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能力是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联系的理论集合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知识是企业能力的本质和最终逻辑归宿,并体现在能力形成的知识积累本质和能力演化的知识更新本质两个层面.因此,企业成长过程是企业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类似于生物演化的规律,通过“遗传—变异—选择”(HAS)演化机制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结构演化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知识是人类行为的一个规则体系。专业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影响了企业内不同决策的比重。由于知识是非线性成长的,在“适者生存”竞争法则的作用下,系统性知识在企业内部决策中变得更加重要,企业组织结构因此经历了先职能化、后扁平化的演化过程。文章在演化经济学有关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揭示了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决定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OEM企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的内在要求.OEM企业应当合理制定技术升级策略,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技术变迁具有路径演化特征,原有技术为企业带来稳定收益但面临路径“锁定”风险;具有更高增值的新技术长期来看会奠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其研发商业化的时机及其与原技术的初始关系决定着两类技术的路径演化形态.文章以路径依赖、路径创造理论为基础,运用演化博弈方法,观察原技术面临潜在或现实路径锁定威胁、原技术与新技术互补或相斥等情境下,两类技术的路径演化形态,进一步丰富路径理论的实践应用,为OEM企业升级过程中的技术策略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信息与知识的特性与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演化关系密切.在深入探讨信息与知识特性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演化路径划分为启动、起飞和饱和3个阶段,并对这3个阶段的相关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检索2000年-2017年图书情报领域高被引研究性文献,以关键词为分析单元,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为方法,Sci MAT为知识图谱绘制工具,识别国际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路径。研究揭示了国际图书情报领域五个研究方向上的七条知识演化路径:信息技术与技术接受模型、企业、行为、计量等研究方向的演化路径是国际图书情报领域重要的知识脉络,将持续成为研究热点;医学信息学演化路径是国际图书情报领域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热度低,演化动力下降,演化过程于最后一个时期终止;群体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主题在不同时期出现并很快消亡。  相似文献   

6.
企业知识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网络演化,对知识网络演化的分析有助于认识企业知识活动。运用推理演绎、理论分析并结合实例,在分析知识网络结构及其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对知识网络演化的结构洞、非均衡性和连接强弱性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网络中的知识演化分为选择、遗传、变异3个循环阶段,并分析知识网络演化的路径依赖与知识活动,进而提出促进知识网络演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企业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企业演化理论引进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来研究企业组织发展和行为演变规律,焦点是演化的过程和演化的影响因素.根据对演化的影响方式的不同,企业演化因素可以归结为三类:基础因素、行为因素和约束因素,基础因素的不同导致了企业行为因素的差异,而行为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企业演化的路径,在这一过程中,约束因素制约着企业演化的全过程.企业是一个类生命体,其演化过程应该是达尔文主义和拉马克理论的综合,同时,在各种演化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阶段、企业的变异阶段、环境选择阶段以及保留与传衍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观察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轨迹基础上,提出推动集群升级的企业业务演化活动机制,并就大企业业务演化与集群升级演化、中小企业业务自组织模式与集群升级机制进行讨论,实证分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立足于企业业务演化活动、企业业务变化水平和路径影响到集群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技术一经济”系统演化超循环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技术进步不仅可以带动产出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自催化循环,使技术知识自身不断积累和增长。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来自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数量的增加,而且来自本国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所体现的技术进步。经济系统的演化体现在路径依赖上,演化路径包括两个过程:初级的"教育-人才-科技"循环和次级的产业集约化循环("技术-产品"超循环、"技术-产业"超循环、"技术-经济"长期增长宏观循环等)。前一阶段是知识和技术的生产阶段,是启动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启动子。后一阶段是技术满足市场需求,技术自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的"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知识流动对于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升级有着重要意义,而其内部创新主体的知识位势分布特征是影响知识流动的关键因素。根据创新主体的知识存量和知识扩散的方向,将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企业分为高知识位势企业、中间知识位势企业和低知识位势企业。通过构建三方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知识流动行为、消极参与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知识广度势差有利于创新生态系统内的知识流动,而过大的知识深度势差则不利于知识流动行为的产生;知识吸收转化能力和内部知识流动的通畅性有助于创新生态系统向知识流动良性循环的路径演化;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知识流动行为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故应在合作形成的初期就避免消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由于核心企业或行业领导者与新创企业或集群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势差,使得知识的转移与吸收过程变得艰难,中间知识位势主体此时则扮演了知识流动中介和辅助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诗歌存在于世俗和超越之间,它源于生活又指向宗教,它永远在圣与俗之间寻求平衡.这是诗歌存在的悖论.山西新锐诗人奔雷的诗通过对黄土地的书写反映了时代变迁给诗人造成的内心激荡.从写作内容,诗歌特色和诗风转变等各个不同层面反映了诗歌的这种悖论特质.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古希腊神话中,女性从女神被贬为女奴。而生活在男性权力夹缝中的女人,无论是扮演哪种角色,或是妻子、母亲、还是英雄;甚至是沦为玩物、祭品、妖魔,都是被压制着,并承担起她们的主宰者--男性给她们带来的一切罪名和痛苦。本文拟从古希腊神话的女性形象出发,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男权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家长制度下苔丝和珍妮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古史传说时代的有巢氏,先秦文献把他排在燧人氏之前,其前有大巢氏,传二世。有巢来自大巢氏,传七世,比燧人氏稍早或同期,世代延续的年代也约相当。我国人类发展史上有穴居、巢居、屋居时代。巢居,含有在树木上架屋、地上筑屋两个阶段,约代表和反映了"前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的居室情况。大巢、有巢氏皆为氏族首领(即人),非"时代符号"或"神"。他因筑屋为民造福,故被人们推崇到"王天下"的尊位,也是中华民族的建筑始祖。  相似文献   

