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产业以集群式发展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其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形态.究其原因,在于一定区域内企业以快速聚集或植根生长的形式,形成了规模体系优势、扩张优势和成本优势等,从而,使整个产业及其所在区域经济呈现优势、良性、可持续、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优势来自于企业聚合、内生性创新、溢出效应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引致的生产成本节约、交易成本节约和垄断利润的获得等所形成的平均成本下降区间称之为规模经济效应 ;由并购而获得的发展优势和重组优势称之为控制权效应 ;由并购而引致的产权制度创新和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称之为制度创新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是企业并购和其他企业发展方式都能获得的效应 ;控制权效应是任何条件下企业并购获得的独特效应 ;制度创新效应是由传统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 ,传统市场体制转向现代市场体制的双重过渡条件下的国家或地区企业并购特有的效应。中国企业并购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和控制权效应 ,而且可以获得制度创新效应。因此 ,中国应该高度重视企业并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集群企业外迁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集群中的企业外迁是与企业向某一区域聚集相逆的企业区位选择现象.相对于非集群企业,集群企业可以享受到集群共享性资源提供的非对称竞争优势.但是,企业集群在其自身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集群网络失灵、聚集不经济,以及集群企业的战略重定位可能导致集群共享性资源相对吸引力下降.而集群企业外迁则正是基于与此环境基础变迁相匹配的企业战略选择.集群企业外迁可能有利于集群网络的成长,也可能导致集群网络的裂断,引发一定的企业集群风险,关键在于集群内部是否形成了梯队式的企业成长机制.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及其延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适应世界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逐步兴起的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生产网络组织,由于它能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具有学习效应和网络效应,因而具有极强的产业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产业竞争优势的延续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单一集群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在地方政府引导下,通过集群企业群际协同创新,整合单一分散"小集群",形成整体"大产业"优势,是实现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及方法,构建集群企业群际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从动态角度分析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及集群企业行为。博弈结果表明,知识收益系数、成本系数、相互信任程度、群际协作风险系数影响着集群企业创新策略的选择;集群企业可能选择协同创新策略,也可能选择独立创新策略,但只要地方政府不加以限制,集群企业最终会选择协同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创业和创新集群为研究对象,采取博弈分析法,分析创业视角下创新集群形成机理,结果显示:创业已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创新集群能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头羊"与创新集群内高效的创业活动密不可分。"创业机会利用"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新企业创建"推动主导企业"极化","创业组织发展"强化创新生态产业链联动,"创业网络构建"激活创新集群联动。应加强创新集群的创业活动,充分发挥创新集群的辐射效应,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益递增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是收益递增的两个侧面,企业集群所具有的较高的收益递增速度正是二者双重作用的结果,而网络联系缓和了由扩大规模而引起的协调成本与规模经济、由分工深化而引起的交易成本与分工经济的两难冲突,所以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和网络联系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它在理论上比单个一体化企业和城市聚集体有着更高的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对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对产业集群演化发展的机理研究应该考虑到企业家的作用因素。在产业集群演化发展过程中,企业家可以通过构建有利于集群发展的社会情境因素促进集群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促进集群内企业网络的建立,改善集群内企业的资源获取途径,建立集群的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从而推动集群的演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企业集群是一个有较强生命力和创新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的企业集群,主要依托于当地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集群的竞争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就必须对文化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文化创新的路径.然而,企业集群文化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集群内普遍缺乏文化氛围的推动支撑.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考察了企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提出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应通过培育共有的集群文化,形成共同的文化根脉.  相似文献   

10.
集群:乡镇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企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集群可以使企业获得外部经济、规模优势和范围经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集群式发展,可以缓解乡镇企业发展中因布局分散、规模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城镇化滞后、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乡镇企业重获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集群创新:优势与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优势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之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主要源自于集群内部创新机会诱发的创新灵感、集群内部激烈竞争产生的创新动力、集群内部资源的可获性与共享性获取的创新资源、集群内部合作形成的创新范式。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知识溢出对集群内部成员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是有条件的。对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应给予创新者适当的补偿而不应完全抑制,创新者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保护的目的不是阻止知识的溢出,而是依法维护创新者在知识溢出过程中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发展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聚集经济成本优势的集群将难以摆脱衰退的宿命,而技术创新是延长集群生命周期、提升集群长期竞争优势、促进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政府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应更多地关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设法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是确保区域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从综合竞争力角度考察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可分成孕育、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各自具有鲜明的运行特征。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存在三个拐点,其中两个为重要拐点:一是出现于成长阶段与成熟阶段之间的巩固点;二是出现于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之间的控制点。产业集群突破拐点使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是加强技术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下,建设创新型甘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其创新能力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肯定。甘肃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应重点培养一些带动力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进产业核心集聚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产业集群是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是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此,本文界定创新产业集群概念,提出创新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分析江苏创新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和发展变化,最后指出促进江苏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由外部经济性、联合行动与制度效应所构成的集群效应,能够在经济竞争中产生较强的竞争优势。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制造业基地是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方式。以青岛、烟台、威海为龙头的胶东半岛已经具备了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制造业基地的基础条件。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实行相关的扶持政策,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可以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本地区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同产业企业的聚集,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不过也存在着缺乏自主创新、过度模仿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合理措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的效应,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18.
中山市产业发展的创新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成就,形成了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专业镇不断发展壮大,但中山市产业高度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差。在对中山市产业特征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山市要实施产业创新战略,加强产业整合,走向深层次的产业集群,重构产业空间的产业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地化是承接产业转移成功的根本。新疆承接棉纺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和全国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加强本地化是其内在要求。该文从经济地理、产业集群、产业组织理论出发,认为新疆应通过落实棉纺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做好产业定位,发挥竞争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中间组织等措施,增强棉纺产业本地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