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内涵丰富的“玉文化”概说罗会同玉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赋予玉及玉器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我国古代多姿多采的“玉文化”。内涵丰富的“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它进行发掘和整理,将有助于我...  相似文献   

2.
受生存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吴地早期玉文化之内涵实质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道”与“礼”,几千年来,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思维程式和行为模式,然而,传统文化的泉源之一是吴地早期玉文化。  相似文献   

3.
以玉器为物质基础的玉文化,以其温润、高洁等文化品格,受到唐宋词作家的青睐,在词的创作中,融入玉文化内涵。唐宋词对玉文化的接受表现在玉器、暗喻、用典、美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穿耳和耳饰的起源,具有人类的普遍性。耳饰起源与史前期的人体神话观有密切联系。其特点是将头和耳视为通神或神圣的部位,并在耳与心之间建立神秘联系。以玉器为耳饰,是史前中国和东亚特有的文化现象,探究玉文化起源的奥秘,需要还原性地认识史前东亚的玉石神话观与人体神话观互动与结合的特殊情况。文章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5.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负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玉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分支。“玉”熟语中包含许多用玉来比拟财富、美德、才华和容貌的用例 ,使这种特定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试从这几方面加以分析 ,来审视汉语熟语中蕴涵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6.
“词史说”是清代词学的一项建树,有一个从“词史”意识到“词史”理论的发展过程,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以词存史、以史入词、“史外传心之史”,它形成的理论背景是清代诗学“诗史”说的流行及清代词学尊体观念的抬头.  相似文献   

7.
敖汉旗政府于2007年8月19日在旗政府所在地召开《中国玉文化探源暨兴隆洼玉器学术研讨会》,邀请数十位考古学、历史学以及玉器、玉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在大会上发言的共有15位代表,我亦应邀参加该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发言。返京后反复思考,此次敖汉研讨会的题目非常重要,很值得认真对待,确立为今后玉文化一重大课题。譬如对《中国玉文化探源》这个课题不仅新颖而且重要,似乎还未被学术界所关注,该会不失时机地提出这个课题,说明内蒙古赤峰市文物学术界和敖汉旗旗委、政府等领导颇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必将推动兴隆洼玉文化达到中国古代玉文化研究的新高度和新广度,令人十分振奋。为了探讨研究《中国玉文化探源》这个课题,须有一个基点或板块为出发点,而兴隆洼玉文化是我国迄今已发现的若干史前玉文化板块中年代最早的一个板块,中国玉文化探源必须以此为基点向前推进,为此首先须将兴隆洼玉文化这个东北夷玉文化板块的墓葬尸主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其所殉玉器和牙、骨、石、陶等器物的名称、功能等等做出科学判断。上述研究工作早已引起考古界、玉器界、玉文化界的注意,发掘报告和研究论文早已问世,但因研究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并非一致,主要分歧是分别从考古学和玉文...  相似文献   

8.
草原玉路指华夏的北部和西部广大草原地区的玉文化传播路线,包括两条路径:一是玉文化中玉器生产传统的传播路径;二是玉矿资源输入中原的路径。20世纪学界对“玉路”的探索聚焦后一路径,即从新疆向东进入河西走廊,进而通往中原的路线,大致吻合今人熟知的丝路中国段。一般认为这条玉路的存在历史是三千多年,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和田玉材料制成品为实证。文学人类学派组织的十四次调研认为,玉路绝非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围绕河西走廊两侧由多路径编织成的路网。其最初开发的玉种不是新疆玉而是甘肃武山的蛇纹石玉,对应文献所记“玄玉”;其时代在仰韶文化中期。欧亚大陆的史前玉文化之起源与传播,则始于两万年以上的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地区(以贝加尔湖透闪石玉为原料),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经蒙古高原进入我国东北,再一路向南传播,引出随后“玉成中国”的波澜壮阔之文化潮流。其在文献中留下的国家记忆是《管子》所云“尧舜北用禺氏之玉而王天下”。  相似文献   

