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1辑中有一篇《耆夜》,使用若干汉代以后才出现的词语,其中有些词语是长期演化生成的,这证明清华简是现代人的伪作。清华简整理者也看出《耆夜》有些词语有作伪的嫌疑,但未实事求是地指出来,反而用掩饰性的注释为之遮掩,把伪简注释成真简。有人把这样一部清华简称为"中华文明的根脉",岂不荒唐?  相似文献   

2.
先秦第一人称代词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 先秦语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数量很多。除了一些君主专用的称谓(如孤、寡、不榖、余一人等)外,泛用的据《尔雅·释诂》有以下十种:“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其中我、余、予、吾使用广泛,为人们所熟知。“朕”作为封建帝王专用的自称,是秦统一后的事(《广雅》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以朕为天子之称),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蔡邕《独断》云:“朕,我也。古昔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其实,朕在先秦虽非君主专称,但使用范围并不越出贵族社会的圈子,这从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清华简由文本所反映出的地域“流动性”十分明显,这透露出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清华简作为在楚地流传和成书的一批先秦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先秦战国文献群体在文本生成过程上的影响。这样的地域“流动性”生成特点可以通过文本的形态和内容来进行“分层”研究。前者主要体现在清华简的文字和篇目属性上,如文字的楚地特征、篇目的整编等;后者则通过清华简中神巫色彩、“楚墨”思想及楚地诗教得到表现。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耆夜》既不是所谓西周史官严肃的"记言记事",也不是战国儒士对于古文献的"编纂整理",而是一篇具备古小说文体特征及其要素的战国时期古小说。在清华简《耆夜》文体属性得到确定的前提下,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就可以解决史学界、古典文献学界对其产生的诸如真伪、写作年代等一些争议。同时,清华简《耆夜》中古小说家"拟古诗"的发现也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既揭示了古小说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用诗"辅助叙事的文学现象,也填补了战国散文时代诸子在"诗"创作方面存在的空白,还表明了在官学时代"诗"的生产方式结束之后私学时代"诗"的个人自由创作方式的开启。  相似文献   

5.
先秦古籍《诗经》、《尚书》中习见的“无斁”(或作“无射”)这一定型词组,是当时的熟语、吉祥话。为《诗》、《书》作注者往往望文生义,谬为说解,致使“无斁”的本义沉藐不明,给正确理解古典文献造成了障碍。 斁之本义为败。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陆续公布以来,一批价值重大的先秦文献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新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公布的《诗经》佚篇和小说佚文,对先秦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论述清华简文学价值的同时,重点分析了《赤鹄之集汤之屋》所具有的小说文体的特征,指出该篇佚文的发现有可能改写文学史家关于先秦无小说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复沓回环     
七绝三四,如李商隐“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唯是有寒芜”,“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以语词之复沓,生句意之回环,后人诗词亦每用之。如“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宋欧阳修《踏莎行》词。后范公《过庭录》中之“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亦袭此句式)、“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更被暮云遮”(宋李觏《乡思》)、“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宋杨璞)、“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元高明《琵琶记》)、“憔悴感恩依尚父,可怜尚父事朱温”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系年》简文“康丘”的出现,弥补了传世文献对康叔所封之“康”失载的缺憾.根据简文所载,成王平定商人叛乱后封康叔于“康丘”,康叔所建之国遂以“康”称之.康叔虽为卫国的始封君,但在其受封时应称“康侯”,而且直至康昭时期,“康”仍作为封国名称存在.“康丘”应位于《左传·定公四年》卫祝陀所言的“殷虚”范围内,即原商都故地.“淇卫”之地在西周早期即已成为康叔之国的领土范围,后世方正式以之为都邑,“卫”亦正式成为封国名称.  相似文献   

9.
释“江东”     
“江东”一词,屡见之于古籍记载。虽然作为历史地理的称谓概念出现,但其由来、沿革和地望却很少见诸详述,本文试图作一浅显诠释,以求教正。最早出现江东说法见之于《史记·项羽本纪》:广陵(今扬州)人召平拜项羽叔父项梁为楚王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项羽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后至项羽终因汉楚纷争败北,乌江自刎时叹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江东此说多被提及,此处所说的“江”当指长江。我国很早就有古四渎的说法:“(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古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目前史地学界对先秦时期的“江”当否指古四渎之江持有不同看法。至汉时文献中“江”已被确视为长江的专称,则是肯定无疑的了。这在《汉书·郊祀志下》所载在宣帝神爵元年以后,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  相似文献   

