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陶诗的诗学意义——对冲淡诗美范型确立过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诗的诗学意义在于陶渊明创造了独特的冲淡诗美范型.这一诗美范型的确立有一个过程,晚唐司空图对陶诗的研究是关键.司空图之前的评陶、论陶大体属于陶诗风格的体认阶段;司空图依据陶诗以及与陶诗风格相近的王维、韦应物的诗歌,提出"冲淡"的诗美概念,使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想风格范型.司空图之后.苏东坡既评陶又和陶,一方面时陶诗之美有高度的概括和精细的辨析,深化了司空图的诗学理念;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陶诗进行全面的赓和,使陶诗所代表的诗学理想落实为一种诗学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2.
历尽了人生的坎坷,看破了世态炎凉,苏轼用诗人的心灵感悟陶渊明的平淡放达,也用诗人的语言准确地诠释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故尔虽隔六百余载,两位诗人的心灵却是一脉相通。文章试从人生经历、个性感悟和语言特点分析陶苏之间的袭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苏轼晚年作<和陶诗>一百余首,几乎遍和陶诗,引起历代关注与评议.拟从现代解释学角度重新阐释苏轼<和陶诗>,认为它是苏轼以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灵魂追问与生存困境中对陶诗的一种再体验,并在陶诗的文本结构召唤下重现陶渊明的诗性哲思与人格魅力,两位哲性诗人跨越时空,在灵魂的交流与本真的理解中,达到一种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苏轼晚年作《和陶诗》一百余首,几乎遍和陶诗,引起历代关注与评议。拟从现代解释学角度重新阐释苏轼《和陶诗》,认为它是苏轼以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灵魂追问与生存困境中对陶诗的一种再体验,并在陶诗的文本结构召唤下重现陶渊明的诗性哲思与人格魅力,两位哲性诗人跨越时空,在灵魂的交流与本真的理解中,达到一种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存三百多首苏轼词,竟有不少题旨众说纷法;这些题旨歧义较大的词,几乎是清一色的咏物词。为什么咏物词会产生审美客体的一题多解呢?这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8.
政治理想坠入泡影的苏轼却在人身的沉沦中张扬了野性自由的精神,在历史的尘雾中重新发现了陶渊明,并引为旷古知音.苏轼带着他独特而深沉的人生阅历与诗性哲思浸入了对陶渊明的全面体验,历史的际遇使这两个相距六百年的诗人在百余篇<和陶诗>中得到了精神的相交.才气横溢的苏轼诗性地阐释、并重新建构了陶诗.<和陶诗>乃苏轼以"我"与"你"的主体间性的姿态对陶渊明理解与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于苏轼个人而言,和陶诗是东坡先生贬谪之后寓居儋州时期生命体验的抒写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于文体发展而言,和陶诗不仅使酬唱这种原本主要是发生在同时代人之间的行为转变为追和古人,由此拓展了唱和诗酬唱对象的古今界限,而且使得原本在前代颇为流行的拟陶效陶二体渐趋衰弱,乃至后世少有人作。东坡先生正是深谙诗歌本出于己,诗情是诗体的内核,而诗体本身是对诗情的兴发与节制,所以能无碍于次韵这一被他人斥为枷锁的诗歌创作法则,创作出深刻影响后世的和陶诗。苏轼选择次韵酬唱这一具有严格规定性的文体创作和陶诗,与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抒写自然情感的文学观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追慕在陶学接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评价比苏轼之前任何人对陶渊明的评价都要高,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超过了他对其他任何一位诗人的推崇,除了屡发赞陶之声,苏轼还创作了一百多首“和陶诗”,显示出对陶渊明诗歌成就的高度认同和师法追慕.  相似文献   

11.
数学建模的艺术和对美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数学建模的艺术和对美的追求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的一个特殊分支 ,是恰到好处地描绘客观世界特定对象的数学结构的艺术。模型构成与绘画构图一样关注模式与秩序 ,从混沌中发现有序。数学建模需要想象、联想、直觉和灵感。衡量数学模型的美主要依据它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对该“距离”的刻画即模型的精度———模型与对象“似”的程度 ,提出数学模型的美在似与不似之间 ,追求最佳的精度就是追求美  相似文献   

12.
西方艺术丑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艺术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1.古典时期,附属于艺术美;2.现代时期,开始与艺术美携手并进;3.后现代时期,挣脱艺术美的束缚,独立存在。在艺术丑的这一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五大特点:1.表现对象经历了由重外在到重内在的转变;2.创作手法经历了由再现到表现的转变;3.社会职能经历了由救赎功能到批判功能的转变;4.艺术特色经历了由尚共性到尚个性的转变;5.艺术风格经历了由“唯美”到“唯丑”的转变。当然,这些转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形式主义对艺术设计美的产生、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艺术设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形式能将人的美感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形而下”的事实阐释。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角度审视,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观之,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对美学的两大核心范畴,美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美本身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艺术是以美本身为原型的现实世界的摹本,美与艺术分属理念世界和艺术世界,彼此分离。美与艺术的分离是柏拉图艺术分有美本身理论的基础,分有说是柏拉图从理论上沟通理念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桥梁,或凭借模仿或激发灵感,艺术可以分有美本身。不论柏拉图是在哲学层面上探究美本身,还是要求艺术实践以美本身为原型,旨在培养和谐的城邦公民,服务其政治理想与哲学追求。因此,柏拉图既是第一个发现真正美学问题的美学家,也是第一个对艺术做过真正伟大否定的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形式美法则的概念、本质特点、表现形式详细阐述,进一步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同时还分析了东西方在建筑设计方面存在形式美感的差异,由此说明形式美的多样性,从而使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18世纪的德国,抒情诗开始走入家庭,“自然”、“简单、纯朴”和“情感主义”的美学观点影响到了歌曲的创作,特别是随着印刷术的革新,妇女对文学和艺术活动的积极参与,以及乐器的改革,艺术歌曲得到极大发展。而以简单化与业余化为特征的德国早期艺术歌曲,无论是创作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已初具雏形,并为19世纪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胡经之先生率先提出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的构想并率先实践,是80年代初中国文艺学研究中的重大事件.他的文艺美学构架具有鲜活的生命之动.追问艺术的生命意义,探索艺术创造的美的规律是他文艺美学研究的价值之所在.他对西方现代文艺学美学研究方法的借鉴和跨文化的比较诗学方法的运用深化了我国文艺学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论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从视听知觉中感受到的和谐。艺术不仅以和谐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美,还以冲突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真。美学无法把感性之美与理念之美统一起来,故而无论以感性之美还是以理念之美作为基石,都不能竖立起完整的艺术大厦,反而把艺术变成一种畸形哲学,所以,真实的艺术哲学与以“美”为核心概念的理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20.
形式美是指构成美的事物的感性质料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在相对抽象的层次上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属性和价值。因此,插花艺术的形式美的要素是色彩、形态和质感,插花要获得美的艺术形式必须遵从它的基本规律,讲求平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统一与变化、韵律与动势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