9.
“崔清田先生口述史片段”记录着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历程,反映出其中国逻辑思想,即,研究中国逻辑史理应以“历史分析”、“文化诠释”的方法还中国逻辑本来面目,中国逻辑本来面目为“名学”、“辩学”、中国逻辑推理类型为“推类”。“历史分析”、“文化诠释”、“名学”、“辩学”和“推类”这五范畴构成了崔先生的整个中国逻辑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穆天子传》所反映的西周玉文化的发展,既要考虑到历史发展的逻辑,同时也要考虑到昭王南征而不返等历史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穆王去昆仑观黄帝之宫,可以说是对早期巫玉文化的一种回归.从以神为本的尊神文化到以人为本的尊礼文化,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昭穆时期,是周代具有人文精神的礼乐文化的确立时期,也是新旧文化的交替期.在这种新旧并存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周前期文化的发展和处于转型期的阶段特征.而这其中“礼玉文化”的最终确立是以对前期“巫玉文化”的全面总结为条件的.穆王的西行寻玉、寻求巫权的支持,乃是为了完成王权神圣化的目的而采取的变通之法.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与四重证据法,共刊发了4篇文章。叶舒宪《珥蛇与珥玉:玉耳饰起源的神话背景——四重证据法的玉文化发生研究》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唐启翠《神话与仪式:礼制探源新视野——兼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与必要》认为,  相似文献   

13.
玉文化是根植于5000年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之上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追踪玉文化起源、延伸的历程,探索玉文化传播历久不衰、绵延不绝的原委。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多以时间为线索对过去的文学批评进行梳理,以体现撰史者的社会立场、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在新世纪的文论生态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撰写应突破传统的著述体例,借鉴雷蒙·威廉斯开创的以阐释核心术语来反思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词批评”的研究范式,以理性思考学科性质为始基、以对学科发展的全景扫描为门径、以勾稽爬梳关键词为中轴来探索以关键词为纲重新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样,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理论精髓和逻辑演进脉络,从而促进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及其范畴体系的转型与重构。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6.
在八千年中国玉文化史上,三千年前商周之际形成的白玉崇拜奠定了华夏核心价值的物质原型。随后的玉文化发展以新疆昆仑山和田玉为绝对主脉,"白璧无瑕"遂成为国人心目中完美无缺的价值观表达模式。检视从《山海经》到《红楼梦》的"白玉堂"意象的文学母题史,可以揭示多颜色玉石中白玉独尊的文化观之构成奥秘,及其与日月星等发光天体信仰、成仙不死的神话信仰的内在关联;聚焦国史中著名的白玉传奇事件——鸿门宴上让刘邦化险为夷的白璧和秦始皇御制传国白玉玺,诠释白玉崇拜支配下的神话历史之因果逻辑。通过上述两方面研究,以期在中国文化史的整体把握上,凸显"神话—信仰—观念—行为—事件"的动力系统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经史嬗变的过程中,陈黻宸肯定了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尊经重史”思路。在此基础上,为应对近代学术和社会的变迁,他以史为媒介,调和今古文之争;赋予史学“道德之权舆”的功能,以史代经,实现经学的道德教化功用。这一“六经皆史”论的泛化,不仅为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提供了思路,也丰富了“新史学”运动。  相似文献   

18.
夏商周的玉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最早开创时期,文章力求通过金文字中玉部字的本义分析,来证明这段时期尤其是周代是中国玉文化的奠基和初步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风生水起,但部分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带动作用有限。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蚌埠有着较好的玉文化产业资源禀赋与基础,但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中原料价格、业态布局、人才培养、产业扶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制约了其加速发展的步伐。在梳理蚌埠玉文化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实证比较,探讨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促进该地玉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并为其他地方的文化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具有如下鲜明的学术特色 :一、恢宏的“历史”框架与独到的理论体系 ;二、以“史”为线索 ,以“论”为灵魂 ,以“创作”为基础 ,三者相依相融 ;三、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深入的个案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