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监管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针对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问题,美国和欧盟相继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或相关指令将影子银行纳入其监管框架,并加大监管力度;FSB则强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提出分类监管措施。借鉴国际经验并立足我国的实际,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注重实现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中介机构,这一概念诞生于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因其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而广为人知。近些年“影子银行”在我国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金融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扩大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弥补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覆盖面的不足,但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本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发展现状和形成原因以及其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际监管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我国影子银行作为金融管制下的金融创新产品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有助于解决现阶段我国融资渠道窄、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由于自身的期限错配、高杠杆率等特点也会对商业银行体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影子银行在我国有了膨胀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通过归纳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当局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度、产生的外部时滞性的影响,并引入动态IS-LM模型具体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审慎管理理论框架与协调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08~2018年间商业银行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审慎管理共同影响银行信贷规模时,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总量效应较为明显,宏观审慎管理的资本比率要求显著约束了银行信贷扩张力度,直接影响银行信贷和结构变动;宏观审慎逆周期资本要求,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效应;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资本要求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约束更为有效,货币政策调控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影响约束作用较为明显;两者通过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影响银行信贷规模,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比率,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资本比率要求迫使银行增加缓冲资本,约束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在提高社会融资效率弥补金融市场发展不足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及对监管和货币政策的挑战,规范发展影子银行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所用,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与发展成熟的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在辩证看待影子银行利弊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发展阶段和特殊性,从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分析体系、构建统一的监管框架和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角度,提出促进影子银行体系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通过通道、同业等方式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以此达到规避监管、扩张信用的目的,最终造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究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与金融风险传染之间的关系,对于明确风险传染生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07-2017年间上市金融机构的微观数据,对商业银行条件在险价值CoVaR进行了测算,并基于面板VAR模型,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供给方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有明显的风险传染效应,而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是其受到影子银行风险传染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作为影子银行体系最主要的资金供给方,通过应收款项类投资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非信贷科目持有的影子银行资产越多,则与影子银行具有越高的资产负债关联,将受到更高的风险传染。据此建议:应充分关注商业银行通过非信贷科目向影子银行部门提供资金的行为,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协调、防范监管套利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考虑商业银行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八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主要考察上市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整体状况,比较分析不同类型银行间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差异;定量分析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选取2004年到2013年十年间的商业银行数据,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起点低但发展迅速;影子银行业务发展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即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审慎发展的原则下推动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在合理水平下发展,以促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因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也就具有了外部性。适度的影子银行信用规模对宏观经济具有积极作用,过度的信用扩张则会带来消极影响。以金融稳定性指标和信用创造功能视角实证分析美国影子银行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发现,金融稳定性和影子银行规模之间无论短期或长期均存在非线性关系,影子银行规模扩张会带来金融稳定性的降低;影子银行规模增长对金融稳定性的短期冲击较大且需要更长时间消化冲击带来的影响。从功能视角看,我国影子银行与美国影子银行所表现出的信用创造功能具有一致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因此,规范、引导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对促进影子银行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影子银行的涵义及其主要特征;简要回顾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分析现阶段我国金融体制的主要特征,指出现阶段我国金融抑制的特征以及产生影子银行的客观必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影子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延伸影响,以2010~2016年中小板、创业板及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发展对非金融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发展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考察影子银行对不同融资约束企业的影响发现:影子银行对融资约束较严重的企业具有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对于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影子银行会挤出实业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且影子银行发展与企业价值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实证分析的政策含义在于监管层鼓励金融体系创新的顶层设计,必须区别对待影子银行对于银行价值提升和可能放大金融风险的不同条件,科学引导影子银行在信用创造领域的正向作用,并使其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2.
小微企业融资难现象一直以来广受关注。其由于缺乏抵押物、财务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等问题,难以取得银行贷款。而日益发展起来的"影子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些影子银行(如小额贷款公司和部分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方式与小微企业所具特点更为契合,从而有效拓展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及影子银行体系,理论分析二元结构信贷配给下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机理。选取我国2007—2015年的月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影子银行业务的流动性供给对商业银行主导的信贷配给有不同程度的弱化;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有正效应,对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的正向刺激作用显著,抑制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相比较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贡献度更高,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冲击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中资商业银行的整体状况已经有所好转,但与发达国家国际性大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总体上弱势明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依靠金融深化提高中资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银行体系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依靠银行结构调整通过不良贷款注销,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资本加注以及实现上市计划;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强金融规范和监管,努力提高公司管理效率和透明度。虽然财产质量在改变资本结构的银行中改善了,但仍有新的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为了回应面临的挑战,中国银行体系需要采取以下战略:调整商业银行的结构,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完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银行系统透明度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重大变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银监会今后将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和频度,这必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新的金融监管形势下,商业银行应按照有效监管的要求,达到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的长效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和商业银行现状入手,指出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全面开放背景下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部分商业银行为例,以盈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能力为指标对中资、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加以比较分析,找到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差距,并从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资产质量和进行金融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而使商业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或收益的风险,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源于经济体制转型与金融制度变迁.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逐渐转换,但同时也使整个社会不同层面的经济主体暴露在不断增加的利率风险当中,如果不能够在宏观上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在微观上有良好的经营对策,则会给整体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是站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从系统性和局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应如何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充分享受当代国际分工的比较利益;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长期处于高度政策壁垒下的中国银行业,将逐步暴露在世界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对于迫在眉睫的发展与改革时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加快了改革创新的步伐,力求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日渐成熟有序的金融市场运作体制和监管机制的条件下,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