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时代进城落户农民“三权”问题的战略解构及其路线图
|
|
|
|
|
靳相木 王永梅《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卷第6期
|
|
进城落户农民“三权”问题是关乎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成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三权”问题置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逻辑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变化中进行研究,发现进城落户农民“三权”问题是在剥削型城乡二元结构向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的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成员权是其原因、本质,而“三权”则是成员权的结果、形式。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在成员权之得失与“三权”之变动的关系上应坚持缓和有因性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战略阶段,“三权”问题所蕴含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政策取向将不断演变。由于“三权”中各项权利的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进城落户农民有序适时退出“三权”的路线图呈现复杂的时空差序格局。
|
2.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次数:14
|
|
|
|
|
罗佐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9卷第4期
|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理论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现实国情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户籍制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
3.
|
新乡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模式研究
|
|
|
|
|
李传兵《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
|
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新乡市委市政府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以此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了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等六大主要实践模式。在扩大内需、拉动投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辟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
4.
|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被引次数:3
|
|
|
|
|
王旭宽《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
|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格局;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障法》,进一步明确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民的保障力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国家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分配格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
5.
|
我国城乡二元财政的形成与一元化演变
|
|
|
|
|
陈颂东《西部论坛》,2014年第1期
|
|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给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我国政府通过征收农业税建立了城乡二元税制,并采取城乡二元公共品供给制度,使农民的税收负担比城市居民的税收负担重,而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品比城市居民少,加速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进。进入工业化中期,我国及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城乡二元税制不复存在;同时通过一系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城乡二元公共品供给体制也不复存在,但财政分配的城乡二元性还存在。二元财政制度的一元化,并不意味着长期二元财政制度的结果可以立即得到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公共服务差距依然会长期存在。加速城乡一体化,政府还应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城乡二元财政支出对比度。
|
6.
|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权利保障——从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视角审视
|
|
|
|
|
罗大蒙 任中平《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5期
|
|
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国家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进行现代国家的建构.但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呈现"国家农民"的倾向,农民权利难以保障.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致使农民许多法定权利缺失.其权利便被制度性的消解.只有通过国家与乡村的互动,改革户籍制度,重塑农民权利主体的独立品格,加强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教育,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农民的组织化,才能确保农民权利的实现.
|
7.
|
村庄分化视角下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
|
|
|
|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
|
在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的村庄,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类型分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村庄内生性基础结构分化的现实基础分类推进。城市吸纳型村庄具有靠近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村庄人口社会结构完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经济社会系统全面被城市所吸纳,城乡融合发展是这类村庄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向。城乡互动型村庄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实现城乡关联,在人口流动和乡村资源配置中,形成了以中坚农民和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经济社会结构,这类农业型村庄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稳定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本秩序,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偏远村庄由于远离城镇以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与村庄空心化的考验,因此这类村庄应探索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
8.
|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的权利贫困及其救济策略
|
|
|
|
|
张等文 陈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
|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与城市公民相比,农民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相对贫困,而且在权利享有上相对贫困。农民权利贫困的主要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造成国家权力对农民权利忽视和对农民权利保障的法律救济不力的社会制度根源,而且是造成农民的权利意识薄弱和农民维权组织失声的重要因素。消除农民权利贫困,使农民权利脱贫,既是农民脱贫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推进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
9.
|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
|
|
|
|
陆学艺 杨桂宏《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0卷第3期
|
|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的“三农”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障碍.文章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由来、特征以及几次破除二元结构体制的实践角度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仍然是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我国严格户籍制度的执行,具有城乡不平等性和社会区隔等特点.在严格区分的城乡户籍制度管理下,国家土地制度、财政支出等都呈现出城乡不平等.因此,文章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财政体制三个方面提出破除二元结构体制的政策建议.
|
10.
|
“民工潮”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被引次数:7
|
|
|
|
|
许巧仙《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卷第2期
|
|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内因,农村劳动力的政策的调整是外因."民工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公平竞争、公民权利平等;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建立新的城乡关系.
|
11.
|
我国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之剖析
|
|
|
|
|
许经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7卷第6期
|
|
发育农村要素市场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赖于市场化了的要素结构的调整优化。要素结构调整在前,产业结构调整在后。发育农村要素市场,还有利于提高农村要素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村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于城市,是导致城乡差别较大的重要原因。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之所以滞后于城市,是源于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资本原始积累与城乡二元体制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城乡二元体制,强制性压低农村要素价格,由此形成的要素价格剪刀差,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发育农村要素市场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势利导地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
|
12.
