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治理整顿时期,调整产业结构效果不甚明显的根本原因在于计划与市场调节机制“双重失效”,即计划调节功能严重弱化,市场机制赖以发挥作用的条件又残缺不齐,存在严重缺陷。这种“双重失效”启示我们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强化和完善资源配置的计划市场机制,即一方面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动的宏观计划调控;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并同时努力寻找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协调配套的结合点,建立起计划市场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是由社会经济背景条件——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经济体制结构和经济运行轨迹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指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一运行机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必然合理的选择,它反映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同时,这一运行机制又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系统中的“主导运行机制”;新的运行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障碍就是国家所有制,改革国家所有制,塑造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实现新型运行机制的主体性前提。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以国有制为基本框架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调节制度事实上是一种板块式调节,其中的指导性计划是失效的。笔者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实质是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计划经济中自觉利用价值规律问题的探讨中,有的同志把社会主义国家依据市场变化,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实现国家的统一计划,也看作是一种市场调节;并认为广义的计划经济包括市场调节,而广义的市场调节也包括国家计划,二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我认为,这种“渗透说”是不正确的。不能因为价值规律在上述两种场合都发生作用而混同起来。一、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就业难题应当学习和借鉴西方就业理论 ,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树立以人为本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就业观 ,把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提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5.
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现实的经济转型中出现的市场失效的原因可归结为由缺乏规则所导致的市场秩序的混乱。其理论说明是现实经济中的市场不完全,包括竞争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由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市场失效,特别是由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提高市场调节效果,降低市场运行成本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市场规范,也就是建立市场规则。这种规则即俱乐部规则。其中包括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企业、政府替代和干预市场的规则,政府规制、法制和道德规范替代市场的规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要实现社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需要在一般意义上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而且需要在特定意义上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说的有机结合,是指计划调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即计划起指导作用,市场起实现作用。就目前情况看,要实现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说来,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文章还对当前我国学术界否定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几种不同观点,例如“同功异构论”、“计划调节为主论”,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7.
由于存在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上的政府经济行为既不是弱化,也不是强化,而应是优化。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其优化的涵义是指经济法要赋予政府依法干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职权,维护政府管理经济的权威;同时依法限定政府实施经济行为必须以保证市场运行的高效有序为目标,以保证市场调节的基本自然生态不被破坏为前提,以不超越法定职权范围为根本,遵循通行的市场规则和法律规定的内容、程序,促进市场配置资源成本更低且富有效益。  相似文献   

8.
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二元结构,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而就业歧视问题也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运用经济法这一解决机制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方式是研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难点.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理论界对此讨论异常热烈,提出的“方式”有板块式、渗透式、胶体式、有机式、形式内容式、(?)鸟式、风舵式、钟摆式、层次分工式、纵向式、强弱式、宏观微观式等。就社会经济的某一领域或某一发展时期来说.上述各“结合方式”在经济活动中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如果以其中的一个“方式”来作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那就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结合方式”的难点所在。鉴此,我认为在探寻最佳结合方式中首先应该弄清三种基本调节手段的真正含义;明确探寻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方式的出发点以及分析最佳结合方式应具备什么样的体制基础.只有这样才便于探索适合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需要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了如下的思考: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是否实现结合的衡量标准;二、建立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与发挥市场调节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新体制;三、正确认识和运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既不能搞过去高度集中型的完全的计划管理体制,也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只能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规范政府经济行为是以现代市场经济"市场 政府"的调节方式,对市场经济加以调节,以克服政府短缺和政府行为失效等弊端,推进和深化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规范,应该围绕实现"兼顾效率和公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达到共同富裕"这一主要目标进行。  相似文献   

12.
政府经济保护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维护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所采取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突出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政府经济保护只有运用多管齐下的网络化保护手段,才能收到预期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开放、统一、有序的世界大市场的形成, 政府经济保护的范围会逐渐缩小, 力度会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政府改革在下一步改革中将居于中心地位,它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战略意义。这表现在:亟待创新的政府体制是计划经济遗留下的“硬核”,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障碍;进行政府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政府体制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交会点,因而政府改革具有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有其不可自救的功能缺陷,即存在着市场失灵,就为政府履行干预经济生活、调节市场运行、弥补市场缺陷提供了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把握当前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的关系,对于正在从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过渡的中国,对于加入WTO后面临强大挑战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怎样理解宏观视野中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循环经济传统上是在技术层面上讨论的,如废弃物的再生利用、企业间的产业生态联系、生态农业设计的循环等。但近年来我国逐步将循环经济提升到宏观层面上加以推进,以期通过推行循环经济促进我国粗放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几个重要问题。一是循环经济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架构中得以实现,政府的责任不是直接推动,而是完善市场制度,使市场有利于循环和资源的节约。二是循环经济不能理解为将资源变为垃圾之后再加以利用的经济,那是没有前途的。合理的循环经济必须着眼于尽可能少地产生废弃物。三是循环经济不能局限于物质流动的循环,以尽可能多的服务流替代物质流是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在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进行纠错的基础上 ,提出了治理的行政改革理念和模式。治理理论的实质在于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以此来弥补政府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借鉴和吸收其合理因素 ,对于推进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市场失灵,其研究对象是政府如何干预国民经济。经济法是调整一定的经济关系的法规,也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政府经济学与经济法或经济法学有共同的研究起点———市场失灵,政府对市场失灵的规制,即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则构成了政府经济学和经济法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政府经济学与经济法学关系密切,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一面,二者相互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市场失灵、政府失效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方式。但市场并非完美无缺,种种原因会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从而客观上要求政府发挥其经济职能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而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政府失效的情况,因此,必须针对其现象及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在遵循"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逐渐从纵向上下放中央权力于地方。我国的纵向地方分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由分权所导致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纵向地方分权基本情况的介绍,强调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试图为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间的纵向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