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个代表"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 必须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 必须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必须维护同盟者的利益, 必须强化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群众意识, 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党外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尤其是重点做好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世纪,从六个方面分析研究党外知识分子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和全党工作的大局来认识做好统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完善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提高知识分子个人能力的指导思想和实践途径.现阶段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尺度就是"三个代表",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当代知识分子要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努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情况分析--以广州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现状特点在由多所高校合并组建的广州大学中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对广州大学党外知识分子的调研分析,结合在高校统战工作实践,对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试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必须以准确把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具有的新特点为基础,深刻认识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问题的重大意义。深入探讨创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载体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落实。因此,进一步落实党外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积极性,为其参政议政创造条件,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新时期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统战部门的基础性工作,在深入分析党外知识分子的现状后,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三个代表"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青年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文章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态,指出要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大学生面对现实进行选择的思想武器和行为准则,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高校党外 知识分子目前的状况,提出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以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新变化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对今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荀子》中的“智德”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提及"知"(智)达487次,显示出对"知"(智)的高度重视.荀子突显"心"(解蔽心)的认知意义,将"知识"作为"智"的第一要义;把"是是非非"看作"智"的第二要义,将其视为"智德"的主要内涵.荀子的"智"有不同等级之分,"智德"并非只是作为辅"仁"的次德,而是与"仁德"等量齐观的主德.其意义与价值在于:承接孔孟对"智德"的重视,将"智"提升为建构整个道德实践论的基础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2.
“V起”与“V起来”在语义上相似,但句法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语体选择上也存在着殊异。从韵律学的角度来看,“V单起”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并且有词汇化即成为复合词的趋向,而“V双起”则是不合法或是不常用的结构。无论是“V单起来”还是“V双起来”,它们都只能是短语,没有成词的迹象。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并不相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初的情感认同过渡到与国家根本属性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现代涵义,呈现出以地域意识为核心、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为表现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特征,并形成了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三个层面的互相叠加、互相包容的语义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二”“三”与“多”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观念中,只要突破了"二",承认了"三",那么,"多"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因为三正是通向"多"的桥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说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关系学说,"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提法正是阴阳泛化的二元对立观念的体现。西汉哲学家扬雄首提"三分法",并由此构造出另一套与《周易》的二分法相区别的《太玄》经卦体系,进而提出种种三三见九之说。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表述了一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多元综合的复杂性思想。五行说也具有克服二的简单性观念,将世界的本原建立在复杂性的多样化基元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别人”与“别个”在汉语词汇史上是两个很重要的词。通过实例证实表“另外之人”意义的“别人”在隋时已经出现,在中唐后成为习语,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现在发展为专门的人称代词;“别个”一开始是以“另外之人”意义在宋代开始使用,元明代“别个”发展到不仅有表其他的人之义,还有表指其它事物、其它方面之义。“别人”只用作旁指人的指示代词,而“别个”除此外,还可用于旁指事物的指示代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没有表现差异,都能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等。  相似文献   

16.
在<诗经>中,"薄"字句多次出现,但向来注释各异,不曾有过的诂.我们通过对<诗经>的"薄"字句式的全面考察,并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闻一多、高亨注释较为精确薄与"迫"通,可训为"赶快,立即,马上"之义.而<方言>由于其为训诂专著,释义概括精炼,其所释"薄,勉也"正是闻一多先生以及高亨先生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7.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8.
体词性的"N的V"短语有别于一般的体词性偏正短语,这使得人们对"N的V"短语当中的"的"也存在诸多争议。认真考察"的"在"N的V"短语中的表现,我们发现"的"在"N的V"短语中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强调。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先秦、明清和现代三个时段的语料来探究汉语"可能"、"必然"意义表达的发展。在《论》《孟》《老》《庄》里,"可得"(可能)的用例都能换成"可以",并仅出现于否定句和反问句。"必"修饰动词,用于某些具体条件下,尚不表达"无条件",它有时被夸张使用。"可得"和"必"都有明显的强调色彩。明清语料里,"可得"的表达依旧,"必然"已经发展成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词。先秦和明清语料中表必然的都比表或然的多一倍以上。时代越早,语言越情绪化。真的"可能"见于中古,但是长期不发展。现代爆炸式发展,与"必然"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逻辑范畴,表达清楚的模态概念。现代语料的"可能"词频是"必然"的六倍多,反映人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增强了。  相似文献   

20.
用解构与后现代的眼光,通过“反向”阅读的路径可以看到只能表述、显现“道”的“文”,而关于“道”的体认始终是被“文”建构的不断延异和滚动的过程。进而发现《文心雕龙·原道篇》有个潜话语:“文”是如此重要而与天地并生,只因“文”言说着、建构着“道”。如果将历史的摆钟置放到当下,那么对于今天的人文精神重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