|
我国城乡二元土地产权特性与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保障 被引次数:2
|
|
|
|
|
何立胜《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
|
我国城乡二元的土地产权结构,不仅具有维系城乡二元结构的功能,而且为城市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蚀提供了制度安排。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明晰农地产权,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构建农村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的机制,解决因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与农民土地权利缺失的矛盾,让农民分享农地增值的收益。
|
13.
|
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突出矛盾与未来走向 被引次数:1
|
|
|
|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 叶兴庆 徐小青《管理世界》,2014年第9期
|
|
由体制因素和发展阶段共同决定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低的局面,仍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结构性问题之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以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的重要途径。本报告提出了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一是拓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视角,不仅要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视角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还要从释放国民经济增长潜力的视角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二是以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重点,加快构建用途管制、权能平等、增值共享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三是以缩小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为重点,加快构建择业自由、同工同酬、同城同权的城乡统一就业市场;四是以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快构建竞争适度、服务便捷、普惠"三农"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五是以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重点,加快构建制度统一、标准一致、服务可及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
14.
|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性质与功能——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的启示
|
|
|
|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
|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性质和功能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通过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进行政策梳理和比较分析,指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具有可复垦性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得以实施的前提,同时也决定了城乡土地的增减具有不可逆性。由于错误地利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基本性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既没有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又没有确保经济的长远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应作为国家粮食市场的"调节器"进行管理和保护。
|
15.
|
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制度中的作用 被引次数:7
|
|
|
|
|
丁永利《人口研究》,2002年第26卷第2期
|
|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约占老年人口的 70 %左右 ,是世界上农村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 ,不仅对中国 ,而且对世界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发挥政府职能 ,把农村养老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框架之内 ,制定相应政策 ,对于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的发展 ,确保农村稳定十分重要。1 基本背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农村问题将依然是中国的根本问题。目前 ,城乡二元格局仍然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 ,这种…
|
16.
|
城乡居民收入性质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
|
|
|
|
|
秦晓娟《西部论坛》,2016年第4期
|
|
针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高位徘徊、消费结构二元并行格局的研究要突破收入数量视角,从收入性质视角予以深刻剖析.基于经典消费理论核心思想,引申出收入的暂时性、流动性、相对性、可预期性和跨期支配性等性质,并采用1991—2013年中国29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收入性质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收入量既定的条件下,收入性质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显著;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向上流动幅度大于城镇居民,才能使城乡消费差距缩小;农村居民对正向不确定收入的消费倾向于抑制,而对负向不确定收入的消费则存在棘轮效应;农村居民收入跨期支配性对城乡消费差距具有弥合效应.因此,在增加农民收入数量的同时,也应注重其收入性质的改善,才能有效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
17.
|
二元金融结构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被引次数:1
|
|
|
|
|
王朗玲《求是学刊》,1995年第4期
|
|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与计划体制下一元金融结构不同,过渡时期的金融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这种二元性的金融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过渡时期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际上只有国家批准的合法金融体系存在。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极其严格的金融财政控制使我国计划体制得以顺利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国家批准的合法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各种专业银行先后成立.各种信托机构、保险公司相继成立、恢复,城乡信用社…
|
18.
|
论中国农民教育平等权的缺失与保护 被引次数:1
|
|
|
|
|
葛勇平 沈春雷《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
|
中国农民教育平等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获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城乡教育费用的负担不平等及国家义务履行不到位三个方面。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中国农民教育平等权缺失的主要原因。应该借鉴外法域的成功经验,关注中国农民群体的权利保护,在政策和法律上赋予农民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农民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的目标。
|
19.
|
湖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度 被引次数:2
|
|
|
|
|
郭文杰 余瑞祥《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4期
|
|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现象,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经济发展同样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本文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等相关指标对湖北省20余年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构特征予以测定分析,并指出目前必须在政策上大力推进城市化,在城市部门进行一系列改革;在农村改革土地制度,实现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进入非农部门就业.这对于湖北省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0.
|
浅谈我国就业政策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演变
|
|
|
|
|
贾美芹《决策探索》,2007年第5期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下,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主择业的权利.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农民逐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流动,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其他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即逐渐出现了以市场为机制、以非农产业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
|