14.
针对春秋时期舆人身份问题各家说异的情况,采用考证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相关史料入手,得到了舆人是从造车工人中分离出来,战时随军出征维修车辆及做其他辅助性工作,平时服劳役,有自己的土地,子女有受教育的权利,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应属于平民阶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16.
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要把握天才致和之道,节制是致和的重要一项。概略言之,有对矛盾斗争的节制、对私欲的节制、对情的节制等。欲求和,必有所节制。节制有内外二端,对外节制事物矛盾冲突和斗争,对内节制自身的情和欲,即内靠自觉,外遵礼法。  相似文献   

17.
森林是德语诗歌的一个重要表现主题,也是德国人的民族性格特征.在德国,森林文化十分盛行,森林诗歌广泛传播.从德意志民族发展史,德国的森林文化,以及德语诗歌中森林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森林在德语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空想的代名词。事实上,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教育应具有乌托邦精神。第一,人的提升,是当代教育必然的逻辑和核心性使命,乌托邦之路是教育生成人、提升人,走内在超越之路的必然选择。没有乌托邦精神,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第二,有史以来的教育或立足于社会政治理性主义或立足于社会经济功利主义的存在依据、逻辑与旨趣,因而是外在化的、非人化的。当代教育必须摒弃这种工具主义品性,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外在走向内在,从而实现乌托邦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潘盛 《金陵瞭望》2008,(21):87-90
翻开《吴都赋》、《桃花扇》、《白门买书记》、《南京三年》、《南京日记》、《南京的思念》、《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每一部书、每一篇文章,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个似曾相识却又渐渐远去的背影,却又分明透露出南京文化的底气。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建筑设计而言,也不例外.过去,我们的祖先已从几何学中汲取建筑形象设计的灵感,并由此建立起审美的基本法则.同时,他们也通过学习自然,了解和掌握生灵万物的成长规律来创造新的结构支撑体系.今天,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利用三维模拟技术来进行复杂的形体设计……这一切都昭示着科技对于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的进步为建筑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营造出众多独特和生动的建筑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