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由于不同沿海地区经济基础的差异,在海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在空间上会不断向经济优势地区集聚,在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作用下,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会形成一种“中心一外围”模式,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态势.空间集聚会带来正面的集聚效应和负面的拥挤效应,相比陆域经济,海洋生态的相对脆弱性会使得拥挤效应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心地区的海洋资源就会出现被过度开发的局面,而外围地区的海洋资源却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因此,空间集聚一方面促进了区域海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在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中,也会出现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现象,这就需要对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进行权衡以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区域竞争中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静态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强调和倚重于以更能有效地配置和整合资源的区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动态的竞争优势.由于产业集群在其集聚区内所产生的集群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对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作用,可以形成多种竞争优势,培育基于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竞争优势战略已成为我国各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日本东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都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中心,都不同程度地从轻工业、原料型向重工业、高加工型的工业结构转化,并且前者比后者产业结构更优化,产业集聚程度更高.两个地区集聚程度最高的分别是汽车产业和轻纺产业,两者都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直接动力下,获取外部性和报酬递增,进而形成产业集聚,但是在具体竞争优势上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4.
当前区域产业品牌效应的扩散已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存在中间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理论模型刻画区域产业品牌效应,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集聚角度对区域产业品牌效应的扩散及其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上区域产业品牌效应的扩散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对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区域产业品牌不能充分扩散,会形成不利于地区发展的风险,不利于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因此,政府应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以加强政府和企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投入,同时加强对区域产业品牌的监督管理,实现区域产业品牌在产业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上的扩散,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和扩散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加以改造,用以解释我国目前的产业集聚格局,并预测我国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演变趋势.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部分运输成本低且主要使用普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运输成本高或密集使用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力的制造业将仍然布局于东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不断完善自身条件,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嵌入全球价值链.  相似文献   

6.
雁阵模式产业升级是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立足于大国效应,以制造业为例,通过构建基于企业-消费者-政府三方的数理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大国效应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循环推进雁阵模式产业升级进程,而地区间分工经济的实现提高了雁阵模式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与质量。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依据不同的决策区间,科学选择扶持与调控模式,合理定位其不同角色,从而推进大国效应下的雁阵模式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各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传统贸易理论根据比较优势预测经济一体化和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之间呈正向变动关系;新贸易理论解释了相互之间没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在不同市场进入机会的奈件下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规模经济赋予了各国专业化的动力,但它没有说明产业集聚是如何影响地区专业化的;新经济地理论分析了经并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区位的影响,但是理论文献关于经济一体化和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国内外的实证文献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哈大齐地区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在区域合作、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制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建议从建立跨行政区协调机制、立足于区位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等方面进行调整。研究结果有利于促进哈大齐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集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影响产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研究了长三角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空间演化路径和集聚绩效.文章认为,产业的集聚动力在于地区的竞争优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则加深和放大了地区的产业集聚过程;长三角的历史沿革、区位优势和中国转轨经济的体制改革特征决定了长三角省区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是产业同构;这种以产业同构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并没有表现为省区经济之间的"重复建设"或者是"恶性竞争",基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廉价劳动力比较分工优势的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引起的外部性、市场扩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成为区域产业同构具有正面绩效的支撑因素,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对相关产业的绩效存在影响.文章的实证研究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域辽阔、禀赋各异、基础不一,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必然是一个以先发展地区为先导、以区域协调发展与梯度推进为特征的渐次演化过程。产业结构转型应结合各种禀赋条件的地区差异进行综合考量与区域布局,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交融共生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本推动向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推动的根本性转变。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要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人力资本形成与再投资机制,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加强交易技术建设推动制度创新,提升交易效率促进分工演进;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稳步推进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经济通过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专业化分工进而赋能产业共聚的作用机制。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聚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共聚,专业化分工是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主要传导途径;(2)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的空间共聚促进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研究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共聚的相关研究,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异构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异质性是区域分工关系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直至产品内结构)异质性逐级增强的现象称为区域产业异构化,分工递进与区域产业异构化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异构化现象的存在成为判断其区域产业结构合意性的重要标志。促进区域产业内、产品内分工关系的发展是解决严重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现实途径。因此,应当大力培育地方性城市群优势产业与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品定价能力,逐步提升其分工地位,以促进地方性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我国地方性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广西产业集聚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是产业活动在空间的集中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为测度广西产业集聚情况,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计算了广西产业地方专业化指数和区域分工指数,并与全国其他省、市、区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广西近5年的产业集聚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广西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优势产业较少且结构不合理,同时区域分工水平较低,但从趋势来看强势产业集聚程度开始增强。根据广西产业集聚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比较优势是实现有竞争力产业聚集的越要条件,但比较优势要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则取决于历史偶然性和预期等因素,并需要社会制度条件的配合。欠发达地区可以在分析比较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招商引资,增加宣传,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输出基地,具有发展农业优势产业集群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测算吉林省农业优势产业及集群程度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业优势产业按照特色区域集群发展的特征明显,呈现东、中、西产业优势格局;农业优势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倒马鞍型”特点;林业、渔业和牧业等产业集聚程度明显高于种植业;专业性越强、地理资源禀赋趋势越明显的作物,集聚程度越高.吉林省农业产业集聚的动力在于市场需求的初动力、资源禀赋的诱发力、特色产业集聚种植的稳固力、农产品加工的牵引力和农业政策支持的外在推动力.推进吉林省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依据优势农业产业区域集聚的特点进行布局和规划.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企业同质性的产业分布空间非均衡(中心-外围)仅具有量化“一维性”,即加总的产业份额差异; 但在企业异质性条件下则具有“量”和“质”的“二重性”,即产业份额与生产效率耦合。产业分布轨迹在一维空间中以中心(高梯度)向外围(低梯度)的“单向迁移”为主,但在二重空间中则呈现出中心低效率企业向外围、外围高效率企业向中心的“双向迁移”特征。除传统集聚或分散力外,异质性企业的竞争和选择行为是二重空间构建的“第四”动力,而异质性劳动投入、组织外部经济、贸易成本和异质性偏好或需求则是影响企业行为的主要因素。基于企业异质性的产业空间分类可能会扩大地区间平均生产效率差异和地区发展差距,故要求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和发展战略更为精细化、差别化。  相似文献   

17.
中部地区工业主导产业选择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部地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应选择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各省排名前十的行业基本上反映了各自的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状况。中部地区在主导产业结构存在相似性的情况下,应该注意产品结构的差异化,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互补。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它包括产业的本地联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力要求、企业的衍生等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包括资源共享效应、信息溢出效应等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产业文化和区域文化不健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结构欠缺合理性等问题,必须从文化、制度、人才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度水平的产物,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于1997年正式开始规划建设,发展至今,三市在融合发展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相似导致区域内部竞争、行政区域划分弱化合作机制、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熵权法计算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株潭三市三次产业发展的有序度,并建立复合系统模型计算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株潭三市的产业协同度,再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度的影响因素。结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产业结构规划、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市场资源配置等建议,以不断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