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2.
传统道德是本土道德。随着现代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化 ,要求道德的全球化。但全球道德并不是脱离本土道德的抽象道德 ,而是以本土道德为基底的全球道德。本土道德与全球道德 ,体现了道德的个性与共性之关系。两者的各自功能是谐内和协外 ,但又需要实现两者的互动和互补。道德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在当前我国道德建设过程中实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一过程的总的目标就是要建构既扎根民族传统之中又适应全球化需要的全新的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本土化与中和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世界文化现状及趋势的描述,存在着文化全球化、本土化两种鲜明对立的认识;对这两种不同文化现状及趋势的评价,也分别存在着肯定或否定的截然相反的看法。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的中和智慧,肯定方向相反的两种文化趋势及每种趋势的利弊的客观存在,并从此出发,建立一个能够化解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紧张关系的中和文化观。并坚信这种中和文化观既可确立中华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建立和谐的人类文化生态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期刊出版在引进外刊版权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不良倾向:相当一部分编辑出版从业者面对这份西方文化大餐,往往采取照抄照搬的态度,以为中国的读者也一定会甘之如饴,甚至形成一种版权依赖。21世纪的期刊交流,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提供消遣、传播知识那么简单,其中还牵涉到文化竞争、牵涉不同价值体系的碰撞和冲突问题。因此,在学习借鉴外国先进办刊理念、打造民族期刊品牌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所取舍,坚持本土化定位。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浪潮下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似乎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之时,专业英语教学已具备了一定的迎接挑战的 能力,但本土化的意识薄弱将会导致民族特征的丧失和不同文明的冲突。本文讨论了全 球化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以及本土化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施耐德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实现人才本土化,助力中国政府发展规划,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坚定地践行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法制史学、社会学、哲学的有关思维方法和知识,分析法律全球化理论及其对主权国家发展完善法律的参照意义,阐释了法的本土化,同时指出,发展法律要坚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英语全球化、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英语在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本土化。本土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原因,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世界英语理论和现状表明,中国英语不仅可以满足中国人对英语的多元需求,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西化,培养民族凝聚力,真正使英语为我所用。中国英语教学应该放弃独尊英美的模式,突出本土意识。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其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它的实现必须以高等教育本土化为基础。全球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实践必须立足于本土 ,并最终为“本土”服务。文章首先从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辨证关系入手 ,指出高等教育本土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同等重要 ,继而对我国本土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 ,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现状以及由此对中国英语教学产生的重大影响.导入中国文化和各种英语变体就成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其中导入策略有对比法、翻译法、专题讲座法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进行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行动应有四个方面:一是开放办学。互联网时代,接受高等教育不应再受到时间或地点的限制。高校如何在所服务的周边社区以外发挥影响力,远程化教育将极有可能改变全世界高等教育传播的前景。二是高校的领导力。历史上的高校就已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学习型社会的年代,高校在确定教育战略重点时应把当前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许多紧迫问题优先考虑进去,继续发挥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三是服务社会。很多高校已经有了为所在区域提供服务的牢固传统。但在全球化社会环境中,高校可以通过跨区域服务,如人道主义援助、制度发展、技术援助和政府咨询来加强这些传统.我们一定要鼓励并支持师生来从事这些活动。四是大学应在培养多元文化理解中发挥作用。作为启蒙与教育的中心,大学应通过为人类与文化的多样性问题提供广阔的视野,在促进多元文化理解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进行,以借鉴与吸收基础上的整合与创新为价值取向,吸纳各种政治文明成果,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超越。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电视存在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从节目模式到文化形态的全球模仿,从表面上看,只是我国向发达国家的单向学习,以及地方之间的相互抄袭,导致电视节目市场混乱、质量低下,涉及到版权维护等法律问题。但从深层次分析,不难看出这种抄袭之风,是文化霸权主义淫威之下的产物,是我国本土的"文化自伤"。如何在理性和开放原则下进行节目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对于实现我国文化多元和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审视中国百余年来的文化发展路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学术为先导重新建构自主性的文化与社会.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或本土化的社会科学,必须形成兼具广度和深度的认知典范,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与解释系统,并产生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性发展.也可以说,既要国际化(普世性)又要本土化(特殊化),乃是中国学术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由于中国历史经验与文化传承的复杂多样,还有必要多方面地开展各种地区学研究,以充实或丰富本土知识体系的具体内涵.只有透过更广大多元的生活与知识的自主性场域,我们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开展不同历史一地缘或文化一地缘的交流与对话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品牌全球化的优势 ,提出了我国企业品牌全球化竞争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潮流,它对各国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突出表现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是高等教育本身属性的必然反映,更是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而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则主要由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各国文化教育传统的多元化所决定.国际化与本土化看起来是一对矛盾,实际上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冲突,可以同时并存.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既要国际化,又要本土化,当前需要处理好四对基本关系,即吸收、引进与坚持中国特色的关系,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开放与保护的关系,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提升公民教育素质的根本。通过对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实质、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的研究,对当代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建构,使公民教育有其基本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主要体现为:公共精神、新文化精神和理性精神。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价值目标,它的实现需要培育中国公民社会的土壤以及民众的公民意识;新文化精神是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精神,它是公民教育的价值起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主体性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精神以及德性精神,它是公民教育的价值选择。进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为公民教育寻求合理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系的发生学阐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发生的动因在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 ,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种的繁衍”活动和符号活动 ,文化在变迁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就是由于这三种活动所造成 ;而文化变迁的方式呈现出“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特点 ,一种新文化的形成 ,是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重新解释而达到的“叠合” ;故而 ,不可能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本土化”。未来在全球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出现的趋势可表述为“经济技术发展全球化 ,社会文化变迁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见解对立 ,于此得到了发生学消解。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西方思想界“文化转向”以后,西方学者对文化全球化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其中英国约翰.汤林森博士的《文化帝国主义》从媒介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话语、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以及对现代性的批判四个层次来剖析文化帝国主义,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发展的动因在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种的繁衍”活动和符号活动,文化在变迁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就是由于这三种活动所造成;而文化变迁的方式呈现出“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特点,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是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重新解释而达到的“叠合”;故而,不可能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本土化”。未来在全球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出现的趋势可表述为“经济技术发展全球化,社会文化变迁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见解对立,于此得到了发生学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