10.
清华简《五纪》中多次出现“天”“地”“四荒”“四冘”“四梪”“四维”这一组概念,它们既有方位属性,又有神明属性,是探索当时宇宙论的关键钥匙。据简文可推知,“天”“地”“四荒”合称“六合”,可理解为一个六面体,代表宇宙总体空间;“四冘”指天之四正方向,与文献中的“四仲”相当;“四梪”可读为“四柱”或“四树”,是支天之柱,位于四隅,应即楚帛书之四树;“四维”用于表示天球方位,由于天球不停旋转,正向和隅向之间不停转换,故“四维”含有正向、隅向双重内涵。根据《五纪》的记载可推拟出一幅“天纪图”,此图具有“后帝”视角的方位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楚帛书、《筮法》卦位图等先秦图式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1.
居延汉简有关“六艺略”的文献资料,都是典籍零星句子的摘抄,多为习字简或习字简的范本;但涉及典籍广,为同时文献,保留了字词的面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甲骨文中的叹词"俞"和先秦《尚书》中的叹词"俞"的情况,先秦其它古籍少有"俞"这个叹词,由此可证《尚书》之《尧典》来源很古。  相似文献   

13.
以另文对正文加以解释补充的著作形式也是古已有之 ,几乎是与书籍同步出现的。以符号助读或释读也是一种古老的阅读方式。这些符号至汉时已相当规范 ,汉时已有了句读的记载 ,《说文解字》中有对这些阅读符号的解释。但是 ,以前由于没有见到实物 ,尚难对具体情况作出分析 ,近年来 ,出土了大量战国竹简文书 ,部分简书上有一些阅读标记 ,根据这些 ,我们可以对早期阅读方式作一些具体分析。上博简《孔子论诗》中有多种墨标符号 ,将它与其郭店简等比较 ,可看出它们的一些具体功能。有一些也体现了作者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先秦时期的散文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尚书》、钟鼎铭文以及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经历了萌芽、雏形、成型和成熟几个阶段 ,它们是在巫卜文化的土壤里产生 ,在巫卜文化向史官文化的转型中生长并成型 ,在史官文化和士人文化的哺育下发展、成熟和壮大  相似文献   

15.
南宋史浩撰写《尚书讲义》一书,注疏及讲解《尚书》中每一篇的篇名、书序和内容。其解析《泰誓》篇名不但从《尚书》誓体文篇名命名的规律进行推求,而且结合书中各篇章及其序言的内容,吸收、借鉴前代及同时代的经、史文献以及诸家学者的解说,认为《泰誓》由姜太公所作,伐纣之谋源于太公,太公在讨伐商纣王一事上居首功,从而提出了“泰誓”之“泰”意指“太公”之“太”的观点。该阐释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从另一个视角折射了宋代理学家的解经特色和风貌,以及姜太公的形象、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桑中故事,塑造了一个美艳、聪慧、风流、机智的桑中美女形象。这首诗歌与它的主人公在经过从汉到隋的600余年的流传后,到唐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喜爱与推崇。人们对它的接受除了创作中的用典、借鉴、模拟以及研究这些与前代相同的方式外,还有了前代所没有的新的接受方式,表现为类书的收录、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吸纳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接受。这些接受方式表现了唐人的浪漫气质、创造精神和独特的审美风尚,是《陌上桑》接受史上极有特色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国内学术界对出土文献,尤其是出土儒学文献的研究,仍然以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为重点;其中,关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对于其他出土儒学文献的研究,本年亦有不少新成果问世。本文就2011年出土儒学文献研究的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论王禹偁辞赋对风雅传统的发扬光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禹偁是宋初少有的以赋来揭露现实、抒发愤懑之情的作家髡糯歉车姆碛鞴δ芎推揭琢鞒┑挠镅苑绺?并且重视艺术上的创新。他的赋或讥切政事,或关心民瘼,或抒发忠愤之情,或寄托讽世之思,表现出深挚的入世情怀。王禹把古文的笔法引入赋中,收到流畅自然、雅素隽洁的艺术效果。议论化倾向与赋境赋情的巧妙融合是王禹偁赋的另一特色乖诟车奶逯粕嫌兴黄啤  相似文献   

19.
论先秦令书     
先秦令书是先秦统治阶层发号施令时使用的一种公文书。有的先秦令书是由统治者直接下发的,而有的则是统治者以天、帝的名义发布,但无论何种形式下发的令书,如有违犯受到的惩罚都是相同的。殷商甲骨卜辞所载的令书为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令书实物。"令"与"命"是先秦令书的代字,不过令字的使用早于命字,而且,令字起初在殷商时只用于命令之意,至西周时才开始利用令书进行赏赐和册封。秦统一后改命为制、令为诏,先秦令书才完成其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骈文要求对偶、用典、炼字、声韵,汉赋具有上述特色。汉赋从它产生之初起就与骈俪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赋是最便于产生并容纳骈俪的土壤,因此,汉赋是骈文之一体。汉代各个时期的赋作从不同方面证明了汉代已有典型的骈文而不仅仅是对骈句的个别利用。但汉赋尚属古骈,古骈离“四六体”尚远,因此也没有如 “四六体”一般的板滞。古风犹存的汉赋既开创并丰富了骈法,又具有古骈文的新鲜与生命力,这是骈文在汉以后数百上千年间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