帝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政教之争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德意志皇权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是德国封建制度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10世纪初,德皇利用教会加强和巩固集权统治,实行“奥托特恩权”,因此而加强了与罗马教会的联盟,并支持罗马教会的改革。罗马教会的改革是中世纪基督教教权增长的起点。教权的增长是以削弱皇权的集权为代价的,这就必然导致皇权与教权之间产生摩擦,加剧了德意志地方封建势力与皇权的冲突,由此更激化了政教之间的矛盾,引发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政教斗争。政教斗争对德国封建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缅甸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蒲甘王朝后期,寺院经济膨胀,教权力量占上风;通过达摩悉提的宗教改革,教权开始屈从王权,但宗教仍对封建统治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帝国的政教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政治和宗教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的,由开始时完全的政教合一逐步转向了一种特殊方式的政教分离,而在这种关系下影响的法律也由传统的习惯法与宗教法的合体转向世俗法,后来又回归宗教法,最终完全被宗教法取代而陷入停滞。  相似文献   

11.
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关系原则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政教关系的基本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就是所谓的"设立条款"与"自由实践条款",两者相互制衡,对美国政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形成了现代世界最典型的政教分离体制。在实践过程中,美国逐步出现了"分离论"与"调和论"两大流派。"9·11"之后,调和论似乎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认为,国家与教会的调和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国家与教会的调和有其历史必然性。国家与教会关系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国家的发展,二者最终调和是日尔曼民族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宗教在欧洲日趋衰落,世俗化程度严重,而在美国却兴旺发达。欧美宗教面貌不同,原因在于欧美政教关系模式的不同。欧洲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国教与政教不分,导致宗教组织逐渐官方化、僵化,失去了活力。美国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政策,不设国教,不限制宗教自由,为各种宗教在美国的自由发展奠定了基础。宗教的自由发展促生了宗教自由市场,宗教市场上长期激烈的竞争,极大地增强了宗教组织的活力,促进了美国宗教总体上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虽然在现代社会宗教和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和政治的关系完全消解。相反,宗教正日益作为一个新兴的“第三部门”在现代公共治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试图从现代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发展及成果入手,探讨宗教介入到现代公共治理的契机,并最终落脚于宗教与现代公共治理良性互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是一个夹杂着政治、经济、文化变量的复合的历史进程 ,它对民族国家产生的影响集中投射在政治层面 ,构成对政治发展的挑战。这表现在国家权力的自主性、国家能力的有效性和国家权威的合法性三个向度上。处于开放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从政治上作出回应 ,即在主权上进行自主限制 ,处理好主权与其它国家权力的关系 ;致力于国家能力的提升 ,处理好政策制定能力与制度变迁能力的关系 ;并在权威的合法性问题上处理好民主与稳定的关系。这种政治发展的工具理性将使全球化这一由西方国家竭力推动的过程 ,成为逐渐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加尔文既反对将政府与教会混为一谈的政教合一说,又反对将二者彻底分离的观点.加尔文认为政府与教会是两个不同的政府,各有不同的职责、权限与特点,二者是在分权基础上的一种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7.
路德宗教改革系统阐发了因信称义的福音主旨,促进了宗教信仰观念的世俗化,打破了教会宗教信仰垄断地位;批判了宗教神权对世俗权力的僭越,极大消解了宗教专制愚昧,重塑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边界,推动教会向社会领域回归;对宗教基本命题的新诠释,冲破了教会禁欲主义,缓解了属灵与属肉、宗教职能与社会职能间的紧张关系,彰显了宗教道德的世俗价值意义,推动了中世纪宗教的世俗化进程。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路德宗教改革只能实现信仰理性的有限伸张。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限已开始清晰显现,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日益凸显,只有厘清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并使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合作,才能够充分协调社会成员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有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世俗化的根本含义是价值取向由彼岸向现世的转移,它贯穿于基督教发展流变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世俗化的自我限制特征也在不断发挥作用。宗教改革前,教会自身的世俗化以及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正是宗教改革或者说宗教复兴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与网络舆情之关系的法理研究——以突发事件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方经典国家和社会关系理论为理论基石,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时代背景,探讨和构建政府(国家)和社会的理想关系,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没有终极模式,要与现实政治的发展相和谐。二者的法理关系在逻辑结构上可以从目的、主体、客体、手段四方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应然和实然两方面探讨政府与网络舆情的法理关系,为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政府管理和法律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